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市民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

兰州市民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市民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核心要素之一。表明兰州市民对自己生活的幸福程度总体上“基本满意”,也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兰州人的精神风貌。家庭生活的满意度紧随其后,为3.59分进入“比较满意”区间。

兰州市民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

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对市民主观生活感受的调查研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我市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也可以较为准确、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人们的生活幸福感除受经济因素影响外,还决定于多种非经济因素,例如生活节奏、婚姻状况、社交关系,生活环境、社会保障、安全感受等。我们对兰州市民的主观生活感受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通过了解市民在经济收入、家庭生活、居住、交通、职业、健康、教育、医疗状况、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就业环境、人际交往、安全体验、业余生活、未来生活预期、生活体验的历史变化等方面的主观感受与评价,比较客观地把握“和谐兰州”构建的历史进程与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政府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舆情依据。

一、抽样调查概况

(一)样本选择及调查实施过程

据全国最新人口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兰州市三县五区共有常住人口314.9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1.74万人。[1]根据社会学的调查经验,本调查我们采用了概率抽样方法,在具体的实施中,采用了分层抽样与纯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2]对于子总体的确定,我们根据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公布的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3]结合兰州市的人口构成特征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情况,确定了国家和社会管理人员、民营企业主、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服务业从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在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等群体作为我们抽样调查的子总体。为了能使抽取的样本更准确地代表每个子总体(即社会阶层)的实际,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步的分层抽样,即在每个子总体内部根据样本特征进行第二次分层,确定了次子总体。具体的调查是在各次子总体内部实施的,即每个次子总体内部都有一个调查点。调查点的确定既充分考虑了各次子总体的样本特征,也考虑了民意所反应的调查点在次子总体内部的典型性,和本课题开展调查研究的便利性。最终的调查对象是在各调查点上随机抽取的。

本研究的调查路径是:人口总体——依据人口的社会阶层分化特征分层抽样——确定了十个子总体(同时确定样本量)——依据各子总体内部的分化特征再次分层抽样——确定了次子总体(同时确定样本量)——依据各次子总体的特征、民意所反映的典型性和开展调查的便利性——确定调查点(同时确定样本量)——在各调查点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涉及十个阶层(子总体)、36个次阶层(次子总体),[4]56个调查点(抽样调查所涉及的单位)。[5]发出问卷640份,[6]收回604份,回收率为94.4%,其中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为88.6%。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在有效样本中,其中男性339人,女性278人,分别占总体的59.19%,49.02%,性别比为1.2∶1;年龄构成为:18至30岁的194人,31至50岁的332人,51岁以上的人41人,分别占总体的34.26%、58.47%和7.26%;文化程度分布情况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54人,初中68人,高中、中专及技校161人,大学(包括大专)284人,研究生及以上40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42%、11.92%、28.49%、50.09%和7.08%;经济收入分布状况为:500元及以下的135人,501至1 000元的136人,1001至2 000元的204人,2 001至3 000元的61人,3 001至5 000元的20人,5 000元以上的12人,分别占总体的23.84%、24.02%、35.94%、10.80%、3.35%和2.0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准确、具体了解市民对生活幸福程度的主观感受,我们选择了17个指标进行了测量(此即《个人幸福感测试量表》调查问卷的8—11、13—25题)。调查结果的统计,我们采用了5级量值的赋值方法求取满意度指数,即对“很满意”赋值5分,对“比较满意”赋值4分,对“一般”赋值3分,对“不太满意”赋值2分,对“很不满意”赋值1分。统计结果的测算分五个层次:分值小于等于1.50分,为很不满意;分值大于1.50分但小于等于2.50分,为不太满意;分值大于2.50分但小于等于3.50分,为基本满意;分值大于3.50分但小于等于4.50分,为比较满意;分值大于4.50分的为很满意。为了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市民对生活幸福程度的主观感受,我们从综合主观感受、各阶层总体主观感受以及分问题分阶层的总体主观感受等三个层次来说明与解析调查结果。

(一)综合满意度与分析

这里所说的生活幸福程度的综合满意度包括市民对生活幸福程度的总体体验,即市民的总体幸福指数,以及十个群体在十七个方面的总体感受(详见表4-25)。综合性测量能够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兰州市民对生活的总体感受,以及在经济收入、家庭生活、居住、交通、职业、健康、教育、医疗状况、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就业环境、人际交往、安全体验、业余生活、未来生活预期、生活体验的历史变化等方面的主观感受,并从中看出“和谐兰州”构建中的舆情信息。

表4-25 所有样本主观幸福满意度评价综合评分表(降序排列)

