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尘封的记忆

尘封的记忆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麻子:尘封的记忆公司背景说起剪刀,人们自然会想起“王麻子”与“张小泉”这两个老字号品牌。“王麻子”牌剪刀是北京老字号名牌,始创于1651年,距今已有近360年的历史。“王麻子”剪刀之所以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其重视产品质量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店铺经营的剪刀货源多是从剪刀作坊中择优收购的。据王麻子剪刀厂的上级单位——北京

王麻子:尘封的记忆

公司背景

说起剪刀,人们自然会想起“王麻子”与“张小泉”这两个老字号品牌。“王麻子”以钢刃锋利雄踞北方市场,“张小泉”则以清秀好使独霸南国商界。

“王麻子”牌剪刀是北京老字号名牌,始创于1651年,距今已有近360年的历史。在这深长的历史隧洞中,“王麻子”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创立,在清朝完成了壮大与成长,奠定了“王麻子”这一商标与品牌的历史底蕴。随着声誉传扬,“王麻子”剪刀铺生意兴隆,制作剪刀的作坊也增多了。特别是民国以后,市场商品丰富,竞争加剧,有些人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从中渔利。在北京繁华街道先后出现“汪麻子”、“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剪刀铺,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王麻子产品质量好、销售好。“王麻子”剪刀之所以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其重视产品质量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京解放以后,“王麻子”剪刀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54年成立了北京市剪子供销合作社,1956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加快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丢。我们民族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由64户451名生产剪子的手工业劳动者组成了剪子生产合作社。至此,“王麻子”已不再是商店名称而是生产“王麻子”牌剪刀的正式工厂了。1959年,北京市剪子生产合作社改名为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职工392人,工业总产值达到143.4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废止了“王麻子”的名称,直到1979年才得以恢复。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这是近代中国刀剪行业中出现的两位“泰斗”。300多年来苦心经营造就了高超传统工艺及良好的商业信誉,依托几个世纪的品牌积淀,“王麻子”几乎成了北京刀剪业的象征。就是这样一个曾被寄予为“一万年也不要搞丢”的“王麻子”,在2003年向法院申请破产,有着350多年历史、家喻户晓的老字号轰然倒塌。

遥想当年,“王麻子剪刀”在北方市场呼风唤雨,如日中天。作为刀剪的老字号,“王麻子”曾赢得了太多的荣誉:1959年,“王麻子”剪刀厂由家族小作坊改造成了国有企业,并充实了设备,进一步改进工艺,产品曾一度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1980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最高奖,1985年被国内贸易部批准为中华老字号,1990年获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历届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等多项殊荣。“王麻子剪刀”可谓一身荣耀。可如今,“王麻子”已经破产,所有的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

案例回放

(一)“王麻子”的起伏之路

清顺治八年,有王姓山西人在北京玄武门大街临近菜市口的地方开设了一家经营火镰、剪刀等的杂货铺,铺名“万顺号”。王本人不但会打制剪刀,而且善于经营,勤俭诚恳。该店铺经营的剪刀货源多是从剪刀作坊中择优收购的。在众多的剪刀作坊中以张兴、李顺制作的剪刀最为精良。于是王掌柜与张兴、李顺合作将两处作坊和杂货店合并在一起,既有作坊又有门市,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王掌柜经常在柜台照顾售货,他脸上的麻子特征就被人们记在心头,相互传播,人人都把这家杂货店称为“王麻子”剪刀铺。随着剪刀的销售日益增多,自身作坊生产的剪刀供不应求,因而有时还收购剪刀。他们3个都是内行,挑选验货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们以自己作坊的产品质量为标准,不合格的剪刀一律不进货、不销售。日久天长,“王麻子”的名声不胫而走。凡来北京的人或路经北京的人都愿意买一把“王麻子”剪刀回乡馈赠亲友。清嘉庆二十一年,这家杂货店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并在现在的崇文门外打磨厂东口开办了“王麻子剪刀铺”。这时已是老王麻子的第三代传人了。他们在剪刀上专门刻有“王麻子”3个字作为标记,从此“王麻子”成为商标。

在产品质量上,“王麻子”剪刀从结构到工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这是其他作坊难以做到的。“王麻子”所有上柜台的产品,都坚持做到“三看两试”。三看:一看外观,二看刃口,三看剪轴;两试:一试锋利,二试手感。而要达到“三看两试”的标准,没有精良的工艺是不行的。首先是选择剪刀装配的支点要合适,剪刀的使用才能轻巧灵便。三代王麻子出售的剪刀,这个部位选择恰当,剪头长,剪口顺,剪把宽,剪轴粗而灵活,再加上刃口锋利,因而应付被剪物品薄、厚、软、硬都能自如,使用起来轻松、舒适。总之,从精良的选料到合理的结构,从严谨的工艺到质量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才使“王麻子”剪刀的名声能够传遍三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成为广大使用者信得过的产品。有道是:“人叫人连声不语,货叫人点首自来”。

