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节能减排背景下的甘肃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节能减排背景下的甘肃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节能减排是在包括能源产业在内的经济大发展下的节能减排,而不是受节能减排约束下的发展。我国大力推进西电东送,将解决甘肃电力的出口问题,有利于甘肃电力发展。目前,发展新能源已经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甘肃新能源综合优势突出,新能源资源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四、节能减排背景下的甘肃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将能源产业培育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甘肃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差,甘肃各地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所以,甘肃不管是为了本省的人民还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必须大力发展本省的经济。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它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并对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能源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经济和能源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是以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源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特别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需依靠经济的有力支持。尤其在甘肃,能源原材料等支柱产业具有十分鲜明的“路径依赖”特征,所以,甘肃应立足本省具体实际,发展经济带动能源,促使能源推动经济。

随着甘肃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未来全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耗能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可缺少能源产业的大力支持。甘肃节能减排是在包括能源产业在内的经济大发展下的节能减排,而不是受节能减排约束下的发展。

由于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甘肃产业发展中这种能源与原材料产业结构的“路径依赖”目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石化、有色冶金等主导产业在全国范围内都面临着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宏观调控给甘肃这些行业带来的明确信号是需要控制乃至压缩规模。除镍工业具有长期可靠的本地资源保障外,甘肃其他优势产业(主要是电解铝、炼油、石化和钢铁)已没有本省资源优势的支撑。也就是说,其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更加突出。从资源保障的角度,这些产业的规模持续扩张将很难实现。

这种情形下,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原材料工业的不可持续,促使我们今后在支柱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更多着眼于能源工业,根据甘肃实际和现有基础,充分把握有利时机,在电力以及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

1.培育能源主导型支柱产业,延长能源产业链

对能源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重组,实现能源工业优化和升级,减少发展能源工业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能源工业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引导和发展与能源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延长产业链,建设动力煤、化工煤基地和水电能源基地,培育新的能源主导产业,增加能源资源的附加值,提高能源资源的经济效益,充分挖掘能源资源对甘肃经济发展的贡献。

2.大力发展能源循环经济

从资源结构、资源作用、资源在经济发展,尤其在跨越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看,应大力发展能源循环经济,并将其作为甘肃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能源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构建对于结束甘肃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真正构建起循环经济模式,需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把握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突出能源发展的特点,科学决策与规划,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战略创新为重点,以发展模式创新为保证。

(二)甘肃省能源产业发展实现路径

从甘肃实际出发,能源产业重点投资领域应主要在电力与新能源领域。

1.将电力培育为第一大支柱产业

甘肃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丰富的水能资源,这为实施能源战略奠定了较为坚实的资源基础。电力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量的40%左右,由于近几年冶金、有色、石化、建材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增长,电力消费增速有逐步加快的势头,2005~2007年用电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增长8.29%、9.57%和14.62%,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也上升为1.19。从产业关联角度讲,电力的感应度与影响力系数均较高,对经济发展既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又具有较强的带动功能。

根据甘肃生产总值增长情况、电力消费历年增长情况、主要电力消费区的负荷性质及参考《甘肃省“十二五”电网规划》,预计甘肃“十二五”、“十三五”、2020~2030年各时期的电量增长率分别将达到8.72%、7.21%、5%,全省用电量在2010年、2015年、2020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800亿千瓦时、1200亿千瓦时、1700亿千瓦时、2770亿千瓦时。

(1)火电

甘肃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充分利用陇东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陇东煤电,利用外蒙、新疆的煤炭建设嘉酒煤电及河西走廊其他煤电,利用靖远、窑街煤炭发展中部地区的煤电,发展煤炭就地转化工程,为甘肃提供充足的电能。甘肃规划重点发展火电。2008~2010年、“十二五”、“十三五”、2020~2030年规划新增火电装机分别为:6150MW、14400MW、800MW、12900MW。

