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现科学规划的几个途径

实现科学规划的几个途径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不同于城市居住小区居民来源分散现象,新村规划需要着重考虑同族村名的这一心理需求,结合村委会、祠堂等合理设置社区公共活动场所。

2 实现科学规划的几个途径

在认清了城市和乡村优劣势的基础上,结合规划理论探索以及目前开展城乡一体化整治工作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实现“科学”的新农村规划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途径:

2.1 生态安全性

乡村结构包括了田、水、路、林、村、房等多个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农田、河流、水池、林地等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构成了乡村主要的风景特色,也维持着地方的生态平衡,这些都是最弥足珍贵的资源。因此,在进行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这些资源,才可以有效避免土地内涝、水污染等现象,从而实现居住社区和自然资源的生态安全。

一方面,在选址过程中应当避免对河流和水池等生态敏感地区进行直接干扰,保留一定宽度的河流水池缓冲区从而保证河流的涵养水源,调节水位的自然作用,同时还可以结合村民活动进行绿地建设。在保护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土地整理建立完整的沟渠网络,保证旱季的水源收集以及雨季的排洪顺畅。另一方面,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强防护绿带和行道树的种植,形成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绿色生态走廊,同时也可以为路人提供更好的行车环境。此外,居住社区还应当均置一些绿地广场,保证火灾、地震等特殊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安置工作。

2.2 文化传承性

宽泛地说,传统的乡村聚落文化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村落、建筑、生产用具等,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民俗传统、生活方式等。这两个方面彼此联系,相互支持,村落建筑空间为民俗活动提供场所,民俗活动使得实体物质富有意义。因此,如果我们希望保留乡村居民的民俗风情,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环境。这一环境不同于城市居住小区,也不同于传统乡村形式,而是应当结合两者的优势,通过现代规划措施和建设方式创造出适合本地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模式,这也便给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乡村传统村落建筑结构为新的居住模式提供了很多启示。例如,本地区现状农村道路及房屋呈现自由不规则的形态特征,这是受到地形变化及自然河流走向影响而产生的。依据尊重自然资源的原则,新的社区规划也应当根据场地地形、水体及林地现状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居住就高处建造,保留洼地、水体和林地,道路可依附河流进行弯曲避让等。在建筑方面,本地传统民居的院落结构富有特色,建筑冬暖夏凉,通风良好,更重要的是,本地房屋一层都会有较宽的出檐,从而为人们休闲提供很好的遮阴。祖先们的这些建造智慧都应当得以继承和创新。除此之外,在拆除旧村庄时遗留的一些较有价值的生产生活工具也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安置在新社区里以作为对历史的见证。

其次,新社区规划需要满足村民开展各项传统民俗及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例如,宗祠一直作为本地农村公共活动的中心,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可以算作村民集体宗族意识的重要精神寄托,承载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及文化传承作用。因此,不同于城市居住小区居民来源分散现象,新村规划需要着重考虑同族村名的这一心理需求,结合村委会、祠堂等合理设置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再比如,村庄里农民多利用住宅旁空地种些蔬菜,补给家用的同时还可以亲近自然,这些较好的生活习惯其实都应该予以鼓励和保留的。

2.3 功能合理性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乡村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从基层百姓衣食住行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毕竟,大多数村民还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活动,其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也不尽相同,而我们又不可能通过一次规划建设使其马上脱离旧的习惯,更不应该让他们把一些好的生活传统一并舍弃,因此,一个功能合理的规划方案对于做好村民安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共设施的设置应该方便人们使用,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要给予充分考虑。例如对老年人的住宿不宜安置在楼层上,儿童到达幼儿园和小学校园不宜穿越过多机动车道,人们到达超市等处不宜超过步行距离等,路旁商业应该考虑电动车停放的舒适性(可加植两排行道树提供遮阴)等。

其次,居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需要适应当地气候。本地气候冬季湿冷、夏季潮热,因此保温隔热、遮阴通风对于提高居住舒适度非常重要。这便需要规划人员认识发掘地方建筑的优势特征,并将其应用到社区规划设计当中。

最后,居住区功能设置需要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本地居民夜间活动较丰富,且喜爱各项锻炼活动,这便需要规划提供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的散步、集会、活动等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