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管线钢之父”陈钰珊

“中国管线钢之父”陈钰珊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管线钢之父”陈钰珊1981年,早春,傍晚。年近半百的陈钰珊作为宝钢投产前培训人员在德国曼纳斯曼钢管厂实习。在亲自考查了宝钢管线钢的样品后,杨润臣一行立即赶往宝钢。不久,宝钢销售部门接到了塔里木油田油气输送管线工程指挥部的邀请函,邀请宝钢春节前夕到塔里木油田去,洽谈订货事宜。沙漠管线要“吃螃蟹”,立即引来了各方质疑。

“中国管线钢之父”陈钰珊

1981年,早春,傍晚。莱茵河畔车马寥落,路人行色匆匆。陈钰珊不知不觉又在河畔走了几个来回。他总觉得蹊跷:曼纳斯曼有个大口径焊管厂,为什么不让进?

年近半百的陈钰珊作为宝钢投产前培训人员在德国曼纳斯曼钢管厂实习。实习期间,这位中等身材、面容略显消瘦的学员引起了德方人员的特别关注:每天,这个学员不仅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符号,而且有着超乎寻常的求知欲望。在被礼貌地拒绝了多次后,德国同行终于答应给陈钰珊看一个幻灯片。20分钟时间,陈钰珊眼睛发亮了: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口径输送管生产厂,它采用的管线钢是微合金钢中最具代表性的钢种,已彻底改变了沿用几十年的老工艺!这次实习,让搞材料出身的陈钰珊大开眼界,也为他若干年后研制管线钢埋下了伏笔。

1988年,56岁的陈钰珊被调到宝钢钢研所担任钢板室主任。56岁,这是许多人开始谋划退休生活、准备享受人生的年龄,而此时的陈钰珊却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在他的直接参与下,经过科学论证调研,管线钢被列为1990年至1992年宝钢重大科研课题,一年后又被冶金部列为1991年至1995年国家“八五”攻关课题。

当时,管线钢的研制和生产代表了整个微合金钢的发展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冶金工业水平。面对着几近空白的引进生产工艺,面对着国外提供的已经泛黄过期的技术资料,作为这个项目“领衔主演”的陈钰珊坚信:外国人能生产的,我们也一定能行。

而这随后的5年,也成了陈钰珊人生中最紧张的5年。他沉醉在冲击韧性、屈强比、抗硫化氢腐蚀、脱硫工艺、夹杂物变态处理 无边无际的管线钢世界里,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在了解国外最新技术、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陈钰珊和同事们终于把管线钢的研制工作推进到了工艺试验即生产性试验阶段。

由于正常生产不能受到任何影响,试验只能见缝插针,试验计划变动和取消成了家常便饭。那段时间,陈钰珊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了,有时清晨赶到厂里,刚刚做好试验准备,突然接到通知实验推迟进行,中午再来;匆匆吃过午饭,刚上炉台,又被告知,试验推迟到晚上了。已年过六旬的陈钰珊,常常是刚刚披件工作服伏在办公桌上打个瞌睡,就又披着满天星斗,登上了十多米高的喧嚣炉台管线钢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技术、工艺、操作等各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试验前功尽弃。那段时间,一向温和儒雅的陈钰珊好像变了一个人,严厉的他,不能容忍任何人对质量的忽视。钢板取样,过去一直是直取,可是,为了保证质量,陈玉珊坚持要求斜取样。一次取样时,一位员工不耐烦地说:“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一句话惹恼了陈钰珊,他严肃地说:“搞科研,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丝一毫也不能马虎,现在费点劲,对今后的大生产有好处。”熟悉陈钰珊的人都知道陈工这是对事不对人,不了解他的人,慢慢地也都对这个不知疲惫、进入工作状态就不要命的瘦老头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一次到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做试验,一路十多个小时的火车颠簸,原本就身体不好的陈钰珊病倒了。但他却不顾同事们的劝阻,第二天又赶到火车站取样,几十块试验用钢坯从货场搬出来,陈钰珊和同事们早已是大汗淋漓。一位车站工作人员调侃他,“哟!老同志,别人做钢材生意都用车皮,您这是唱的哪一出啊?”说话的人并不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钢坯有着怎样的价值,他更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同志正在改写着中国管线钢的历史

时间进入1994年,管线钢研制实验室工作全部结束,工业性试生产也陆续完成10炉,从宝鸡石油钢管厂的生产数据来看,宝钢管线钢各项数据已经与日本、德国非常接近。然而,陈钰珊深深知道,如果不能把千辛万苦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去接受市场和用户的考验,那大家多年的心血最终只能是一堆资料。可是,市场和用户又该到哪里去找呢?

