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

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始于1978年。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的开始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是1978年8月在金川召开的第一次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二是1995年12月金川公司编辑出版的《金川公司志》对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统计资料截止1993年12月31日。1989年,“金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

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简称金川科技联合攻关)始于1978年。在此之前,金川公司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虽然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但由于一期建设先天不足、工艺陈旧、设备老化、金属流失严重、矿山建设缓慢、企业管理落后,致使企业日益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年产万吨电解镍的设计生产能力迟迟不能达产,镍的年产量长期在六七千吨之间徘徊,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党和国家对金川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十分重视,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被列为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从这一年起,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冶金工业部和1983年成立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国家有关部委及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的组织、指导下,结合生产实际,围绕矿山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改造挖潜、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展了持续15年的有全国近50家科研、设计院所、大专院校和生产建设单位参加的跨系统、跨行业、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联合攻关。

为了统一组织和协调金川科技联合攻关,从1978年8月起,几乎每年由国家科委、冶金部、有色总公司、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一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到1991年共召开了十三次。会议期间,数百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科研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安排科研项目。1984年7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甘肃省共同决定,成立了“金川镍基地建设指挥部”,对金川科技联合攻关中的科研、设计、施工等工作实行了统一指挥。1988年4月,镍基地建设指挥部撤销,成立了金川公司建设指挥部。从1978年8月至1986年9月,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先后八次来到金川,踏勘矿山,查看工厂,亲自主持了科技联合攻关,加速了金川开发与建设的步伐。

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的开始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是1978年8月在金川召开的第一次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结束的时间,长期以来一致没有准确的说法。笔者以一家之言,把结束的时间定为1993年。理由有二:一是1993年9月,金川公司召开了复杂镍矿矿冶国际学术会议,之后,也就是从1994年以后由国家层面组织开展的金川资源综合利用联合科技攻关工作基本停滞。由国家有关部委和甘肃省委省政府主持、组织的科技工作会议在金川公司再没有召开过。二是1995年12月金川公司编辑出版的《金川公司志》对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统计资料截止1993年12月31日。本文中的主要数据以该志为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为了写作本文的方便。广大读者也可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说也没必要认真地考虑、规定结束的准确的时间。

科技联合攻关的显著成效

金川科技联合攻关,坚持“大力协同,联合攻关;一抓到底,锲而不舍”的16字工作方法,把科研同设计和生产统一组织,在陆续改进尚不完善的旧生产工艺的同时,认真吸取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把取得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到现有生产流程中,解决了金川生产建设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促进了金川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镍、钴及铂族金属的技术开发。金川科技联合攻关15年来,共开展542项专题研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4项,其中113项应用于生产实际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获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奖,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生产建设中的难题,强化了矿山基础,提高了选矿、冶炼的技术水平,在完善采、选、冶主工艺流程的同时,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使金川镍矿中所含可提取的13种有价元素得到提取和回收,关键生产技术和主产品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科技联合攻关的推动下,1983年,金川公司的镍产量结束了长期徘徊状况,达到了万吨电镍的一期设计生产规模,次年达到了1.5万吨,1985年又达到了年产2万吨电镍的一期扩建生产规模,三年迈出了三大步。此后,科技成果不断延伸,镍产量仍以每年1000吨的幅度增长,在1993年达到了2.6万吨。镍的冶炼回收率由1978年的77%提高到了1993年的88.06%,全流程突破设计生产能力32%。科技联合攻关以来,纯属科技进步给金川公司增加的经济效益达12.5亿元,占了同期实现利税总额的45%。1987年,金川公司获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金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金川公司获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

金川科技联合攻关收到的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了矿山技术难关,打开了地下宝库的大门。

金川的资源优势主要在二矿区,二矿区的储量占金川镍储量的3/4,而其中的75%又为富矿,金川公司的前途和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矿区的开发。但由于技术难关挡道,金川二矿区从1966年起开始建设,拖了十多年始终不能建成,而且许多巷道边掘边塌,返修工程占了总工程量的46.7%。这种局面,使许多人把二矿区看成是个无底洞,说什么“大干大倒霉,小干小倒霉,谁干谁倒霉”,对能不能打开二矿区地下宝库的大门产生了怀疑。

