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亚建立杂交水稻科技馆的有关建议

三亚建立杂交水稻科技馆的有关建议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亚建立杂交水稻科技馆的有关建议辛业芸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创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创意很好,不仅能开拓和丰富人文旅游资源,而且将极富教育价值,该策划表明了三亚市政协与时俱进的精神,令人赞赏。

三亚建立杂交水稻科技馆的有关建议

辛业芸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创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创意很好,不仅能开拓和丰富人文旅游资源,而且将极富教育价值,该策划表明了三亚市政协与时俱进的精神,令人赞赏。

三亚气候独特,四季如春夏,堪称“东方夏威夷”,是作物育种的天然温室,对冬、春南繁加快育种进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20世纪60年代末便来到海南三亚开展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40年来风雨无阻,不仅与三亚结下深厚情缘,而且与三亚共同谱写了一曲南繁凯歌,献出了青春与才智,为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贡献。因此,杂交水稻的成果与三亚息息相关,创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彰显袁隆平院士为杂交水稻研究发展奉献一生的壮举,诠释“食为天”的深刻内涵,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袁隆平院士为人谦虚低调,经征求袁院士本人意见,他不同意建立“袁隆平科技馆”,建议建立“杂交水稻科技馆”。鉴于此,我个人认为袁院士不愿为名利所累,应该尊重他的意愿。但实际上,以“杂交水稻科技馆”名义建馆,是不可能脱离和绕开袁隆平院士其人其事的,关键是如何将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与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的精神风貌有机地结合起来。借此,本人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建馆内容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历史地看,当年“野败”的发现,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打开了突破口。虽然已40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应该牢记这一重大史实和其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正本清源,当今的杂交水稻可以追溯到“野败”这个祖先,“野败”的重要价值和历史地位,不可不书,而唯有三亚才是最具资格为“野败”发现地树碑立传的地方,应当珍惜这一资源,加以宣传和利用。有鉴于此,我们深感“野败”发现地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特此建议立碑,并希望成为三亚市的一处新的人文景观。我中心曾于2007年向三亚市提出过,为“野败”发现立碑纪念,受到三亚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认为在“野败”发现地立碑,同时建立杂交水稻纪念馆,意义重大,可以向世人展示三亚对全国农业的巨大贡献。

将“袁隆平”、“杂交水稻”、“南繁”这些响当当的名词与三亚连在一起,提高三亚的文化内涵,增强其影响力,不仅吸引游人了解它的人文价值,而且还可建成为科普教育的基地。在我中心给三亚市政府关于在“野败”发现地立碑的建议中,袁隆平院士曾亲自题写“中国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发现地”。我们建议在碑的背面书写碑文:在“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1970年11月23日其研究小组在海南三亚采集野生稻资源过程中,就在此地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这个重大发现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特此立碑,以资纪念。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选址建立后用沙盘模型展示这一独特景观。

第二,现实地看,在世界范围内粮食安全的警钟不时敲响,杂交水稻的研发方向始终紧紧围绕着我国粮食安全这一重大课题。众所周知,杂交水稻已走过从三系法到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以及超级杂交水稻第一期、第二期攻关目标顺利实现的光辉历程。然而袁隆平院士仍坚持不渝追求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超级杂交稻的研究目前已处在第三目标即亩产900公斤的攻坚阶段,三亚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扮演着关键而不可替代的角色。

以我中心三亚基地在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来看,目前承担着总理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跨越计划”和湖南省科技攻关等多项科技研究任务。我们的工作中,杂交水稻创新的第一关——新组合育种配组在这里完成,每年配组达上万份;新组合比较筛选在这里试验,每年都有一批有苗头的新组合得到集中种植比较、筛选,成为向湖南省、全国乃至国外输送杂交水稻新组合的备选源;育种成果展示示范在这里开展,每年结合高产栽培示范,最新的育种成果——具有高产潜力的组合均得以集中展示;其它如数万份资源的创制与保存、重要新本材料的繁殖、新组合的制种等任务都在这里完成。因此,我中心三亚基地是杂交水稻攻关、科技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同时,还接待大量国内外学者、专家和各级领导参观指导,为在三亚召开的杂交水稻研究年会以及有关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供观摩现场,所以也是杂交水稻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三亚这块宝地,承载着以上重要的功能,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三,南繁是水稻育种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让人们记住的是,杂交水稻发展到今天所拥有的辉煌成就,南繁之功不可没。没有南繁,就没有神奇的“野败”;没有南繁,就没有千军万马下海南,造就1976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大地的迅速推广;没有南繁,就没有杂交水稻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没有南繁,杂交水稻这一国家粮食安全的技术支撑就失去了重要保障。

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研人员每年的10月下旬、11月上旬就陆续到海南三亚开展南繁工作,直至翌年的5月中旬才返回,每年持续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长期的南繁工作,不仅屡屡为创造杂交水稻的惊世奇迹提供了条件,而且写照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不畏艰辛、克服困难、为国家舍小家而勇于奉献、敢于拼搏的情操,其勇气可褒,其精神可嘉,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继承和传扬。

总而言之,在三亚建立“杂交水稻科技馆”,展示院士风采、攻关之旅、南繁之歌,进而展示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等内容,将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认识,提供最佳的参观和学习场所,是非常有意义且值得做的一件事。

辛业芸,女,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人,博士,研究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秘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