(2)水电

甘肃的水电开发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南部嘉陵江水系及西部内陆河流域,“十一五”、“十二五”甘肃将重点开发南部嘉陵江水系及黄河流域的水电,根据规划,甘肃2008~2010年、“十二五”、“十三五”分别规划新增水电装机:2300.5MW、1286MW和900MW。

从“十一五”开始,西部大开发以及西电东送将是甘肃电网建设的重要机遇。对新能源上网电价和税收方面提供各种优惠,极大调动了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的积极性。未来甘肃将大力发展风电、开发水电、发展太阳能发电,此外,为了调峰,必须大力发展煤电,甘肃电力将会有较大剩余。我国大力推进西电东送,将解决甘肃电力的出口问题,有利于甘肃电力发展。

按照《中央支持甘肃计划》要求:甘肃应加强电网建设。加快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完善省内330千伏电网。配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主网架规划,拓展区外市场,形成西北电网中心枢纽。加强省内及省际750千伏网架建设,优先建设河西和陇东南750千伏输变电线路,实现与新疆联网。研究论证2020年外送能力和电力市场,完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外送方案。

2.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新能源基地建设

新能源产业是甘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发展新能源已经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甘肃新能源综合优势突出,新能源资源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新能源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朝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就业机会。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环境友好的新兴高技术产业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甘肃经济结构“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特征明显。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调整能源结构、缓解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障能源和电力安全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第一,可使甘肃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从根本上改变对甘肃资源状况的传统认识。第二,将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甘肃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代表我国风电装备制造最高水平的三大制造商纷纷入驻甘肃,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正在发展成为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提高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清洁能源的比重,使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第四,推动民生改善。2009年,酒泉市风电装机容量增长三倍多,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实力显著增强。风电产业还直接扩大了就业。据测算,酒泉风电场建设期间一年用工达15000人,正常运行期间用工2500人,装备制造业可吸纳就业5000人以上,第三产业拉动就业5000人。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加快了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突破了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对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意义重大。新能源的开发带动了河西走廊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带动了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

甘肃是发展新能源条件好、起步早的省份之一。2006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宏伟设想,太阳能利用的研究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2009年底,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瓦,占到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五分之一。

太阳能光伏发电进展迅速,2008年在武威市建成全国最大的500千瓦光伏并网发电场,2009年底,甘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五分之一。与新能源发展相配套的电网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甘肃增长快、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甘肃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09年8月8日,我国规划建设的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据评估,酒泉市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年满负荷发电小时数可达2300小时,适宜建设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场。甘肃河西走廊的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酒泉市的瓜州、玉门一带素有“世界风库”之称,整个河西走廊的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2亿千瓦。

为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河西新能源。加快建设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基地,配套建设稳定风电送出的电源项目。支持大型风电制造企业在酒泉建设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支持建设数字风机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积极研究当地用电补贴政策。适时发展核电,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互补。加快与我国核能发展相适应的核电配套工程建设,加大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稳妥推进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加快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在建筑中应用。

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重点为:一是加快酒泉风电场一期项目建设,年底实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60万千瓦的目标;全面开展太阳能资源详查,科学研究和论证发展方案,开工建设一批10兆瓦并网型光伏发电项目,开展50兆瓦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工作。二是加快送出电网和调峰电源建设,全面开工建设750千伏特高压双回路输变电工程,实现稳定外输。积极论证建设配套电源,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调峰能力。同时,规划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载能产业,增强本地电力消纳能力。三是积极开展光伏并网发电的各项试验研究,为大规模开发做好各种技术准备。四是不断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水平,逐步形成研发、制造、认证、测试、培训、配件供应、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体系。

同时,实施建设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风能资源优势。力争到202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基地,配套建设稳定风电送出的电源项目。支持大型风电制造企业在酒泉建设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支持建设数字风机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适时发展核电,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互补。

作为河西新能源的主导,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为重点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将加快建设速度,从而在2020年前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配套建设稳定风电送出的电源项目,并支持大型风电制造企业在酒泉建设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支持建设数字风机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3.利用国家产业转接时机,依托地区能源特色优势,在甘肃河西地区适时发展高载能产业

