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流动模型的构建

知识流动模型的构建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农户与农业加工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主要以加工企业为知识源向周边的农户发散,如果把农业加工企业作为圆心,那么距离农业加工企业越远的农村地区,其所获取的信息和技术也越少。知识源的转移意识作为模型的基本条件而存在,不对知识的流动产生影响。而知识源与知识受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知识流动的主要特征之一。

7.2 知识流动模型的构建

知识扩散主要是以城市对农村的先进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传播为研究对象;知识溢出主要以农户之间知识和技术的相互传播为研究对象。对于这两类知识流动的研究分别采用其研究领域中修正后的数学模型作为工具进行分析。如巴斯(Bass,1969)提出的知识扩散“瘟疫学”模型;罗杰斯(Rogers,1983)的“S”扩散模型。其后对于知识扩散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以这两类模型为基础进行扩展,如曼斯菲尔德(Mansfield)的S型扩散模型。本节则以该模型为原型进行修正来构建知识流动模型。

7.2.1 农业产业区内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农业产业区内,农户之间、农户与农业加工企业之间等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因此,它与知识流动研究领域传统意义上两个对等区域的研究对象有较大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两个区域一般而言在知识存量、技术水平、学习能力上较为相近,两者之间相互为知识源和知识受体。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1)农业加工企业之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存量水平差距较大,知识的流动方向单一。对于农业而言,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是农业),与农业相关的技术主要来自于以下主体:农业院校和农科所,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一部分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的企业及其研究机构。这些主体共同组成了知识源。而农户与农业加工企业的知识存量水平差距太大,基本无法实现从农户到农业加工企业的知识流动(由于这种流动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2)农户与农业加工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学习显著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由于农户与农业加工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主要以加工企业为知识源向周边的农户发散,如果把农业加工企业作为圆心,那么距离农业加工企业越远的农村地区,其所获取的信息和技术也越少。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国内的现象看出。地理距离的远近不仅决定着农户获取信息和技术的多少,同时也决定着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特点与知识溢出和扩散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相同。如屠能提出的“屠能圈”就是经典的研究距离与农业生产布局关系的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应该以城市为核心,呈同心圆分布在城市周围。

(3)农户之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存量水平差距较小,有很强的知识溢出效应。农村内部的知识流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户之间的知识流动;另一类是两个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知识流动。由于农村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我们认为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知识流动其实质仍然是农户之间的知识流动。由于农户都处于同一行业,并且其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极其相似,农户具备模仿和学习创新知识的知识基础、专业基础和设备基础。并且农户之间由于日常生活中交往密切,往来十分频繁,任何一个农户的技术和创新都会在短时间内被周边的其他农户了解,而且由于农户具备同样的行业知识,因此技术较易被溢出,并被其他农户吸收和掌握。

下面结合泰梭(Teece)的知识流动与学习的影响因素模型以及城乡知识流动的特点,对城乡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

(1)转移的知识及其性质

对该问题的分析,分为两个方面: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知识流动和农民之间的知识流动。对于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由于知识的专业性是决定农户是否采取该技术的关键因素,因此知识的专业性对于农业加工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起到重要的影响。而对于农户而言,他们都处于同一行业中,其技术水平、设备设施也基本相同,而且农民的知识结构相对简单,农业知识和技术也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部门,因此知识的专业性基本对农村内(即农户之间)知识溢出的学习和转化不产生影响。

对于知识的形态而言,知识可以划分为编码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其中编码知识是指能够通过编码如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完全解释的知识;而缄默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编码完全、准确地解释的知识。一般来说知识是编码知识和缄默知识的混合体,往往既具有编码知识的性质,也具有缄默知识的特点,因此设定知识的复杂程度为知识的非编码程度。由于知识的形态完全取决于知识的可编码性,即知识的可编码性决定了知识的语言、文字、意会等形态。比如编码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进行描述,而缄默知识则需要通过意会的形式进行传播等等。因此知识的形态也可以通过知识的复杂性来表达。在此设定知识的复杂程度为知识的非编码程度,则知识的复杂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益成反比。

