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曾经廉价的“世界工厂”

曾经廉价的“世界工厂”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曾经廉价的“世界工厂”世界称中国是“世界工厂”,其实我们最多只是一个“世界加工厂”,因为我们的企业大多是为外国加工产品,中国经济还非常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谓“世界工厂”,其实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普遍发展成为世界市场基地。多项“世界第一”显示了中国工业的逐渐雄起。

1.曾经廉价的“世界工厂”

世界称中国是“世界工厂”,其实我们最多只是一个“世界加工厂”,因为我们的企业大多是为外国加工产品,中国经济还非常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就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大部分经济产值的创造,依赖于外国的技术和品牌,我们只是凭廉价劳力给人家做加工制作,附加值非常低。像圣诞树,中国生产了全世界70%的圣诞树,但这些产品,生产一件的利润也就是几分钱、一毛钱。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 王焱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某君从美国留学归来,送给同学一顶国际名牌的棒球帽,对方看了一下标签,上面却印着这样一行字母:“MADE IN CH INA”……从国外带来的商品竟然是中国自己生产的,似乎有点可笑,但仔细想来,如今这种情形其实已经十分普遍。很多出国回来的朋友给亲友挑选礼物时,“中国制造”自然就成为众多商品中的“首选”对象。

我国现在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称为“世界工厂”。所谓“世界工厂”,其实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普遍发展成为世界市场基地。它有一些主要特点:“在世界市场上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注册专利数相对较多,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存在和发展,影响乃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价格和供求。”

成为世界工厂一般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属于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与工业化有很大差异。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工业化的成长期,但不是每个国家都发生在同一时期,正是由于一些国家在时间上的优先,所以其在世界工业革命初期而扮演了早期“世界工厂”的角色。

第二,在某一段时期内,这个国家的制造业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只是相对其他国家而言,但不一定是长期的绝对的优势。

第三,可以生产出具有创新特色的产品。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能成为“世界工厂”,往往对自身经济发展很有利,能带动该国不断提高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从历史经验而言,具备以下条件就可以成为“世界工厂”:

首先生产要素要有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劳动力相对廉价且充足,先进技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足够所需的原材料来源;当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充裕的资本;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也非常重要;另外作为“世界工厂”,还必须有能力去推动技术创新,将技术转化为强硬的生产力。政府的推动和支持,才能不断巩固“世界市场”的地位。

工信部记录的数据表明:中国轻工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两成,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以上。而且当前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就是纺织工业。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中国也在不断生产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彩电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位列全球榜首。

重工业领域,中国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钢铁产量占到全球的四成;中国炼油产业居全球第二;化学工业产品有6万多种,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有色金属行业中10种有色金属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此外,中国的稀土资源生产和出口也在全球占主导地位。

多项“世界第一”显示了中国工业的逐渐雄起。2009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是一场灾难性重创,世界银行预计全球经济负增长2.7%,除了中国经济这个全球经济中的亮点,并且还有可能达到8%。联合国年初就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将对全球增长贡献一半力量。”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改革开放政策吸引跨国公司能纷纷投资中国,因此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到五成以上几乎都是外资企业产品。我国前商务部部长、现任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曾形象地说:“‘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

从历史进程来看,率先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赢得19世纪的“世界工厂”的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让美国持续发展成为20世纪的“世界工厂”;之后日本经济战略通过从“加工贸易”转向“技术立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既然成为世界工厂,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就需要在国际竞争谋发展。对于国内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难以长久的竞争方式。但面临国际竞争,低成本又被看做是很好的竞争手段。诚然,在还没有其他优势前,低成本确实可以作为打入国际市场的切入点,但是这种低成本建立的基础不过是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以及市场需求而已。一旦经济增长越快,国民生活水平就会越提高,现有的低工资就越无法维持。国内外投资一旦大量集中起来,必然导致有限的资源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最后必然的结果就是价格上涨。正因为这种原因,近来生产成本升高趋势在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

当然我们应该清楚,中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低成本绝非中国的独家优势,有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甚至还不如中国,如印度以及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现在已经被一些跨国公司逐渐设立了加工制造工厂,可以想见,一旦这些国家的生产力和经验提高到相当高的水平,我们的成本优势也许就丧失殆尽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已经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战,尽管威胁还没有到火烧眉毛的地步,尽管低价战略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我们应该提前预知这一事件就快来临了。

我们的中国制造,要有走出去的意识,要了解和熟悉外国企业的采购方法和流程。

既然参与的是国际竞争,就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有的国内供应商习惯了中国的“讨价还价”作风,不是为了争取超额利润,就是为了给以后谈判留下余地,因而在最初报价时就要求30%—40%的利润率,结果就是仅仅因为比竞争对手高出一元的价格,却让自己在竞价中就被刷出局,丧失了下一步谈判的机会。另外有些企业在报价时,竟然在工资成本中打进了自己希望获得的利润。这样跨国公司收到几个不同数据的生产企业报价,结果不仅使谈判难以顺利进行,也破坏了企业的诚信度。可见,诚实而透明的信息,对客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充分的谈判准备与专业的谈判技巧,也会增加供应商的成功概率。

另外,我们应该在语言上花费一些力气。有人主观认为外在沟通问题并不会对企业产生多大的障碍,其实不然,在中西合作中的最直接也最经常遇到的困难恰恰就是来源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西方企业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有许多隔膜,而中西企业的合作经验又普遍不足,因而双方的交流自然就会显得拖拖拉拉,效率低下。另外,两者之间少不了需要翻译,其中的微妙细节很难保证能得到清晰的沟通,合作的艰难程度就更大。同印度等英语程度较好的国家相比,语言交流明显是我们企业的劣势。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就应该主动去弥补,可许多现实例子告诉我们,不少企业却在回避这个难题,听到说英语的就变得迟疑,从而也丧失了自信,交流合作的成功机会就大打折扣了。

归根结底,还是要替顾客多想一些才能实现自己的企业目标。在服务型企业中,常常会利用这样的心理学道理:超越顾客的期望就能获得顾客的忠诚,其实生产型企业也同样适用。因而,这就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市场调查,更多的投入以及更丰富的创新,否则,中国制造业只能永远被挤在产业链的最低端,难以上升。

一言以蔽之,无论做什么企业,如果要想参与全球产业链,我们就要努力去适应市场,而不是相反地让市场适应我们,这个原则绝对是不能违背的。

如今,尽管有不少国内外舆论把中国称为“世界工厂”,但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下,我国通过30年的发展是实现了工业品出产大国,但有一个细节是,在产业链中我们仅仅占有的是低端的制造环节,获取利润很小,尚不足10%,而发达国家则控制着设计和销售环节,利润自然远远高于制造业。因此,如果中国不努力去掌握核心技术,那么利益只能被别的国家吞噬大半,留给我们的只有小小的份额。

这些都是立足我国的国情考虑,所以我们既不能骄傲,也不能气馁,要结合实际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科技含量。这样的产品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占据消费者的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