2010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高载能产业是利用电力等能源通过烧结、熔融、电解、合成等工艺,对矿石成分进行分离、提取或进行转化,或与其他物质进行合成,而生产新产品的产业。据测算,这类产品的电耗成本一般占其总成本的30%以上。发展高载能产业要走电矿合一的路子。现代新型工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与富有并不在于它所占有矿产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对资源的加工利用程度。

河西地区水电能源富集。按照建设“陆上三峡”,打造酒泉新能源基地的目标,至2009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220万千瓦,到2015年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为大力发展高载能产业的提供了可靠电力保障。

因此,依托该地区丰富的电力能源、矿产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依托建设与电力能源发展相匹配的高载能产业体系,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培育一批以铁合金、有色金属、非金属等为主的高载能产品,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通过矿产品的深度加工、高效利用,有利于消纳电力,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壮大产业集群。从长远说,发展高载能产业,走电矿合一、电矿结合、电矿互动的发展路子,对改变目前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粗放、出卖矿产原料的现状,节约资源,大幅度提高矿业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能源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

1.通过规模效益节能减排

(1)单位能耗下降空间有限

甘肃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例高,单耗水平相对较低,2009年甘肃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能耗的90%,而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核心企业所占比重较高,仅兰州石化、长庆油田(甘肃部分)、金川公司、酒钢、兰州铝业、大唐、国电、甘肃电投、靖远第二发电厂和华能甘肃发电厂等十家企业就占到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50%以上,而这些企业随着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更新改造步伐加快,主要耗能产品单耗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能耗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单耗值较低,下降空间十分有限。而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能力,又缺乏节能资金和技术上的有效支持,节能的动力和潜力都很有限。

(2)经济基础薄弱,节能任务艰巨

按照平均单位GDP能耗和人均GDP为分界点,我国各省分为四类区域。第Ⅰ类地区是能源和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其显著特征是单位GDP能耗较低,人均GDP较高。相对于其他地区,这类地区完成节能目标压力不大;第Ⅱ类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能源消费量很低,从而导致其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国水平,如江西、广西和海南,这类地区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节能降耗”的压力也相对较小;第Ⅲ类地区则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人均GDP较高,这些省份经济发展大都是依靠传统的高耗能行业,从而导致其单位GDP能耗较高。如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和山东,此类地区“节能降耗”潜力较大,完成节能目标也相对较易。第Ⅳ类地区属于我国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这类地区经济基础差,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因此单位GDP能耗较高,人均GDP较低,这类地区“节能降耗”的压力与前三类地区相比最为沉重。甘肃属于典型的第Ⅳ类地区,在以加快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前提下,又不能脱离现实逾越经济发展阶段,完成节能任务非常艰巨。

因此单纯依靠降低单位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潜力有限,长远来看,节能降耗,根本上要依靠甘肃整体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经济总量的提升,利于规模效益实现,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为节能减排提供基础和保障。

2.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双调整——结构性节能是重点

(1)优化能源结构,努力降低煤炭比重,促进能源多元化

纵观全省能源结构,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煤炭所占比例过高,近年煤炭比重一直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而水、风、电、油、气等清洁优质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却一直没有明显提高。当今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结构中,石油一般占40%左右,天然气一般占22%左右。在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日本、俄罗斯、韩国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都低于20%,美国、德国也低于30%。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甘肃环境问题也造成巨大压力。

从煤炭的使用方向来看,2009年全省原煤消费中,终端消费占36%,中间消费占64%;用于火力发电的原煤投入占原煤消费总量的50%,按照亚临界机组发电效率为38%计算,在火力发电的加工转换过程中能源的损失率为62%,折成标准煤甘肃每年约损失900余万吨能源。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受阻。根据有关研究,在一次能源品种中,煤炭的利用效率约为27%,原油利用效率比煤炭高23个百分点,约为50%,天然气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个百分点,约为57%,电的利用效率约为85%。因此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将会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从发达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实践经验来看,开发替代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供给的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可再生性能源等替代能源产业将成为能源产业投资的重点。

