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0年代中期之后,有关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开始注重理论上的提升,大部分文献主要围绕下述角度展开。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早期阶段,人们收入普遍较低,因而低质量产品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对低质量商品的需求事实上成了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萌芽的一种动力。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集群融入全球性竞争市场,从生产低质量商品阶段跨越到生产高质量商品阶段成为产业集群必须面对的挑战。

2.2.3 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术界有少量针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上比大企业更有优势,但这些研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Schmitz & Nadvi,1999)。Piore和Sable(1984)在其经典著作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中指出,随着收入水平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因而产品单一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将转向产品多样化的小规模“弹性专精”生产模式。Piore和Sable的研究带动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热潮。

8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些有关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国家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存在于许多行业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萌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Nadvi & Schmitz,1994),但是上述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

90年代中期之后,有关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开始注重理论上的提升,大部分文献主要围绕下述角度展开。

1.产业集群有助于企业家克服工业化进入壁垒

马歇尔认为在专业化产业区内,技术和信息具有外溢效应。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围绕马歇尔这一论断展开的。Schmitz和Nadvi(1999)以及Weijland(1999)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企业家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往往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知识外溢使得企业家能够通过模仿学习的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从而克服技术和能力上的进入壁垒。在印度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案例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Visser,1996;Altenburg & Meyer-stamer,1999),Huang、Zhang和Zhu(2008)在温州鞋业集群演变历史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

此外,市场机会的缺乏也是阻碍企业家进入工业化的重要因素。Mccormick(1999)在非洲六个产业集群的对比研究中发现,产业集群具有的集聚效应能够有效地增加市场机会。Sonobe、Hu和Otsuka(2002)在浙江省织里童装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发现,产业集群往往能够促进大规模专业市场的出现,从而有助于企业家克服市场壁垒。

除了克服技术和市场壁垒,也有学者注意到产业集群能够克服资本壁垒。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在工业化早期往往缺乏资本,因而难以建立一体化大企业,Hayami、Kikuchihe和Marciano(1998)在菲律宾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中发现产业集群能够将一项大投资分解成若干小投资;Schmitz和Nadvi(1999)进一步指出产业集群提供了分工的生产组织形式,企业家可以选择只生产产品中很小的一部分,从而可以降低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的投资。

2.基于产业集群的集体行动有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许多研究发现在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通过生产链条的垂直分工形成合作关系,这种生产方式非常容易更新产品,因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这一优势为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出口作出了重要贡献(Harrison,1994;Schmitz & Musyck,1994;Humphrey & Schmitz,1996、1998;Schmitz,2004)。发展中国家通过产品出口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反过来促进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这一合作通过上下游企业间的链接、商会组织等形式得以实现(Knorringa,1996;Rabellotti,1997)。

Schmitz(1997)将上述发现进一步理论化,他从参与集体行动的企业家数量和合作方式(纵向或横向合作)两个维度讨论产业集群内部集体行动的形成机制,他进一步认为产业集群内自发形成的集体行动是促进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Schmitz(1999)在巴西、Nadvi(1999a)在巴基斯坦、Mccormick(1999)在非洲的实证研究都支持了Schmitz(1997)的观点。

3.产业集群的质量升级过程

产业集群的质量升级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领域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许多有关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在工业化早期阶段,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质量普遍较差(Amsden,1977;Rabellotti,1999;Sonobe & Otsuka,2006),这是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早期的市场特性密切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早期阶段,人们收入普遍较低,因而低质量产品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对低质量商品的需求事实上成了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萌芽的一种动力。此外,低质量商品一般比较大众化、通用化,企业很容易模仿生产,这进一步促进了生产低质量商品产业集群的发展。

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集群融入全球性竞争市场,从生产低质量商品阶段跨越到生产高质量商品阶段成为产业集群必须面对的挑战。Nadvi(1999)在巴基斯坦外科手术工具产业集群研究中发现,发达国家对低质量手术工具的禁止进口迫使该产业集群从生产低质量商品阶段升级到生产高质量商品阶段。Nadvi发现产品销售商为了保证质量,会与那些生产质量好的部件提供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Rabellotti(1997)发现意大利鞋业集群之所以比墨西哥鞋业集群更具有竞争力,是因为前者与产业集群内的供应商和生产商建立了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Rabellotti(1999)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墨西哥鞋业集群在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下也开始建立长期和稳定的外包生产体系。同样的,Schmitz(1999)发现巴西鞋业生产商在提升质量的过程中也走上了建立长期合作外包生产体系的道路。Levy和Kuo(1991)在中国台湾计算机产业集群、Tewari(1999)在印度服装产业集群,以及Bair和Gereffi(2001)在墨西哥服装产业集群中也有类似发现。

Sonobe和Otsuka(2006)研究了东亚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后,构建了一个产业集群质量升级的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产业集群开始时处于数量扩张阶段,这一阶段进入门槛很低,这导致企业间竞争加剧,激烈的竞争促使部分企业开始寻找质量升级的途径,在这些先行实现质量升级的企业带动下,整个产业集群慢慢地演进到生产高质量商品的阶段。

除上述三方面以外,还有一些针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探讨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许多研究发现约束和信用机制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好的约束与信用机制,高度分工的专业化生产会因为高昂的交易成本而难以维系(Humphrey & Schmitz,1998;Knorringa,1996;Mead,1984;Nadvi,1999b)。影响社会信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良好的社会文化网络能够提高企业家之间的信用度,减少交易成本,对产业集群的成败有着关键性的作用(Brautigam,1997)。

总的来说,这些有关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验证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发现了产业集群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萌芽的重要作用,并且注意到了产业集群质量升级过程。Lazerson(1995)认为在那些具有商业合作传统的地区,如果政府对小企业发展持支持态度,那些市场变动迅速、技术上易分解、中间品易运输的产业将适合采用基于产业集群的生产组织形式。Lazerson因而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制是一种可以替代一体化工厂制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