金川科技联合攻关,首先把加快矿山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开展了岩石力学、掘进支护、采矿与充填等四个方面59个专题的研究,取得了先让后抗、二次支护、喷锚支护等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加快了矿山掘进进度,为先进采矿技术在金川矿山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采矿量创造了条件。“中瑞(典)技术合作岩石力学研究”、“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管道自流输送新工艺研究”以及“金川二矿区机械化下向分层水平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试验研究”等科研课题的研究成功,解决了二矿区在开发建设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提高了金川矿山采矿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使投入建设12年仅完成工程量52%的二矿区在科技攻关4年之中就顺利建成并于1982年正式投产,1987年出矿能力突破了100万吨,以后每年以10%的速度稳步增长,成了国内有色金属系统用充填法采矿年出矿量最大的井下矿山,既满足了生产急需,又使金川矿山迈入了大型化、无轨化、自动化采矿的世界先进矿山行列,投产不到3年就收回了全部基建投资。二矿区地下宝库大门的打开,为镍都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应用科研成果,成功地改造了选矿工艺。

金川公司选矿厂原来是以处理露天矿贫矿为主的。二矿区投产后,绝大部分是富矿,原有的选矿工艺无法处理。按以往的办法需要新建车间,这样不仅投资大,而且满足不了生产的急需。科技联合攻关中,提前组织了“二矿区富矿中性介质选矿新工艺”的研究。经过科研单位和金川公司的共同努力,1981年终于试验成功,并通过了技术鉴定。1982年金川公司应用这项成果对选矿厂三、四系列进行了改造,并局部改造了二系列,解决了选矿生产上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明显改善了金属回收率、精矿品位、酸碱消耗等技术经济指标,镍的选矿回收率达到了90%,精矿品位超过6.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而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3.强化生产能力,主要依靠内涵发展生产。

金川公司冶炼厂的镍电解车间,原设计为年产电解镍1万吨。要实现“三年三大步,生产翻一番”的目标,尚缺1万吨的能力。如何补上这个缺口,曾经有过两种设想:一是新建厂房,二是利用科学技术挖掘生产潜力,联合攻关中选择了后者。经过反复试验,找到了提高电流密度、提高PH值的操作方法。应用这一成果对镍电解车间进行技术改造,不建新厂房,就使这个车间的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电镍1.6万吨,加上其他技术措施,达到两万吨的能力,主要依靠内涵翻了一番。同时,一级品率比攻关前的1977年提高了近1/3。

4.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金川公司投产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金属流失十分严重,到处“烟雾弥漫,绿水横流”。科技联合攻关把资源综合利用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科技成果,贵金属提取新工艺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过去金川提取贵金属的老工艺流程长,污染大,回收率低,成本高。联合攻关中,在广泛查明金属流失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从二次铜镍合金中提取贵金属新工艺”的研究,1979年完成了这一课题。为了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家科委给金川公司货款490万元,以建设中间试验车间。由于科研、设计和生产建设单位密切配合,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设计,7个月时间就建成了5619平方米的中间试验车间,做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新工艺用于生产后,铂、钯的回收率比老工艺提高1/3,铑、铱、锇、钌的回收率提高了十多倍,使我国铂族元素的回收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采用“转炉渣提钴新工艺”等科研成果建成的二钴车间,装备了国内最大的高温高压浸出设备,国内最大的萃取箱、萃取柱和国内最大、最复杂的氢还原生产镍粉系统,使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镍钴分离萃取剂提纯,使钴的回收率大幅度提高,并可大规模生产镍粉。

金川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出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废水,每年产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近300万吨,主要有选矿尾矿砂、冶炼闪速炉水淬渣、锅炉粉煤灰等;排放工业废水1300万吨。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要占用庞大的堆放场地,且扬尘严重污染环境;工业废水排放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使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为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公司与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进行了“三废”综合利用科研攻关,先后投资近2亿元,完成了大小工程50余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三废”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奖。

5.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综合开发能力。

金川科技联合攻关,还在节能降耗、产品创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在主生产工艺流程中大量采用了科技联合攻关的新成果、新技术,提高了设备生产效率及节电、节能效率和余热利用、烟气利用、循环水利用等,杜绝和减少了水、汽的跑冒滴漏,在金属回收率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1993年,金川公司的万元产值能耗由1978年的14.38吨标煤下降到了3.82吨标煤。万元产值物耗由1988年的2301元下降到了2164元。与此同时,金川公司还通过坚持不懈的产品创优活动,使产品质量逐年稳步提高,不断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主产品1号电解镍在1981年创省优、1983年创部优之后,1985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8年,海绵铂又获国家质量奖金牌。1991年,氧化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至此,公司共有21种产品获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优质产品产值率由1981年的3.03%提高到了1993年的96.60%。