好在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1994年12月,塔里木油田三条油气输送管线即将开建,工程所需管线钢将在全世界范围招标。当时,塔里木油田已经与日本生产企业谈了两年,由于塔里木油田对管线钢的质量要求非常高,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当听说宝鸡石油钢管厂用宝钢料做出了跟国外管线钢水平相当的产品时,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副指挥杨润臣坐不住了,“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国产管线钢建设我们自己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呢?”在亲自考查了宝钢管线钢的样品后,杨润臣一行立即赶往宝钢。

在宝钢会议室内,这位转战南北、叱咤风云的“老石油”,声如洪钟,开门见山:“由于塔里木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我们对管线钢的材料性能有着特殊的要求 ”

谈判聚焦在“冲击韧性要求60焦耳;屈强比在0.85以下,屈服强度波动值不大于100兆帕”等几个关键问题上。陈钰珊坦言:“屈强比小于0.90,抽查合格率只能保证97%在0.90以下,应允许有3%可在0.93以下,而屈服强度的波动范围只能达到小于150兆帕,小于100兆帕我们目前还做不到。”

不久,宝钢销售部门接到了塔里木油田油气输送管线工程指挥部的邀请函,邀请宝钢春节前夕到塔里木油田去,洽谈订货事宜。一见面,杨润臣首先对带队的宝钢领导讲了一句话:“邀请你们来,就是我认为你们宝钢是可信的,因为你们实事求是,有什么就说什么!”

会谈期间,陈钰珊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对宝钢的设备技术条件、初步实验成果、各类数据分析以及可能出现的困难等一一作了介绍。会后,杨润臣拍着陈钰珊的肩膀,幽默地说:“八万吨,定下来!没人签字,我签!”

沙漠管线要“吃螃蟹”,立即引来了各方质疑。塔里木沙漠流动性强、环境极为复杂,国产管线钢保险吗?出了问题谁负责?临近退休的杨润臣却铁了心:“我用了一辈子进口管,难道还要用下去吗?我这顶乌纱帽就交给宝钢了!”

宝钢人没有让石油人失望。1995年8月,塔里木油田油气输送管线8万吨X52管线钢全部生产完毕,主要技术指标屈强比全部小于0.9,屈服强度波动范围全部控制在100兆帕之内,冲击韧性平均达到100焦耳,完全符合质量要求,8万吨合同顺利完成。正是这8万吨的合同,宣告了管线钢国产化的真正开始,结束了中国管线钢依赖进口的历史。

宝钢管线钢的初次登台,就在世界钢铁同行中引起极大的震动,也由此激发了一场间旷日持久的国际竞争。

1995年底,从陕西榆林到北京、全长810公里的陕京管线天然气输送工程即将开建。一场关系产品质量、价格和企业信誉的商战悄然拉开帷幕。当时,国外某钢铁企业的管线钢垄断市场,价格长期盘桓在每吨600美元左右。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领导在考察了全部采用宝钢管线钢的塔里木管线工程后提出:陕京管线,为什么不敢使用国产管线钢?然而,采用国产管线钢万一在首都北京出了问题,责任重大。但是,全部采用进口产品,不仅要继续承受高昂的价格,对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输送产业来说,更意味着将处处受制于人。

1995年底,陕京管线工程指挥部派员专程来到宝钢,要求宝钢提供750吨X60试验板卷,与此同时,国外5家最具实力的钢铁企业也提供了400吨X60试验料。沙市钢管厂试验结果显示:初次交锋,宝钢产品取得第三名的佳绩。有人担忧,宝钢炼3炉钢还可以,可是要批量生产肯定不行!

1996年春节前的一天,国内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消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陕京管线工程指挥部与日本企业签订了5万吨管线钢合同。”消息在宝钢引起震动,销售部门的负责人看到消息非常着急,立刻找到了陈钰珊。

“陈工,你看我们春节前是否要去陕京管线指挥部拜访拜访,否则还有5万吨恐怕也要拿不到了啊!”

“不用去。”陈钰珊微笑着说。

“为什么?”

“只要我们这750吨样品做出来质量过硬,价格低于进口同类产品,加上运输成本的优势,他们肯定会来找我们的。”陈钰珊不慌不忙地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尽管成竹在胸,但是这件事也让陈钰珊清楚地意识到,光有高质量的钢板还不行,必须生产出高质量的钢管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

早在为塔里木油田生产管线钢的时候,陈钰珊就发现,同样的钢材,国内三家制管厂生产的钢管质量却差异较大。经调查,原来这是厂家对宝钢产品性能不了解造成的。为了解决质量差异问题,陈钰珊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奔波在三家制管厂之间,总结了制管前板卷性能与制管后钢管性能的变化规律,初步掌握了高性能管线钢的生产控制技术,因而对承接技术要求更高的陕京管线的X60心中是有数的。

