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

时间:2023-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其发展需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参与交互。然而,现有文献中往往针对某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对开放式创新过程、或对创新伙伴类型、或对R&D战略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尚未提炼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本文基于三种创新开放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文献分析

张 茜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性分析,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稳步快速发展,就要进行开放式创新。然后,本文提出衡量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三个维度:伙伴类型开放度、创新阶段开放度和R&D战略开放度。通过对国内外开放式创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文献的梳理归纳,本文总结出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三个维度的具体表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开放式创新模式。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开放度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目标、途径和政策措施、体制改革做出了新部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其发展需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参与交互。自Henry Chesbrough在2003年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以来,开放式创新在学术界、产业界及政策制定部门中受到广泛关注。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要运用内部和外部两种技术来源、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其内涵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特征深度契合,开放式创新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创新模式。2012年出台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强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走开放式创新道路。然而,现有文献中往往针对某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对开放式创新过程、或对创新伙伴类型、或对R&D战略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尚未提炼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开放式创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这对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框架

Chesbrough(2003)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时,将其作为封闭式创新的对立面加以分析,并指出“不同类型的行业可以被排列在一条连续光谱上,一端是完全使用封闭式创新模式的行业,而另一端则是完全使用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行业”[1]。然而其他学者认为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这种二分法,在理论上可能正确,但在行业中并不存在[2]。坚持封闭式创新的企业已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因此,创新过程完全封闭的企业并不存在,绝大多数企业不同程度上实施开放式创新。因此,在开放式创新研究中需引入“创新开放度”概念,以表征存在于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之间的、不同的创新开放程度和类型。

创新开放度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可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界定。Dahlander和Gann(2007)按正式和非正式保护的不同程度、创新的外部来源数量、公司对其他主体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依赖程度确认了三种开放度:独占性开放度(openness in terms of appropriability),创新外部来源开放度(openness in terms of external sources of innovation)和关系开放度(openness in terms of relationships)[3]。Lichtenthaler(2008)依据企业外部技术获取的程度和外部技术开发的程度来界定创新开放度,将追求相同战略的企业归为一类,然后按照研发强度、对根本性创新和产品多样化的重视程度等变量描述企业特征[4]。本文认为,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综合利用内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企业技术的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内部进行,也可以通过外部途径实现,在创新链的各个阶段与多种合作伙伴,多角度动态合作的一类创新模式。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企业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决策:与什么类型的伙伴合作、在哪个创新阶段合作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合作。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三种创新开放度:伙伴类型开放度(openness in term of partner types)、创新阶段开放度(openness in term of innovation phrases)和R&D战略开放度(openness in term of R&D strategies)。本文基于三种创新开放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

1.伙伴类型开放度

伙伴类型开放度是指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与企业进行合作的伙伴类型和数量。合作类型单一,合作数量少,意味着合作网络封闭,伙伴类型开放度低,这种情形类似于私人俱乐部。当合作伙伴类型增加,合作者数量增多,则合作网络更为开放,伙伴类型开放度高。众包是伙伴类型开放度最高的形式,在众包活动中,任何愿意合作的个人和机构都有可能被纳入网络。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以选择与供应商、用户、大学、学生、发明者、政府机构、私营研究中心、竞争对手等机构和个人进行合作[5-6]。不同类型的机构具有不同的能力和资源,与其合作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在制造企业外部创新主体中,用户是发明和创新的主要来源[7-8]

实证研究表明,一些用户在创新项目中扮演了发明者和(或)共同研发合作开发者的角色,从而对创新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现象在科学仪器[9]、CAD软件[10]、管衣架五金[11]、手术设备[12]、图书馆信息系统[13]、运动器械[14]等行业中俯拾即是。消费者对完美的需求解决方案有着天然的追求,因此有极大的热情参与创新活动[8]。与具有创新意识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信任的合作网络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而这种竞争优势是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15]。让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意味着企业整合了自身和供应商双方的R&D资源和能力,从而获得了跨组织的竞争优势。大学—产业间的关联对产业的创新意义重大。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产出”包括企业创新所需的科技和技术信息、设备和实验仪器、技能和人力资本、科学和技术能力网络以及新产品和工艺的原型[16]。通过四类知识交互方式,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可有效整合大学的“产出”:合作研究(包括合作出版),合同研究(包括咨询、资助大学研究),流动(员工在大学和企业间流动,合作培养学生)和培训(在教育中合作,在大学培养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在大学作报告)。因为研发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溢出效应,创新的提供存在市场失效[17]。减轻市场失效不利影响的途径之一是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和竞争对手合作。和竞争对手合作研发,企业可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一个完备的合作协议消除了哪个企业赢得研发竞赛的不确定性,谁是获胜者已无足轻重。第二,和竞争对手合作消除了重复研发,挖掘了协作潜力,从而提高了研发投资效率。第三,通过和竞争对手合作研发,可内化技术溢出的外部性[18]。技术服务机构是企业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另一种合作机构类型。随着企业不断将R&D活动外部化,一些为创新企业提供技术和科学服务的公司应运而生。这些公司为创新企业提供合同研发、实验室测试服务、技术咨询、工业设计、工程化等一系列服务[19]