金川科技联合攻关,极大地提高了金川公司合理开发资源及综合利用的水平,使金川公司由单纯的资源开发,进入了科技开发、系列开发、综合开发以及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开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新阶段,使先进生产工艺技术体系向前延伸、向旁侧扩展,促进了镍、铜、钴及铂族金属在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由资源型向资源——加工型的转变。到1993年,公司已先后开发出镍盐、镍粉、铜盐、铜粉、钴盐、氧化钴粉、贵金属盐类和精密合金、镍铝合金、铜材系列加工以及化工系列产品等达50余种、近百种规格。这些新产品有的改进了产品性能,满足了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有的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不仅壮大了企业实力,拓宽了企业发展的领域,增加了企业发展后劲,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6.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为建设强大的中国镍钴工业奠定了基础。

金川科技联合攻关,不仅把解决当前生产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突破口,而且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设能够走向世界的大型镍钴工业企业作为奋斗目标。金川公司选择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为联合攻关的目标,充分依据金川资源特点,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和设备,同国内科技联合攻关结合起来,拓展了一条国内科研攻关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发展之路。1978年以来,金川公司与世界各主要镍、钴及贵金属矿冶生产企业的技术交流活动日趋频繁。美国、芬兰、瑞典、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企业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先后来到金川工作或进行技术交流。公司也多次选派人员出国考察、进修或深造。在与国外的经济技术交流中,公司一方面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不断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被列为国家“七五”和“八五”重点建设项目的金川二期工程建设,通过国内的科技联合攻关与国外的经济技术协作,已经形成一整套先进的镍的采选冶工艺流程。矿山方面与瑞典等国合作,共同进行了机械化盘区采矿试验、岩石力学试验和联合编制采矿设计方案等。陆续引进的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的矿用汽车、凿岩台车、天井钻机等矿山设备,大大改善了矿山采掘装备水平。冶炼方面,通过以我为主、共同设计的技术合作方式,引进了镍闪速熔炼技术(全套引进需要花费6亿元人民币,金川公司只用了2.6亿元人民币)。金川公司与有关科研、设计、高校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联合攻关,经过5年的努力于1993年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第五座、亚洲第一座镍闪速熔炼炉。闪速熔炼全流程的设备除部分关键设备从国外引进外,其余全为国产,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达到90%。金川公司还根据实际情况,对引进的设备进行了科研攻关、软件开发和技术改造,自行攻关研制开发的闪速炉计算机控制技术,开创了镍闪速熔炼计算机在线控制的先河,有效地促进了闪速炉熔炼生产、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结合金川风沙大等气候特点,通过技术攻关,改变了闪速炉余热锅炉烟灰输送系统原设计工艺,减少了烟灰流失所造成的损失,减轻了环境污染。闪速炉1993年投产后,发挥了产量高、耗能低、污染小的优势,与电炉相比节电25%,比原冶炼工艺节能30.7%以上,年节约标煤4万余吨,节约价值2400万元。建设国家经贸委推广的热电联产示范工程,充分利用余热每年节约原煤5万吨,价值750万元,并累计发电35784万千瓦时,有效地缓解了电力供需矛盾。

在科技联合攻关中,金川公司还针对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状况,对采、选、冶主工艺流程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把新工艺、新技术和公司已有的科技攻关成果,及时运用于技术改造之中,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金川公司的技术改造工作,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推进采选冶配套协调发展”的技改方针,以矿山和冶炼为重点。对矿山的技术改造以挖潜为目标。在完善一期设备配套的同时,集中抓了二矿区边角矿体挖潜改造,使二矿区一期工程延长服务年限2—3年。

一矿区露天转井下以及深部开拓工程的技术改造,有效地实现了一、二期之间的矿山生产能力的衔接,保证了原料的供应,避免了第二次“马鞍形”的出现。对选矿、冶炼系统的改造,重点是围绕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和金属回收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而选项、立项。

选矿生产的主体设备实现了换型和改进,仿苏A型浮选机更新为JJF型浮选砚一项,不但选矿的精矿品位提高0.1%,回收率提高0.5%,而且节省电力10%—15%。在冶炼技术上消化吸收了国内外先进技术,采用铜自热熔炼技术,扩大了冶炼的生产能力,改善了作业环境,减少了污染。借鉴江西贵溪冶炼厂引进的日本转炉先进技术,对第一冶炼厂4台50吨转炉进行技术改造,将单层烟罩改为水冷环保双层烟罩,使转炉出口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由3%提高5%,成功地用沸腾炉半氧化熔烧代替回转窑焙烧后,使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提高到8%。硫的利用率由原来的3.75%提高到36.52%,有效地改善了金川地区的大气污染。