针对甘肃以煤炭为主的产品消费结构导致能源使用效率偏低和环境污染的现状,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以及先进地区,顺应能源供应多元化的趋势,通过重点发展可再生性能源等替代能源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应该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开发在甘肃能源建设上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

(2)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内部节能

从甘肃产业结构看,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9年达45.1%,比2005年上升1.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下降趋势,2009年为40.2%,比2005年下降0.51个百分点。再加之近年工业强省战略实施,甘肃工业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形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电力等高耗能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调整呈现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重工业比重达85%。这种“两高一资”的结构特征,对能源需求强度加大,带动能源消耗快速增长,2003~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基本在1以上,直到2006年,各项节能政策措施和技术进步逐步体现,能耗首度下降,但从节能潜力看,“两高一资”的结构特征以及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增长,势必高度依赖能源消耗,制约甘肃节能降耗步伐。

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占75%,与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30%一40%)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也比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的比重偏高。第二产业能耗从2000年开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表明甘肃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总量中重工业增长较快,特别是有色、冶金等增长较快,而这一类都属于高能耗工业。

甘肃产业结构制约了能耗降低的步伐。从现实情况来看,甘肃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历史原因,同时也是全国按照区域发展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目前甘肃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阶段,富民强省、基础建设投资离不开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基础工业,而这些行业增加值不足工业的60%,但能源消费超过工业用能量的90%,因此导致第二产业比重难以下降,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仍会在高位运行,产业结构无法在短期内调整是制约节能降耗的主要因素。

工业是甘肃能源消费的重点领域,也是节能降耗的关键。甘肃现阶段的工业结构是以有色、冶金、石化、电力、水泥为主的资源开发型、高耗能高污染的结构体系,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调整。

甘肃可以抓住机会重新审视和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降低工业中高耗能行业的比重,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整体水平,以实现工业内部的能源消耗。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节能

随着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依靠挖掘节能潜力、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能耗低、污染少的显著特点,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比重对应关系来看,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能耗轻,所对应的能源消费比重远低于增加值比重,基本是投入1份能源消费,对应产出3份增加值;第二产业能耗高,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占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的七成以上,增加值比重仅占40%,因此理论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是实现节能最有效的途径。但是近年来甘肃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比重却不断上升,接近40%,这也使得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能源消费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难以下降。这几年的节能主要靠挖潜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途径实现,结构节能难以发挥效应。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结果看,在优化工业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节能降耗意义重大。在继续发展和壮大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和居民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以现代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节能。

依照发展经济学观点,发展不但是总量的增长还包括结构的优化。总量的增长是结构优化的基础,反过来结构的优化又促进了总量的进一步增长。能源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工作同样需要遵循规模与结构的一般规律。做大包括能源产业在内的经济规模是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基础;反过来,结构优化促进规模增长,循环累计,良性互动,使能源、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三)完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统计制度,建议改进节能减排考核指标,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单独列出

为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2007年,国务院批转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通过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强化了政府和企业责任。该《方案》基于现行统计制度,通过完善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库存、加工转换统计调查制度,主要核算煤炭、焦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常规能源的消费量。而核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中,除核电、水电有规范的统计制度外,其他能源的利用因数量较少,缺乏统一的统计计量标准,统计制度尚不健全。要在抓紧制定统计标准的同时,积极探索和研究建立相关统计指标和统计调查制度,尽快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完整地纳入正常能源统计调查体系。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包括了可再生能源消耗份额、人均年能源消耗、能源使用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氧化硫排放量和氧化氮排放量等指标。国家有关科研机构对“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研究”课题也作了相关研究。

因此,条件成熟时,建议在节能减排考核指标中,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监测考核体系中单列出来,以便鼓励地方积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使节能减排指标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更好的结合起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省统计局能源处 李兴华 何 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