在低伙伴类型开放度的封闭网络中,企业选择少数拥有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资源主体[20],合作管理相对简单容易。开放网络含有多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其最大优势是最大程度地吸引问题解决者和创意贡献者。在高度开放的情形,企业甚至不需要知道潜在贡献者所在。然而,随着合作者类型和数量增加,企业需要增加与合作伙伴接触,协调它们的贡献,围绕它们组织创新过程,管理合作关系日趋复杂,成本和风险也随之升高。因此,企业必须权衡低伙伴类型开放度和高伙伴类型开放度的利弊,确定合适的创新伙伴开放度。

2.创新阶段开放度

创新过程分为创意产生、实验、工程化、制造、营销和销售等若干阶段结构。在每个阶段,企业都有可能从外部获得创意、技术、诀窍或将它们转移到外部环境中[21]。实证研究表明,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个创新阶段寻求外部支持,而有些企业通过构建完善的关系网络将伙伴整合到整个创新过程。因此,创新阶段开放性可通过企业用以获取或转让第三方资源的创新阶段的数量和类型来确定[20]。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如果只在一个或少数几个阶段寻找合作机会,就意味着企业创新阶段开放度低;如果所有阶段都有合作伙伴介入其中,则意味着企业创新阶段开放度高。企业开放创新阶段的原因众多:获得新领域的知识(即互补性知识),提升管理能力,聚焦核心能力,缩短市场投放时间,分担风险和成本等[22]。随着涉及的阶段越多,复杂性随之升高,交易成本不断增加。一方面,开放更多的创新阶段可获得诸多利益(创造性增加,获得新领域的知识等);另一方面,协调和控制成本、溢出风险等弊端开始涌现。因此,企业必须对创新阶段开放度进行取舍。

3.R&D战略开放度

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有多种R&D战略可供选择。Chesbrough(2003)也提出企业除了收购和兼并发展新业务、自己开发新业务外,还可通过从外部获得技术许可、资助新创企业等方式填补未满足的需求[1]。Afuah(1998)认为,企业在获取知识和能力扩张过程中,可能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跨度经济、经验经济和需求规模经济。实现任一经济,企业有多种开放R&D战略可供选择:收购、合资公司或联盟、许可、风险资本和种子资金、R&D合同和私人标签[23]。从以上文献中,联盟、许可、技术转让和购买等形式是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最为常见的R&D战略,本文也因此选择以上方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分析时的R&D战略开放度。在各种R&D战略中,依据合作伙伴与企业的联系强度可分为强关联和弱关联。强关联意味着高R&D战略开放度,弱关联意味着低R&D战略开放度。强关联的特征是较高的交互、沟通、感情依恋和信任水平[24],联盟战略往往属于此类。弱关联的突出特征是较低的交互、情感强度和信任水平[25],许可、技术转让和购买等战略属于此类。强关联可降低机会主义风险,加快了负责技术转移,但成本较高。弱关联可加快简单编码知识交流,但不利于复杂知识的转移。强关联和弱关联具有各自的优劣势,企业必须对此做出权衡。

整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论文分析框架

三、研究对象

为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谋取国际竞争新优势,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培育发展既可激发科技创新、又可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各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产业优势,确定了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美国政府将发展重点放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上,同时还强调干细胞、航天技术、网络的发展。日本则侧重于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新能源,由于航天市场和信息技术一直以来是日本领先的产业,所以日本政府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和新能源上的扶植力度更大[26]。德国确定的新兴战略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领域、光学技术领域、生物智能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能源领域、新材料领域等[27]。《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为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个产业。综合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着重对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六个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进行分析。