过了春节,果然陕京管线工程领导杨经理来到宝钢,与宝钢领导洽谈陕京管线剩下5万吨事宜。杨经理首先从技术上询问宝钢是否有把握批量生产X60管线钢。他说有国外钢铁企业看到宝钢750吨板卷及其制管后的性能也认为相当出色,但又肯定地说“宝钢要批量生产是绝对不可能的”。陈钰珊回答说宝钢有了塔里木沙漠管线8万吨的生产实践,批量生产不会有问题的。至于陕京管线X60的强度要比塔里木管线X52高,是否会出现屈强比高的问题,陈钰珊又说宝钢已掌握了X60屈强比能与X52相当的生产技术。就这样,宝钢生产陕京管线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钢材的价格也因为宝钢的运输费和优惠价等原因低于外方最终价以及交货周期、售后服务的优势,使宝钢赢得陕京管线最后5万吨合同,同时也给宝钢多了一次生产实践的机遇。

为了让陕京管线用的国产钢管能在等同条件下与国外著名钢铁企业的钢管进行对比以衡量宝钢管线钢生产技术水平,刚刚办完退休手续的陈钰珊带着郑磊,又启程奔赴千里之外的青县华北钢管厂。为了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制管厂十多天的时间里,他俩不厌其烦地进行现场调研。

回宝钢后经过分析,得出宝钢板卷的性能数据和进口板卷的性能数据完全一致,制成钢管后的各项关键指标也极为一致。至此,陈钰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知道,现在可以自豪地说,宝钢管线钢生产控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后的谈判中,在宝钢产品价格的比照下,国外那家管线钢板生产商只好一次将价格降到每吨350美元。

宝钢以诚恳的态度、周到的服务、过硬的质量和运输、价格的优势,再次赢得用户的信任。在陕京管线工程10万吨的管线钢合同中,宝钢以每吨325美元的价格拿下5万吨的订单。

宝钢管线钢板卷产品在塔里木和陕京管线工程的成功运用,奠定了宝钢管线钢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改变了管线钢国际市场的格局,也为日后宝钢管线钢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成功应用,出口印度、苏丹、土耳其等国家,为宝钢进入管线钢国际市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王劲松 整理)

编后记

管线钢和陈钰珊,在宝钢人的心目中几乎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回顾这段历程,才发现这个熟悉的名字后面竟隐藏着那么多的故事。最初的讶异过后,细细品读,宝钢管线钢研发过程的脉络渐渐清晰。

此次编写故事,我第一次与这位已年过8旬的老人面对面。谈起管线钢,陈钰珊依然显得那么的兴奋。对于“中国管线钢之父”的说法,陈钰珊自己从不认同,因为管线钢的成功凝聚了太多宝钢人共同的智慧。

对于“你为什么能成功”的提问,陈钰珊说:“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可能就是做到了‘早’和‘多’这两个字,即‘早学一点,早想一点,早做一点,早知道一点;多学一点,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知道一点’。”

我问:“管线钢的研制过程中,您是否想到过失败的可能?”他回答说:“我不承认失败,我只承认挫折,失败意味着彻底放弃,而勇敢地面对挫折,就一定会有收获。”

“早”和“多”两个字,似乎并不难做到。“不承认失败,勇敢地面对挫折”,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说过。从陈钰珊并不深奥的成功宝典里,我好像又找到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原点。

青年感言

从莱茵河畔如饥似渴的实习生,到日后改写中国管线钢历史的奠基人,陈钰珊概括自己的成功之道只有两个字:“早”和“多”。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陈钰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陈钰珊对科研工作的钻研和投入,对事业的热忱和坚定,正是我们很多青年人所缺失而迫切需要补上的一课。快速的节奏,多彩的世界,难免让人目眩,“喧嚣中独此一静,芜杂中为此一清”的境界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时代难道真的过去了吗?“勤能补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句句成语俚语,我们都可以脱口而出,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拖延症”、“马虎症”、“差不多先生”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陈钰珊的成功故事是否让我们有所触动?

“外国人能造的,我们也一定能行。”正是凭着这股令人敬佩的韧劲,陈钰珊和他的团队用五年时间走完了国外30年的路程,加速实现了管线钢“中国造”之梦,改写了中国管线钢依赖进口的历史。试问,作为宝钢新一代的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志气?在追求梦想的路途中,我们有没有坚忍不拔的信念?有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干劲?

陈钰珊是站在宝钢金字塔顶端的精英,作为新一代宝钢人,我们即使做不了“塔尖”,也可以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身小我做起,做一个心怀梦想、勤勉好学、坚忍不拔的宝钢人,甘当一块托起宝钢事业大厦的坚实基石。

——宝钢发展公司 黄莉莉

img25

经典故事

在宝钢,炼铁厂称得上是一顶一的大户。20世纪80年代,那座4063立方米的冲天高炉,别说在全国叹为观止,就是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不过,当年人们没少担心,这座从日本引进、代表世界前沿炼铁工艺的高炉,离开了日本专家,我们自己能不能驾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