上表比较清晰的反映出兰州市民对个人生活幸福程度的综合主观感受,即市民对生活幸福程度的综合平均满意度(或称幸福指数)为3.04分,这个分值处于“基本满意”区间段。表明兰州市民对自己生活的幸福程度总体上“基本满意”,也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兰州人的精神风貌。但客观地讲综合满意度仍属偏低状态,离“比较满意”或“很满意”有较大差距和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各单项满意度来看,在17个单项指标中:(1)市民对“未来五年是否会更幸福”的满意度最高,满意指数达到3.79分,即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幸福程度有较高的预期。家庭生活的满意度紧随其后,为3.59分进入“比较满意”区间。这两项单项指标的总体得分表明市民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对自己目前的家庭生活状况总体上较为满意。对人际交往、交通出行、身体状况、与五年前幸福程度的比较、职业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得分都在3.5至3分之间,处于“基本满意”的上半区。(2)平均满意度排在最末两位的是对医疗状况、就业环境的满意度,分别为2.54和2.56分,这比较客观地反映市民对改善医疗条件、缓解就业压力的强烈愿望,但这两项的平均值也达到了“基本满意”的下限,表明近年来政府在这些领域的努力已初步见到成效,市民的心理体验和评价有所改善。(3)其他项目的平均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交往、交通出行、身体状况、与五年前相比现在的生活幸福程度体验、职业满意度、兰州与其他地方相比所体验到的生活幸福程度、教育状况、人身财产安全、业余生活、居住状况、经济收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分值都处于2.50与3.50之间,即处于“基本满意”区间段。这些情况基本上反映了市民总体的生活境遇和心态,也反映出了一些民众满意程度不高,急需政府努力改善、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事业发展环境、社会保障、收入水平、住房问题等。

(二)各阶层的平均满意度与分析

各阶层的平均满意度指十个阶层(子总体)在十七个测量问题上的总体得分情况(详见表4-26),此项测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各阶层的总体生活感受及其他们之间的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兰州市民的社会分化程度。

表4-26 各阶层总体主观幸福感满意度综合评价

img83

从上表的数值和排序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兰州市社会各阶层的幸福感状况,民营企业主幸福指数最高,达到3.6分,进入“比较满意”区间段,也是唯一个对自己生活的主观感受“比较满意”的阶层。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最低,得分为2.72,处于“基本满意”的下半区。民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是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个体户”分化成的两个阶层,目前所测算到的幸福指数分别处于十个社会阶层的两端,这准确地反映了近年来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特征,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研究。其次满意度比较高的依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农业劳动者、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这几个阶层的得分都超过了3.0分,处于“基本满意”的上半区。满意度比较低的除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之外,由低到高依次是在校大学生、弱势群体、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他们的得分介于2.5到3.0之间,处于“基本满意”的下半区。

(三)单项满意度测算与分析

此项测算主要是考察在经济收入、家庭生活、居住、交通、职业、健康、教育、医疗状况、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就业环境、人际交往、安全体验、业余生活、未来生活预期、生活体验的历史变化等方面十个社会阶层的总体感受,从中发现不同社会阶层在同一问题上体验的差异性(详见图4-26至4-42)。从而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和谐兰州”构建中不同的社会需求。

图4-26 所从事的职业的满意度行业分析图

img84

图4-27 经济状况的满意度行业对比图

img85

图4-28 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满意度行业对比图

img86

图4-29 事业发展满意度的行业对比图

img87

图4-30 目前居住状况满意度的行业对比图

img88

图4-31 对兰州教育状况满意度的行业对比图

图4-32 对兰州医疗状况满意度的行业对比图

img90

图4-33 对人身财产安全满意度的行业对比图

img91

图4-34 对交通出行是否方便满意度的行业对比图

img92

图4-35 对自己目前业余生活的满意度

img93

图4-36 对自己目前家庭生活的满意度

img94

图4-37 对自己目前人际交往关系的满意度

img95

图4-38 对自己目前健康状况的满意度

img96

图4-39 对兰州目前就业环境的满意度

img97

图4-40 与五年前相比,现在生活幸福程度的满意度

img98

图4-41 对今后五年生活预期幸福程度的满意度

img99

图4-42 对在兰州与其他地方相比幸福状况的满意度

img100

以上17个图分别反映了兰州各社会阶层的市民对各不同事项的满意度及排序。

(1)民营企业主在职业、经济收入、事业发展、居住条件、医疗条件、交通出行、业余生活、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关系、身体状况、与前五年比较、五年后的生活预期共12项满意度指标高居榜首,而且多项指标超过了4.0分,社会保障、教育状况、就业环境3项指标居第二位,表明这一阶层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比较满意,反映了这一阶层较好的实际生活条件、较好的创业条件、工作条件和良好的未来生活预期。