四、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

1.生物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

生物产业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分、结构、功能与作用机理开展研究并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Bianchi(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生物制药产业的开放式创新合作伙伴包括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生物技术产品公司、生物技术平台公司、大学和公共研发组织。其中,大型生物制药公司是指在世界范围已经具有一定的成长历史,并参与药物的研究、发展和商业化阶段,拥有一系列已经市场化产品的公司。生物技术产品公司参与基于生物技术新药物的研发(有时也参与生产和商业化)。生物技术平台公司专注于基于新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以及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发展过程的设备。大学和公共研发组织参与有关生物技术学科或技术的研发。生物制药产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创新过程可以分为向内整合和向外整合两个阶段。向内整合的形式包括向内许可、引进少数股权投资、兼并、引入风投、开展研发合作、购买技术科学服务以及不平等联盟。向外整合的合作形式包括向外许可、向外投资、出售创新项目、参与技术商业化风投、向外提供技术和科学服务以及不平等联盟。并且,向内整合应用相对于向外整合应用更加广泛和频繁,规模大的公司相较于规模小的公司更倾向于向外整合[28]。Kang(2012)通过2005—2007年韩国中小生物技术企业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已经与国内外的上游企业和国外的下游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国际间的合作要比国内合作更紧密,更有助于创新产出。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进行项目资助,鼓励企业的内部研发活动和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29]。Dodgson(2008)以生物技术创新网络为例研究了台湾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他构建了生物技术创新网络,网络互动主体包括国家产业园(软件园)、金融投资伙伴、大学及公共研发组织[30]。Swan(2007)通过对美国和英国生物技术产业一体化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发现,新成立的生物制药公司与从事营销和销售的公司联盟,可最大程度实现产品商业化。在研发阶段,企业与学术团体的合作发展专利以及开展临床实验[31]。Toole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U.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生物医药研究投资的新数据,分析公共研究对生物制药的创新贡献。研究发现,美国国家健康协会对基础生物技术研发的投资(投资对象是大学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对生物制药产业创新具有积极作用[32]。Bernstein(2006)应用多案例分析,建立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模型。他把生物产业的创新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创意产生、发展、支持和应用。创意产生阶段的交流机制主要是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头脑风暴,内部员工会把大学,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信息带到组织内部,提高有价值创意产生的机会。在应用阶段,用户、咨询顾问、供应商都参与到项目中来,对生物技术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33]。Khoury(2011)通过1985—2006年来自256家生物技术公司的11593个专利数据分析得出,合作研发比单独研发更能拓展关键发明的技术宽度。合作研发是指生物技术公司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上游合作者,如大学和公共研发组织,更倾向于以技术探索为导向的合作。下游合作者,更倾向于应用研究,企业与之合作,可以更贴近终端市场,企业的核心能力将会最终体现在这种合作的学习成果上[34]

因此,在生物产业开放式创新中,与企业进行合作的伙伴有用户、技术服务机构、竞争对手、大学和供应商。其中技术服务机构包括公共研发组织、产业协会(或隶属于国家的部门)、生物技术平台公司以及咨询公司。竞争对手主要是大型生物制药公司以及生物技术产品公司,而典型的供应商就是生物技术平台公司,它为生物产业提供生产设备。生物产业中合作的形式包括联盟、许可、技术转让与购买以及合资等。其中联盟是该产业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合作形式,既有与上游技术研发机构的联盟合作,又有与下游营销与销售代理公司的联盟合作。生物产业的开放式创新发生在创新过程的四个阶段:创意产生、实验、工程化、营销与销售。因此,生物产业的伙伴类型开放度高,创新阶段开放度较高,R&D战略开放度对不同的合作伙伴开放度不同,与大学及公共研发组织、竞争对手的R&D战略开放度高,与供应商及用户的R&D战略开放度低。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建设方向是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Godoe(2000)认为在电信产业的创新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电信产业采用了广泛的开放式创新,尤其是与具有国际标准化能力的公司,还有与电信设备产业、大学、咨询公司以及其他研究机构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35]。Adams(2012)在研究半导体产业中间产业用户驱动创新的重要性时指出,创新与产业用户的参与密切相关。他通过实证分析证实,在半导体产业中,中间产业用户、竞争者、关联产业、大学和公共研发机构是半导体制造企业的研发合作者,其中,中间产业用户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中间产业用户参与半导体产业创新的合作形式主要是联盟,共同的专利研发,还有新的风险投资形式[36]。Ouyang(2006)在研究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问题中指出,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归因于政府成功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三大措施是建立咨询团体协会、产业园开发和联合投资。其中,咨询团体协会成员主要是来自供职于美国半导体领先企业多年的工程师和科学家[37]