(2)知识源

知识源中,对于知识流动起影响作用的主要是转移意识和保护意识,它们是知识流动的两个对立面。保护意识和转移意识是指“有意识地”、“刻意地”防止或促进知识向外扩散。由于农业加工企业承担着向农村传播知识的作用,而各种农业研究所、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也往往不遗余力地向农村推广技术、传播技术,因此,在农业研究所、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向农户推广知识的过程中,不存在保守或保留信息和技术的情况;而农户之间由于主要依靠长期建立的友谊而形成的帮带关系,因此,很少有故意阻止知识的流动行为。由于转移意识无论对于任何一个知识源(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拥有先进技术的农户)来说,都是完全存在的,因此,在这里可以认为知识源的保护意识和转移意识其取值可以为常量1。知识源的转移意识作为模型的基本条件而存在,不对知识的流动产生影响。而知识源与知识受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知识流动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且正是由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才使知识得以通过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活动的、正式和非正式交往实现知识的交流和溢出。且知识源的知识溢出与其对知识受体的信任程度成正比,特别是这种知识和技术来自于朋友或邻居。

(3)距离

距离分为空间距离、文化距离、知识距离。由于在农村内部,农户的交往范围也很大程度地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因此,地理距离作为重要的因素也应该被考虑。同时,由于农户们分布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同处于一个地域环境中,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外部环境等,即在文化上可以认为是没有差异的。

(4)知识受体

知识受体主要为农民或农户。对于知识溢出而言,知识只有被吸收了才能称为产生了知识溢出,吸收了多少就产生了多少知识溢出,因此对知识受体吸收能力的分析是本书的重点。知识溢出主要考虑知识能否被接受者有效地吸收和转化,大多数的学者对知识溢出的分析,都是从知识受体的角度来考虑的(6),因此对知识受体的分析是影响因素的分析重点之一。吸收能力也称为学习能力,它是影响知识的吸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他因素还有知识的复杂性等)。而学习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存量的大小。知识存量的大小与农户的技术水平、受教育程度、设备设施等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知识存量与学习能力成正比,即随着知识存量的增长,学习能力也将得到增强。假设知识受体的学习能力为δ,学习能力δ也影响到知识受体对复杂知识的理解,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知识受体对缄默知识的解释能力将增加,即知识的复杂程度减小,反之亦然。知识受体的挖掘能力是一种有意识的利用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行创新的行为,这与本书的研究方向不相符,因此在此不予考虑。因此在对企业集群网络中知识受体的分析中,对知识溢出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知识存量k和学习能力δ。

知识距离一直是知识溢出研究中的主要考虑因素。假设城乡之间的知识存量差距为G,知识溢出为Sr,则知识溢出与知识存量差距G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分布。一般认为当知识存量差距较小时,随着差距的增加,知识溢出也将增强;但是当知识存量差距超过一定值后,知识溢出将会随着差距的增加而减弱。这是因为在知识存量差距较小时,农户具备吸收和消化对方新知识或新技术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会因为知识差距的增加而变弱;而当知识存量差距达到或超过某一值时,知识溢出会因知识接受方逐渐丧失吸收、消化和转化对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而逐渐下降,直至为零。

7.2.2 模型构建的前提条件和假设

根据以上对农业产业区知识流动和学习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以及农户之间的知识流动具有显著的特色,它具有区域间知识流动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农业自身的特征,因此直接套用凯尼尔斯的模型不仅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而且还将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下面重新设立该模型的前提条件和假设。

(1)知识的复杂程度与知识溢出效应成反比。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存量差距,而且知识的复杂程度极大地影响了知识的流动,即农户对新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因此,知识的复杂程度α与知识溢出之间的关系成反比。

(2)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知识存量差距是形成知识扩散的主要原因,而农户之间的知识存量差距是形成农户之间知识溢出的主要原因。虽然影响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知识流动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如果它们之间不存在知识差距,那么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也将不存在知识流动。由于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知识存量差距巨大,在短时期内差距并不会有明显的缩小,因此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知识扩散强度更多地取决于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干预程度。而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知识流动是一种双向的过程,也主要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识传播,其产生知识流动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农户之间的知识存量差距。当知识存量差距较小时,随着差距的增加,知识溢出也将增强;但是当知识存量差距超过一定值后,知识溢出将会随着差距的增加而减弱。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类似于倒U型。

(3)农户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存量成正比。一般而言,个体或组织拥有相关的知识越丰富、技术水平越高,其学习新知识或自主创新的能力越强。当农户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存量时,农户的学习能力将随着获得的新知识的增多而逐渐增强,即农户的知识存量积累越多,农户的学习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设农户的学习能力为δ,则绝对学习能力与知识存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img124,其中,δ’为农户学习能力对时间的导数;ξ为农户知识存量与学习能力之间的转换系数。但是随着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知识存量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对先进技术的理解能力将会越来越困难,即学习能力会越来越低。

(4)农户的产出水平与其具有的知识存量水平正相关。在生产投入、资金投入等都不变的条件下,农户的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与其拥有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正相关。设农户的产出水平为Q,知识存量水平为K。