(2)农业劳动者对社会保障、教育状况、就业环境、在兰州与在其他地方比较等四项指标上的满意度处于第一位,对经济收入状况、事业发展、居住条件、医疗条件、人身财产安全、交通出行、人际交往关系、与前五年比较等6项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分别处于第二、第三位,其他项目处于中等水平,这种满意度状况表明农业劳动者有较好的心态。这种情况表明,一方面,这一阶层的需求层次和期望值比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兰州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从而使得农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

(3)专业技术人员对各单项问题的满意度均处在第二、三、四的较高位次,上下波动不大,说明这一阶层总体上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比较满意,阶层内部的分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的差异性不大。

(4)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阶层的多项满意度处于中等或中等偏高位次,但对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关系、身体状况、在兰州与在其他地方比较的满意度较低,尤其对兰州的认可程度较低,处于倒数第二位,这种心态表明这一阶层对兰州发展的要求比较高,有积极的一面,但从他们承担的工作来讲,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一面。

(5)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业、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偏低,这一结果与这一阶层的实际生活状况相吻合。其他项目处于中等水平,个别项目排序较高。

(6)产业工人对医疗条件、教育条件、人身财产安全、交通出行、家庭生活的满意度偏低,其他处于中等水平。

(7)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对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医疗条件、交通出行、就业环境、与五年前比较的满意度得分较低,其他项目均处于中等位次。

(8)弱势群体人员除对人身财产安全、交通出行的满意度处于第一和第二位之外,对职业、家庭生活、人际交往、身体状况、与五年前的比较、对今后五年的预期等6项的满意度都处于最末位。这种状况再次警示我们,虽然经过努力,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这与他们实际的生活预期差距还比较大,政府需要给予这个阶层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9)在校大学生对居住条件、医疗条件、教育状况、交通出行、业余生活、就业环境、在兰州与在其他地方相比较等7项指标的得分处于最末位,对经济收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身体状况的满意度也比较低,分别处于倒数第二、三位,只有对未来五年发展预期、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关系满意度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群体真实的境遇、心态和较高的生活期望值,但也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心理体验。

(10)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经济收入、人身财产安全的满意度均处于最末位,对职业、居住条件、教育状况、业余生活、交通出行、健康状况、就业环境、与五年前相比较的生活体验、对五年后的生活预期、对在兰州与在外地相比所体验的生活幸福度等各项指标的满意度都比较低,处于倒数第二、三位,这种状况真实反映了这个阶层目前在生活和创业条件方面出现的困境,这与全国各地出现的个体工商户总量萎缩的情况基本一致。

以上十个阶层的市民对自己生活幸福度的感受,对我们今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很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为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市民主观生活感受中所反映出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市民总体生活幸福指数有待提高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市民对生活幸福程度的平均满意度得分为3.04,处于“基本满意”状态,离“满意”状态还有一定差距,这说明大多数市民总体上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的幸福体验还不够。十个社会阶层中,只有民营企业主的主观幸福感满意度得分超过3.50分,处于“比较满意”状态,其余九个阶层的满意度得分均在3.50以下,其中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在校大学生、弱势群体人员、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等五个阶层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满意度得分均在3.0以下,处于“基本满意”后半区。

(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市民生活需求的矛盾仍然突出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医疗状况、就业环境、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收入等仍然是目前老百姓满意度较低的问题,其得分分别为2.54、2.56、2.71、2.71和2.72,均低于平均满意度,处于“基本满意”的后半区,即介于“不满意”与“基本满意”之间。

单项统计结果显示:第一,对医疗状况和经济收入问题不满意的市民最多。其中对医疗状况问题,在校大学生、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产业工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弱势群体等六个阶层的得分都在2.50分以下,分别为2.14、2.26、2.29、2.37、2.42和2.50,均处于“不满意”状态。而满意度最高的民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人员,得分也仅为3.07和2.93,处于“基本满意”中段。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也是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在校大学生、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产业工人、弱势群体人员等六个阶层的满意度较低,其得分分别为2.27、2.27、2.36、2.45、2.49和2.50,处于“不满意”状态。第二,对就业环境不满意的市民次之。其中在校大学生、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产业工人等四个阶层的得分为2.02、2.2、2.37和2.45,处于“不满意”状态。第三,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处于“不满意”状态的有三个阶层,分别是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在校大学生和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得分为2.07、2.23和2.45。第四,事业发展的满意度处于“不满意”状态的有两个阶层,分别是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和弱势群体,其得分为2.31和2.44。

(三)社会阶层分化特征明显

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迈向共产主义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个社会事实[7]。适度的社会分层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但社会分化特征过于明显,则会造成冲突、降低社会整合性、压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潜在因素。