因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放式创新中,与企业进行合作的伙伴有用户、技术服务机构、大学和供应商。其中产业用户在产业创新中发挥巨大作用。技术服务机构包括咨询公司、公共研发组织、产业协会。合作形式包括联盟、技术转让与购买及合资。并在创意的产生及实验两个阶段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合作。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伙伴类型开放度较高,创新阶段开放度较低,R&D战略开放度对不同的合作伙伴开放度不同,与中间产业用户的R&D战略开放度高,与咨询公司、产业协会的R&D战略开放度低。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航空装备、卫星及海洋装备等。Frenken(2000)对用户—生产商—政府三者构成的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案例分析。他应用863家航空公司的创新发展数据说明了技术专业性研究和创新合作者之间的互补能力对提高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用户—生产商—政府三者之间的能力互补配合得越好,航空产业的创新能力越强[38]。Blue(2012)认为在航空航天产业中,封闭式创新已经不能满足降低成本,缩短周期的需要,必须采用以合资、技术合作、战略联盟为主要合作形式的开放式创新,重视大学、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如企业要与大学及公共研发组织中的材料(极端高温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研究者合作,实现航空航天产业中创意的快速产业化[39]。Mc Adam(2008)通过对航天航空产业复合材料研发的案例研究指出,研发绩效需要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共同合作提高。其中外部知识来源包括本产业外有关卫生保健标杆企业、大学合作伙伴和处于领先地位的航空航天公司。卫生保健企业将诊断学实验应用于研发的无损害抽检技术,从而让组织获益。大学合作者也通过一系列的项目使领先技术应用于航空产业复合材料研发中[40]。Petroni(2012)和Szajnfarber(2010)都对航天器中的小型卫星创新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个产业基本上都是为用户(商业市场和政府市场)进行定制化生产的。用户在系统创新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一般来说,用户的定制要求要高于现有的技术能力(通信与观测),公司就要根据其现有的技术能力以及用户要求的创意功能,进行研发创新活动。用户与卫星定制承包公司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卫星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1-42]。Ghiron(2009)认为孵化器和创新中心等服务机构对从事有关卫星技术的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产业本身的技术经济特点,投资机会(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对航空产业技术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44]

因此,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放式创新中,与企业进行合作的伙伴有用户、技术服务机构、竞争对手以及大学。其中技术服务机构包括公共研发组织、创新中心、孵化器以及其他相关的可以进行技术转移的标杆企业。合作形式主要是联盟、技术合作涉及的技术许可及合资。并且,一般在创意的产生及实验两个阶段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合作。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伙伴开放度较高,创新阶段开放度较低,R&D战略开放度对不同的合作伙伴开放度不同,产学研联盟中R&D战略开放度高,与进行技术合作的竞争对手R&D战略开放度低。

4.新能源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

新能源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Foxon(2007)在新能源产业创新的研究中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以在能源创新系统内部识别创新障碍、市场失败和差距。框架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识别和定性来自不同部门的系统关键主体,二是识别和描绘不同主体之间的系统互动机理,以及如何进行创新,三是比较不同部门的创新活动并分析异同。与系统有关的关键主体包括:学术研究者、技术终端用户、技术研究者、知识网络、私人投资、项目推动者和政府部门。再对创新的驱动因素以及每个主体的活动进行分析[45]。Klagge(2012)认为我国风能创新系统的主体参与者主要包括:国家附属机构(如国家能源部)、发动机制造商、特定供应商(如变速箱和电机供应商)、推动者(如风投)、大学、公共研发组织和协会(中国风能协会和中国新能源产业协会)。各主体之间较弱的协调和互动是创新系统发展的障碍,文中通过我国风能协会网站发布的2011年前20名中国发动机制造商的相关数据发现,我国比较大的几家风能发动机制造商与国外同类型(同行业)的竞争者有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主要是通过许可形式实现的。而通过联盟投资形式合作的多是国内技术相关领域的企业,如大连重工[45]。Shum(2009)通过太阳能光伏技术应用的案例建立了新能源创新增值链(ICV)。新能源创新增值链认为除了创新者和创新主体外,供应商、互补创新者与用户都对新能源的应用起重要作用[46]