1980年至1993年,金川公司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277项。据资料表明,国内一般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有20%,而金川公司已经达75%。这些重大技改项目的完成,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完善了生产工艺,挖掘了生产潜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使金川公司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金川公司在技术改造中注意抓了以下几个环节:⑴实行“三结合”。公司在技改实践中采用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三结合,设计、制造和使用单位三结合的形式,把各方面的力量吸收到企业技术改造活动中来,为企业技术改造的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课题成果的应用,贡献各自的智慧和才能。群众性的小改小革也在技术改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⑵选择技术成熟、投资少、回报率高、见效快的项目,边生产、边改造,把选项——设计——施工——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条龙的技术改造。生产人员提前介入改造工程,熟悉掌握工艺设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建成一个,投产一个,尽快发挥效益。⑶保证资金投入。坚持依靠企业自筹资金滚动发展,留利的自有资金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并通过横向联合、向银行申请贷款等拓展资金渠道。在资金的使用上,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保证发挥最大效益。在项目建成取得效益后又把资金投入新的改造项目,形成改造与效益的良性循环。⑷加强技术改造的管理。金川公司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对计划、项目、审批到决策和组织实施等进行管理,有效地控制了资金的使用、工程质量和进展。对生产与改造同时进行的技改项目和主流程重大项目,由公司统一协调,保证生产技改两不误。技术改造工程坚持每月一小结,每季一总结,每年一总评的评审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把技改工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通过“三包一挂”,即包产量、包利润(或资金、费用)、包技术改造任务,将工资总额与承包任务挂钩,用协议形式保证技改任务的完成。

联合攻关中创造的金川经验

1985年10月,在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工作会议和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第八次科技工作会议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对金川公司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发展的实践和获得成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概括,命名为“金川经验”,并做出在全国有色系统学习金川经验的决定。

“金川经验”的实质是:自觉依靠科学技术,走依靠内涵发展生产的道路。主要有六条:

1.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1978年以前,金川也曾有过“产量翻番”的多次规划、设想,但由于路子不对,采取了“拼人力、拼设备、拼投资”的错误做法,结果越拼越垮,吃够了苦头。因此,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才能够诚心诚意地自觉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金川矿山建设之所以能够摆脱寸步难行的困境,选冶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翻番,资源综合利用之所以能够见成效,主要不是依靠外延,而是依靠联合攻关突破了科学技术难题,为生产建设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大力协同,联合攻关。

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面临的技术问题多,难度大,涉及面广,时间又紧迫,只靠企业本身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广泛联合,用现代化观点办企业,搞科研。全国50多个单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各类技术成龙配套的攻关队伍,开展了一场跨系统、越行业、多学科、多层次、有严密组织、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总体战。1983年国家科委和有色总公司批准成立了金川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中心,以金川公司为依托,建立起科研、设计、生产联合体,由技术开发中心直接管理经费,实行承包责任制,使联合攻关的各单位在组织上、经济上、业务上联系更为紧密。

3.发扬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的精神。

国家有关部委和联合攻关单位每年都在金川召开一次科技工作会议,总结工作,提出任务,确定科研项目。各级领导干部和参加攻关的科技人员以及广大工人群众表现了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畏艰难,敢于拼搏,严格按照科研程序办事。二矿区细砂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管道自流输送新工艺等课题的试验研究经历了近10年,金川科研工作大面积丰收,就是从这种由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工人群众全体一致的坚韧不拔奋斗到底的劲头中获得的。

4.走国内攻关与国外引进相结合的道路。

在广泛开展国内联合攻关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国际技术交流,实行开放式经营,积极稳妥地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进步的起点。矿山和冶炼的技术引进工作,都采取了联合设计的方式,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有利于迅速提高国内的科学技术水平,缩短生产建设周期,省时、省事又省钱。

5.把科研、设计、施工、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条龙的技术开发。

科研成果迅速地、大面积地应用,使金川很快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金川,科研成果不愁用不上,科研投资也会迅速收回并得到更大的收益。金川公司这几年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已有100多项,在已鉴定和评议的成果中,应用率已达70%左右。这种一条龙式的技术开发的做法,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科研单位、投资单位、设计单位都满意,大家都有积极性。

6.要有一个自觉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一战略方针的领导班子。

金川公司善于抓住关键问题统筹安排科研工作,坚持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主动为科研工作创造条件,支持生产中的科研工作,敢于担风险。金川公司特别重视本企业研究机构的建设,下大力气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吸收能力。公司还特别重视培养人才,建设了规模可观的职工培训中心和各厂矿的培训基地,科技队伍正在逐步发展壮大。

“金川经验”涵盖了金川公司科技进步途径的各个方面,是对金川科技联合攻关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参加科技联合攻关所有单位、包括金川公司在内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创造的丰硕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已成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有色金属工业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金川模式”。

金川公司在科技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使公司具备了较强的科技攻关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具备了相当强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活力,为以后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验收组认为:金川公司是依靠科技进步起家的好典型;是贯彻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好典型;是科技联合攻关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好典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