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利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水利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水利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水利建设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完成水利投资42.5亿元,占建国以来总投资的97%。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二是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节水型社会建设规范了城乡用水秩序,水事纠纷大幅度减少,促进了区内社会稳定与和谐。

第四节 水利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水利建设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完成水利投资42.5亿元,占建国以来总投资的97%。张掖水利建设经历了两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国家投资拉动阶段(1983—1993年),主要依靠国家实施“两西”建设的决策拉动,以扶贫项目为依托,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水库为重点的调蓄工程,共完成水利投资3.02亿元,占改革开放30年水利投资的7%;

第二个阶段:项目建设拉动阶段(2001—2007年),是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期,在农村人畜饮水、水库除险加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等项目投资拉动下,再次掀起水利建设的高潮,建成了一批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和灌区节水改造为代表的民生水利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占改革开放30年水利投资的69%。

根据国务院《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的总要求,市委、市政府制定灌区节水工程改造、经济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等各项规划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控的制度及运行机制。开创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新局面,通过实施“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水量断面控制、省区负责用水配水”,实现了内陆河流域管理的新途径,理顺了流域水权秩序,化解和减少了水事纠纷,全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配置,实现了当黑河莺落峡多年来水15.8亿立方米时,正义峡下泄9.5亿立方米的分水目标,遏制了下游生态恶化的趋势。

完成更新改造干、支、斗渠1752公里,完成田间配套115万亩,新打机井464眼,旧井改造1025眼,高新节水40.6万亩,草原围栏60万亩,天然林封育30万亩,人工造林1.23万亩等项目和甘州区盈科、民乐洪水河两大灌区7935.70万元的建设任务。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完成投资3090.7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为黑河调水和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显著

2001年水利部确定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张掖从明晰水权入手,改革水资源传统管理模式、配置方式入手,建立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试点建设以来,构建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经济结构、水利工程三大体系,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票流转、水量交易、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模式。围绕两套指标体系,以“选点试行、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768个,促进民主参与式管理。目前由协会管理斗农渠4633条,控制灌溉面积315.4万亩。各县区明确了用水总量,将用水指标逐级落实到基层和用水户,层层配置水权,核发水权证,在全国首推水票运转方式。灌区实行了水量、灌水时间、灌水面积三公开的水票制供水管理。围绕田间节水、量测水设施建设、末级渠系水价改革等开展了不同层面的探索工作,农业节水力度不断加大,落实常规及高效节水面积294万亩,推广灌溉试验面积近50万亩。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同年11月,被水利部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2004年开始在城市部分企业、小区开展节水试点工作。通过“规范制度建设、核定用水总量、突出定额管理、运用价格杠杆、加强中水回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城镇生产生活节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大力开展黑河节水工程建设,推行和完善水票运行管理模式,实行末级渠系产权改革,开展节水创建活动等措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年均下降率超过10%,实现了全市在GDP增长73%,城镇化率翻一番的情况下,减少地表引水量4亿立方米,减少国民经济耗水量约2亿立方米的较好业绩。二是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节水型社会建设规范了城乡用水秩序,水事纠纷大幅度减少,促进了区内社会稳定与和谐。2000年以来,连续八年完成了黑河调水任务,累计向下游下泄水量72亿立方,占来水总量的57%,黑河尾闾东居延海最大湖面面积达38平方公里,沿河和下游天然林草面积有所恢复,沙化面积有所减少,流域生态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果

张掖市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为起步阶段:主要以改造涝池、分离人畜饮水为主,重点解决部分偏远乡村农户吃不上水的问题。工程建设投资以群众自筹为主,地方乡镇给予适当补助。通过修建过滤池、人工打井等常规措施,初步解决了20多万人饮水困难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到2004年为加快发展阶段:2000年3月国家启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以修建集中供水工程、实现供水到户为主,重点解决部分乡镇农户远距离取水、饮用高氟水等问题,工程建设以国家投资为主,群众自筹为辅。至2004年底,全市共建成饮水解困工程161项,完成投资14361.44万元,解决了60个乡镇、39.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市农村饮水困难人口由2000年96.5万人降为57.1万人。

从2005年开始至今为全面推进阶段:从2005年开始,国家提出利用10~15年时间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把解决农村饮水质量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到2007年底,全市完成投资5485.8万元,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高质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4项,解决了37个乡镇、13.28万人的饮水安全,全市农村安全饮水人口已达58.68万人。2008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又投资2640万元,计划解决17个乡镇、57个行政村、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全市现有水库43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型36座。自1999年以来,随着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启动,全市有10座病险水库列入《全国第一、二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截至2007年底,9座病险水库完成了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工程总投资13343万元。同年,有14座中小型水库列入《全国第三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