因此,在新能源产业开放式创新中,与企业进行合作的伙伴有用户、技术服务机构、竞争对手、大学以及供应商。其中技术服务机构包括国家附属机构、公共研发组织和产业协会,国家附属机构对制定新能源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合作形式主要是联盟、技术许可及合资。并且,一般在创意的产生及实验两个阶段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合作。因此,新能源产业的伙伴开放度高,创新阶段开放度较低,R&D战略开放度对不同的合作伙伴开放度不同,与国外同类型的公司主要通过技术许可的合作形式,R&D战略开放度低,与国内相关产业的企业、大学主要通过联盟的形式合作,R&D战略开放度高。

5.新材料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新材料产业涉及领域广泛,一般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Baba(2009)研究了大学-产业之间的合作对先进材料领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根据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大小对参与合作的科学研究者进行了分类。他通过对455家日本公司的实证研究认为,在先进材料产业中,最有效率的合作者不是“明星科学家”,而是“实验科学家”。实验科学家处于企业与大学的边界,主要作用是把科学背景与知识结合起来,并与企业的研发人员一起参与到实验过程。他们的角色就是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把科学成果商业化[48]。Howells(2006)在研究创新系统中创新中介的重要作用时,对英国的材料产业创新进行了案例研究,确认了创新中介的重要作用:提供潜在的合作信息,在两方或三方贸易中充当经纪人,帮助发现有价值的创意以及投资合作创新成果等[49]。Wandahl从价值网络的视角讨论分析了用户驱动创新在材料产业的作用。用户应该参与到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从创意的产生到设计和投放市场。创新网络要能够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51]

因此,在新材料产业开放式创新中,与企业进行合作的伙伴有用户、技术服务机构和大学。其中技术服务机构主要是指创新中介。合作形式主要是联盟与合资。由于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密集度高,本身就作为其他产业的供应方,基础性研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该产业与大学之间的联盟合作形式非常常见,几乎在有材料研究的大学,就有与其合作的企业。合作一般发生在创意产生和实验两个阶段。因此,新材料产业的伙伴开放度适中,创新阶段开放度较低,R&D战略开放度在与大学的合作中高。

6.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他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汽车产业中的创新压力必须通过开放式创新的路径释放,Lli(2010)通过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说明了开放式创新在汽车产业中的适用性,并对开放式创新的资源和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究。他认为,用户是创新的最重要合作者,其次为竞争者、供应商及政策制定者,这四者为创新的最直接来源,其他创新合作者,如大学及研发机构、咨询顾问等,关联性较弱。在开放式创新向内整合的过程中,创新路径包括合作性创新方法和排他性创新方法。在开放式创新向外整合的过程中有几种合作形式:互惠合作协议、许可、联盟、引入风投及转让专利、业务单位销售和回授许可、外部培训、咨询、人员交换[50]。Bakker(2010)认为在氢能源汽车创新系统中,原型(prototypes)的结构测试既可以作为试验中的研发工具、纠错方法,也可以应用为交流工具。生产商在车展或者杂志上发布他们的最新成果和设计,影响用户、政府、竞争对手等对产品的预期。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一方面,原型用于展示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并在测试和示范项目中获得用户反馈;另一方面,汽车制造商向世界展示他们确实在为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51]。Bakke(2012)又通过氢能源乘用车的原型设计案例指出,原型设计取决于公司自身的技术能力或与供应商的联盟,但是,其他产业可能更倾向于其自身现有的技术能力[52]

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开放式创新中,与企业进行合作的伙伴有用户、技术服务机构、竞争对手、大学与供应商。其中技术服务机构包括公共研发组织及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形式主要有联盟、许可、技术购买与转让和互惠合作协议与合资。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开放式创新中,模块化分工与合作是最常见的生产模式,因此,该产业强调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盟关系,并认为这种关系决定着产业创新的绩效水平。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与合作者之间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创意产生、实验、工程化与生产制造四个阶段。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伙伴开放度高,创新阶段开放度较高,R&D战略开放度对不同的合作伙伴开放度不同,与供应商及竞争对手主要通过联盟的形式合作,R&D战略开放度高,与大学、公共研发组织之间的合作形式主要是许可、技术转让与购买,R&D战略开放度低。