通过对市民主观性生活感受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兰州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主与其他几个阶层之间的分化,其中与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之间的分化特征最为明显。综合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在十个社会阶层中,只有民营企业主的综合满意度得分超过3.50,处于“比较满意”状态,其余九个阶层的得分均在3.50分以下,处于“基本满意”状态。其中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在校大学生、弱势群体人员、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的得分均在3.0以下,处于“基本满意”后半区。在单项测算中,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阶层在职业、经济状况、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人身财产安全等六个方面的满意度均处于最末尾。而民营企业主在职业、经济状况、事业发展、居住、医疗、交通出行、业余生活、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健康状况、与五年前相比目前生活的幸福程度的体验、对未来五年生活幸福程度的预期等十二个方面的满意度均处于第一位。

四、提高市民生活幸福度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进程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兰州”的基础,但我们在努力促进兰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兰州实际,特别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第一,平衡全市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保障城乡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得到公平对待和维护,着重维护工人、农民、城市弱势群体、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第二,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特别是要尽快解决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工人、农民、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商业零售人员的子女就学条件。第三,加快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广大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医疗问题是影响兰州市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最突出的因素之一。资源分布不平衡、医保水平低且覆盖面不够、医疗费用高、医保服务质量差、医德医风不高等是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对此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第四,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二)着力改善以就业为基础的民生问题

就业问题是影响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受经济发展总量、人口压力、产业升级、城市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兰州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要扩大就业,就必须走创业带动就业的道路。但是兰州目前的创业环境并不宽松,主要表现为促进创业的体制、机制、政策不完善,资金和人才不足,市民创业的积极性不高、能力不足,创业观念落后等。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创业,扶持创业。具体讲,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对全体劳动者就业观念的教育,改变“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增强人们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打破行业垄断,给私营经济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个人投资公共服务和各种中介服务、社会服务行业,利用社会力量开发新的就业机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就业中的城乡户籍壁垒,消除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形成全体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和环境。第三,妥善处理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市容市貌、提高部分行业准入门槛与鼓励和扩大就业的矛盾,放宽对自由职业、个体经营者和微型企业的管理。第四,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发展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发展民间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规范民间拆借,探索面对个人的慈善贷款、扶贫贷款、扶持性贷款的融资形式。第五,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的项目设计、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企业孵化、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将创业服务延伸到县区、街道社区、高等院校、农村乡镇,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服务,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净化创业环境,以创业促进就业。[8]

(三)缩小各阶层的收入差距,缓解社会分化程度

第一,应继续积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利用财政、税收、价格政策、福利等杠杆,完善收入再分配的调节职能,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力度,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调整工资和福利政策,逐步向低收者倾斜。建立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消除部分企业管理层与工人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第三,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组织实施好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大幅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第四,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严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查处欺诈行为,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护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增加执行公务的透明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严惩贪污腐败,治理整顿不正当收入。第五,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竞争机制,缩小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制定自行提高收入的约束措施,防止行业收入差距过大。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成本约束机制,完善明码标价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收费的监督检查。

(执笔人:杨须爱 邓海弟 邓生菊)

【注释】

[1]《2005年甘肃省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所谓分层抽样就是先将总体依照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几个子总体(类、群),每一个子总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即抽取一个子样本,将它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的样本,称为分层样本。由于社会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程度较高,有必要将它们按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类型(或层),因此,分层抽样在社会研究中获得广泛的应用。纯随机抽样,又称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一样,都属于概率抽样。这种抽样方法是概率抽样的理想类型,没有偏见,简单易行,且在从随机样本的抽取到对总体进行推断时,有一套健全的规则,因而也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抽样方法。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209、2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该报告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由上到下依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市无业或失业半失业者。

[4]36个次子总体的分布情况是,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包括: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国家垄断行业管理人员;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包括:经理人员、三资企业中的高级员工;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包括:公共事业行业服务人员、高档商业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服务人员、大众性消费行业服务人员、政府机关及国家企事业单位零时聘用的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包括:能源行业工人、建筑业工人、冶金行业工人、装备制造行业工人、采掘行业工人和食品烟草制药行业工人;民营企业主包括:一般民营企业主和流通领域内的大型经销商;农业劳动者包括:城乡结合部农民、川区农民和贫困山区农民;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包括:小型店铺业主、大型商场及流通领域的一般经销人员;在校大学生包括:各类在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弱势群体包括:城市无业人员、下岗未就业人员、半失业人员和农民工。

[5]各调查点的具体名称鉴于抽样调查的保密性在此不予公布。

[6]各阶层的样本量分布为国家和社会管理人员70份、一般竞争性企业管理人员70份、服务业从业人员70份、产业工人100份、民营企业主20份、农业劳动者60份、专业技术人员70份、个体工商户及商业销售人员60份、在校大学生50份、弱势群体60份。

[7][美]戴维·格伦斯基著,王俊等译,《社会分层》,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8]《解决就业新思路:以创业带动就业》,《甘肃日报》,2008-0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