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国公司如何利用各地优势

跨国公司如何利用各地优势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1.1 存在机制与优势扩张:传统的观点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主要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因此也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前者是针对战后美国向西欧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的,所研究的公司均具有某种技术垄断优势,实质上是认为跨国公司的存在是技术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保护其竞争优势所采取的一种防御性行为,是国内市场竞争压迫的结果。

8.1.1 存在机制与优势扩张:传统的观点

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主要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因此也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理论的核心是要对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原因进行解释,正如本书第1章中所论及的那样,这些理论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跨国公司为什么会产生,即聚焦于跨国公司的存在机制。而从海默提出的创造性的垄断优势理论开始,竞争优势分析就构成了跨国公司传统主流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前提假定下,海默认为,正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才有可能使跨国公司在国内获得企业专有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s),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加以控制。当然,这种专有优势必须足以超越当地企业的优势并能够为跨国公司带来足够的回报。这就是著名的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在这个理论中,企业专有优势成为解释跨国公司存在的重要工具。沿着这个思路,有的学者(如Kindleberger)专门研究了能够产生垄断优势的市场不完全性的类型与形成原因。更多的研究则揭示了企业专有优势的主要内容:比如,跨国公司的核心资产优势(如Caves,Johnson)、规模经济优势甚至基于宏观经济分析的货币优势(Aliber,1970)等等。总之,企业专有优势是跨国公司存在的基础。

维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Kojima)的比较优势理论尽管内容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是建立在贸易理论基础上的,从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的角度解释跨国公司的行为。前者是针对战后美国向西欧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的,所研究的公司均具有某种技术垄断优势,实质上是认为跨国公司的存在是技术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保护其竞争优势所采取的一种防御性行为,是国内市场竞争压迫的结果。后者的理论是基于日本企业的,分析的主体是投资国而不是企业,但其主张是明确的,那就是跨国公司的存在,遵循的是比较优势形成的分工原则。内部化理论被认为是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垄断优势理论的新分析框架。它的实质是交易费用理论在解释跨国公司行为中的应用,隐含的前提是跨国公司拥有难以通过市场获得报酬的特殊优势,而这种优势的海外扩张收益将大于为此所付出的成本。竞争优势依然构成其理论的重要基础。

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对传统理论中有关跨国公司竞争优势问题的一个综合。他认为,企业只有同时拥有以下三种优势,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或者说,是这三种优势的存在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存在。具体表述为:(1)所有权优势。企业拥有某种特定的资产优势,是其能够在海外市场上克服障碍,战胜当地企业的先决条件。拥有所有权优势是跨国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必然发生直接投资行为。(2)内部化优势。指的是企业在内部运用自己的所有权优势的能力。如果企业有能力将市场上难以交易或者交易成本过高的特殊资产,通过内部组织控制的方式获得利益,那么就有可能进行直接投资。这种优势在某种意义上与钱德勒提出的组织能力优势是相通的,企业必须同时拥有对自身特有资产进行跨国组织的能力,才有可能实施海外扩张行为。(3)区位优势。这是东道国拥有的、企业无法自行支配而只能加以利用的优势。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素禀赋。二是政府政策,如税收政策外汇管理体制以及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规定等。三是社会文化环境。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在某一地区生产比在国内或其他地区更有利可图。关于这类优势的概括与维农和小岛清的理论基本相通。

总之,传统理论关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分析,是为了解释跨国公司的存在机制问题。直接投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具有某种竞争优势时的海外扩张行为,跨国公司是企业垄断优势海外扩张的产物(滕维藻、陈荫枋,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