续 表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开放式创新模式

通过以上文献的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整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首先,在伙伴类型开放度中,用户、大学和技术服务机构对整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放式创新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供应商在高端制造装备产业以及新材料产业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得到学者的研究证实,其中之一的原因是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本身就作为其他产业的供应商,处于整个社会产业链的上游。竞争对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新材料产业中的开放合作也并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对各自专利的保护。

其次,在创新阶段开放度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意产生和实验这两个阶段进行开放式创新是最为常见的。生物产业还在工程化、营销和销售两个创新过程进行开放合作,使外部资源有效地为其所用,产业链条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工程化和生产制造两个创新过程也实现了开放合作,尤其是与供应商在这两个阶段的合作成果突出,如电机发动机制造商、氢发动机制造商等。

最后,在R&D战略开放度中,联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最常见的合作形式。但是对不同产业而言,联盟的对象不同,例如新能源产业中,联盟的伙伴是大学、公共研发机构,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中,联盟的伙伴是竞争对手和供应商。许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应用还没有得到相关研究的论证,但相信随着产业的发展的进步,它的作用会逐步体现出来。技术转让与购买在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开放式创新中应用广泛。

六、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竞争的焦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是各国各地区经济政策的重点。从创新阶段开放度、伙伴类型开放度和R&D战略开放度界定开放式创新模式,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虽有差异,但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而言,需根据企业资源和能力,在创新开放度、伙伴类型开放度、R&D战略开放度进行权衡取舍。对政府而言,要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创新生态系统思维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不同类型主体的交互性,降低各类型主体交易成本,建立和完善公共研发机构,以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Trott.P,Hartmann.D.Why“open innovation”is old wine in new bott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4):715-736.

[3]Dahlander,L.,Gann.D.How open is innovation?DRUID Summer Conference paper,2007.

[4]Lichtenthaler,U.Open innovation in practice:An analysis of strategic approaches to technology transaction[J].IEEETransac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55(1):148-157.

[5]Chíesa,V.,Manzini,R.,Pizzumo,E.The externalization of R&D activities and the growing market of product development services[J].R&D Management,2004(1):65-75.

[6]Hoegl,M.,&Wagner,S.Beyond supplier involvement:Buyer-supplier-collaboration in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4):530-548.

[7]von Hippel,E.Economic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by users:the impact of“sticky”local informa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98(5):629-644.

[8]von Hippel,E.Democratizing Innovation:Users Take Center Stage.Boston,MA:MITPress,2005.

[9]Riggs,W.,von Hippel,E.Incentives to innovate and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the case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J].Research Policy,1994(4):459-469.

[10]Urban,G.L.,von Hippel,E.Lead user analy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 products[J].Management Science,1988(5):569-582.

[11]Herstatt,C.,von Hippel,E.From experience developing new product concepts via the lead user method:a case study in a“low tech”field[J].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2(3):213-221.

[12]Luethje,C.Customers as co-inventor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of customer-driven innovations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equipment[J].Proceedings of the 3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Marketing Academy(E)MAC,Glasgow,2003.

[13]Morrison,P.D.,Roberts,J.H.,von Hippel,E.Determinants of user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sharing in a local market[J].Management Science,2000(12):1513-1527.

[14]Luethje,C.,Herstatt,C.,von Hippel,E.User-innovators and”local knowledge”:the case of mountain biking[J].Research Policy,2005(6):951-965.

[15]陈劲,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5):1-8.

[16]戴维·莫利,布汉文·山姆帕特.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大学//詹·法格博格,戴维·莫利,理查德·纳尔逊,柳卸林,郑刚,蔺雷(译).牛津创新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7]Schartinger,D.,Rammer,C.,Fischer,M,M.,Fr9hlich,J.Knowledge interac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in Austria:sector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Research Policy,2002(3),303-328.

[18]Silipo,D.B.,Weiss,A.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a duopoly R&D market[J].Research in Economics,2005(1):41-57.