(5)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以及农户之间的地理距离对知识流动和学习的效应具有负面影响。该假设与凯尼尔斯(M.C.J.Caniёls)的假设基本相同。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知识流动与学习。一般来说,以城市为中心,离城市越远其知识流动和学习的效益越差。这对于知识扩散和知识溢出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6)农户的知识存量增长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以及培养的农业生产技能;其二,获得农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以及农户之间的经验和信息交流。对于农户来说,其知识存量的增长只可能来自于农户的干中学(或自主创新)和获取外来知识两个方面,知识本身的增长则主要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的,知识的自我增长(或外生增长)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7.2.3 知识流动模型的修正与构建

虽然,农村对城市也存在知识溢出和传播的过程,即知识(7)从农村流向城市,但这是一种极个别的情况,因此,在本书中不予考虑。也即城乡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是单向的,从城市流向农村。而对于农户来说,由于其知识结构相似,从事基本类似的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农户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双向的。

假设农村中有n个农户的情况,即i=1,2,…,n。根据曼斯菲尔德的S型扩散模型可知,在t时刻采取新技术的企业的个数随时间的函数为(如图7-1所示):

img125

图7-1 S型扩散模型示意图

img126

其中:

img127

N*为技术创新扩散完成后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总数的饱和上限;

Nt为到t时刻为止累计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数;

φ为扩散系数,b1,b2,b3为参数,ε为误差项,π为企业采用技术创新后的预期利润,K为采取技术创新所需的投资。

由于曼斯菲尔德的S型扩散模型主要适用于工业企业,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知识扩散有着不同的方式和特点,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修正:

(1)对饱和上限N*的修正。由于农户的分布较为集中,即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①知识的复杂度。一般来说当知识的复杂度超出了农民的接受能力时,其饱和上限N*将减小。如一些农业新技术,学历较低的农民始终无法掌握。但是知识的复杂度又受到农户的学习能力的影响,而在知识扩散的时期内,其知识存量与学习能力呈函数关系,即ΔK=δ(t)。②地理距离。地理距离的影响是在一定距离之外的农户不可能接触到知识的更新。因此修正后的饱和上限N%*为:

(2)对扩散系数φ的修正。很明显,农户采用新技术并非仅仅考虑投入的资本以及所获得的收益。由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速度还取决于知识复杂程度、知识存量差距、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这些因素分别与复杂程度成反比、与知识存量差距成正比、与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成正比。因此修正后的扩散系数φ%为:

img129

因此,修正后的知识扩散模型为:

img130

其中:

img131

农户之间的知识流动方式主要是知识溢出,即知识通过农户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知识存量高的一方向知识存量低的一方流动。凯尼尔斯通过引入阿罗(Arrow)的“干中学”概念,将干中学效应(verdoorn effect)纳入区域知识溢出研究范围,对伯特·弗森伯格的模型进行了修正,构建出基于六边形区域的空间知识溢出蜂巢模型,以及如下假定条件:

(a)区域的产出水平与区域的知识存量水平正相关;

(b)知识创新受到干中学、获取知识溢出和外生增长率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c)区域间知识差距是形成区域间知识溢出的主要原因;

(d)假设区域间地理距离越大,区域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越小;

(e)假设区域为无缝联结等半径六角蜂巢形状。

得到区域i接受其他区域的知识溢出效应公式为:

img132

其中:Si为i区接受j区的知识溢出;δi为i区的学习能力;Gij为两区域间知识存量的商的对数,表示知识存量差距;γij为区域i与j区的地理距离;μ为技术追赶系数,是指两区域间技术追赶实现情况下的知识存量差距。

将(7.5)式扩展到N(N≥2)个区域的情况,则每个区域的知识溢出是接受N-1个其他区域的知识溢出的总和,即:

img133

凯尼尔斯的知识溢出蜂巢模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各种影响因素对知识溢出的影响,而且该模型反映的各因素对知识溢出的相关关系也与农业产业区中知识溢出影响因素的关系较为接近,因此以该模型为基础,重新建立符合企业集群网络特征的知识溢出模型。

将上式扩展到产业区中有m个知识源以及农村有n个农户的情况。由此,农户i将接受来自m个知识源以及n-1个农户的知识溢出,则

或者,

img135

其中,img136。P为单位知识溢出的获取成本;img137为知识复杂度;img138分别表示简单劳动的人员数和复杂劳动的人员数。其余的字母的表示与(7.5)公式的表示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