[19]Chíesa,V.,Manzini,R.,Pizzumo,E.The externalization of R&D activities and the growing market of product development services[J].R&D Management,2004(1):65-75.

[20]Lazzarotti,V.,Manzini,R.Different modes of open innovation: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4):615-636).

[21]Van de Vrande,V.,Lemmens,C.,Vanhaverbeke,W.Choosing governance modes for external technology sourcing[J].R&D Management,2006(3):347-363.

[22]Hour,G.Stretching the knowledge base of the enterprise through contract research[J].R&D Management,1992(2):177-182.

[23]Afuah,A.Innovation Management.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03.

[24]Gulati,R.Social structure and alliance formation patterns:a longitudinal analysi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5(4):619-652.

[25]Granovetter,M.S.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6):1360-1380.

[26]胡海峰,胡吉亚,美日德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机制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8).

[27]俞章云.德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借鉴意义[J].浙江经济,2011(23).

[28]Bianchi,M.et al..Organizational modes for open innovation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An exploratory analysis[J].Technovation,2011(1):22-33.

[29]Kang,K.N.Influence of government R&D support and inter-firm collaborations on innovation in Korean biotechnology SMEs[J].Technovation,2012(1):68-78.

[30]Dodgson,M.et al..The evolving nature of Taiw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case of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s[J].Research Policy,2008(3):430-445.

[31]Swan,J.et al.Modes of organizing biomedical innovation in the UK and US and the role of integrative and relational capabilities[J].Research Policy,2007(4):529-547.

[32]Toole,A.A.The impact of publ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12(1):1-12.

[33]Bernstein,B.,Singh,P.J.An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ocess model based on practices of Australian biotechnology firms[J].Technovation,2006(5):561-572.

[34]Khoury,T.A.,Pleggenkuhle-Miles,E.G.Shared inven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capabilities:Examining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11(7):943-956.

[35]Godoe,H.Innovation regimes,R&D and radical innovations in telecommunic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9):1033-1046.

[36]Adams,P.et al..The magnitude of innovation by demand in a sectoral system:The role of industrial users in semiconductors[J].Research Policy,2012(6):In Press.

[37]Ouyang,H.S.Agency problem,institutions,and technology policy:Explaining Taiwan’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2006(9):1314-1328.

[38]Frenken,K.A complexity approach to innovation networks:The case of the aircraft industry(1909-1997)[J].Research Policy 2000(2):257-272.

[39]Craig Blue.制造工艺的明天——开放式创新模式助推航空航天产业实现变革[J].国际航空,2012(1):39-40.

[40]Mc Adam,R.et al..Collaborative knowledge sharing in Composi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n aerospace study,technovation,2008(5):246-256.

[41]Petroni,G.Innovation and change?The evolution of Europe’s small satellite manufacturers[J],space policy,28(2012):25-32.

[42]Szajnfarber,Z.et al..The impact of customer–contractor interactions on spacecraft innovation:Insights from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history[J].Acta Astronautica,2010(9-10):1306-1317.

[43]Ghiron,G.,Kreisel,J.Linking satellite ICTapplication businesses with regional innovation centers and investors[J].Acta Astronautica,2009(5-6):706-709.

[44]Foxon,T.,et al..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a system perspective[R].Report for the Garnaut Climate Change Review,Imperial College London;2007.

[45]Klagge,B.,et al..Constructing China’s wind energy innovation system[J].Energy Policy,2012(11):370-382.

[46]Shum,K.L,Watanabe,C.An innovation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renewable energy deployment—the case of solar photovoltaic(PV)technology[J].Energy Policy,2009(9):3535-3544.

[47]Baba,Y.,et al..How do collaborations with universities affect firms’innovative performance?The role of“Pasteur scientists”in the advanced materials field[J].Research Policy,2009(5):756-764.

[48]Howells,J.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6(5):715-728.

[49]Wandahl,S.,et al..User-driven innovation in a construction material supply network[J].Construction Innovatio,2011(4):399-415.

[50]Lli,S.,et al..Open innovation in automotive industry[J].R&D management,2010(3):246-256.

[51]Bakker,S.The car industry and the blow-out of the hydrogen hype[J].Energy Policy,2010(11):6540-6544.

[52]Bakker,S.,et al..Dominance in the prototyping phase—The case of hydrogen passenger cars[J].Research Policy,2012(5):871-8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