在经营方法方面,“王麻子”老铺利用地利、人和的条件,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宗旨,诚招天下客商,买卖日益兴隆,名声越传越广。因“王麻子”与许多作坊来往,门市上由专卖剪刀增添了经营菜刀的业务,最初只代东兴刀铺和宏兴刀铺售卖菜刀,后来又代卖“双十字”刀。品种扩大了以后,剪刀与菜刀相得益彰,扩大了影响。除了门市销售,掌柜的还挑选出一批精明能干的伙计、徒工们,四出兜售庙会摆摊,远出京郊农村广为宣传,销售大增。以质量为本,经营有方,使“王麻子”名声越传越广。“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就是这一老字号产品生命力长盛不衰的印证。

“王麻子”刀剪苦心经营,历经沧桑,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劳动工具、生产技术、工艺方面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工人们成年累月地依靠“老君炉”、风箱、锤子、砧子、钳子等简易工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当时打一把剪刀要经过24道工序,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利润微小,整个剪刀行业发展缓慢。

在熙来攘往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话语间充满了惋惜:“厂子怎么说倒就倒了呢?这可是咱北京的一个老品牌啊!几十年了,我们街坊四邻用的可都是这剪刀。”与陈老太太一样,许多上了岁数的“老北京”都对这样一条消息怀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迄今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的王麻子剪刀厂,偌大一片厂房已经荒废很久,厂区已见不到工作人员。据王麻子剪刀厂的上级单位——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白锡乾介绍,实际上,自从1995年开始,王麻子剪刀厂就处于断断续续停产的非正常状态;自2001年开始,剪刀厂彻底停产了。

在中国刀剪行业中,“王麻子”可谓声名显赫。之后的数百年来生产的刀剪产品以刃口锋利、经久耐用而享誉大江南北。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王麻子”刀剪就已经成为了没有“王麻子”的“王麻子”刀剪。1959年,正式挂牌成立王麻子剪刀厂,王麻子剪刀厂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文革”期间,“一句顶一万句”的最高指示,也没有能够挡住王麻子剪刀厂改称为北京市刀剪厂。1978年,“文革”已经结束,“王麻子”商标得以恢复,同时在京北郊区沙河镇,北京市刀剪厂又易名为王麻子剪刀厂。

1980年,在政府政策扶持等因素推动下,王麻子剪刀厂生产经营活动稳定运行,“王麻子”刀剪在北方市场一枝独秀,生意如日中天,获奖无数:1980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最高奖,1985年王麻子剪刀厂被国内贸易部批准为中华老字号,1990年获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历届“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等多项殊荣。据统计,在生意最红火时,“王麻子刀剪”一个月可以卖7万把菜刀、40万把剪子。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麻子剪刀厂的企业产品产量、经济效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上缴利润近200万元,企业累计创利税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的4倍以上。

但自1995年以来,王麻子剪刀厂连年亏损,后来竟陷入借钱发工资的窘境。而在刚刚过去的2002年,“王麻子”曾两次被媒体关注,一次是居然漏过申请北京市著名商标,另一次则是2002年上半年,“王麻子”与广东阳江的“十八子”进行了一段“忘年恋”(“十八子”规模化生产还不足20年),但仅是“热恋”而没有结果,双方合作因种种原因而搁浅,而现在,“王麻子”的再次被注意,竟是要申请破产了。据悉,截至2002年5月31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为12836689.71元,负债总额为27799845.90元,所有者权益为-14963156.19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到2003年,“王麻子剪刀”已是病入膏肓,回天无力了,一年的销量尚不到鼎盛期一周的销量。

(二)“王麻子”悲怆之处

“王麻子”破产并非所处的五金行业市场萧条所致。包括剪刀行业在内的五金行业是十分景气的,甚至可以用小产品大市场、大产业来比喻。目前,我国五金行业销售总量已达到2000亿元,而且年增长速度还在20%左右;五金行业出口总量为80多亿美元,世界贸易总额达6000多亿美元。这既说明我国该行业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也说明这一行业还有巨大的市场与发展潜力。而由于产品质优价廉,我国五金行业的产品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消费者的认可,世界各国开始看好中国产品。中国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已经促使一些国外剪刀业知名品牌开始在中国寻求合作,开始向中国转移。特别是同处于五金行业、同样具有300余年历史的张小泉剪刀依然健在,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焕发青春,有力地证明了五金行业老字号的破产并非必然。

正是这样一个让人不解的倒塌,给予世人更多的疑惑与悲怆感,“王麻子”到底怎么了?

案例点评

一个民族老字号走到今天这种境地,这样一块凝聚国人数百年心血,并在现今国际化竞争浪潮中被寄予厚望的老字号招牌之一,新中国建立前,200多年日子里一直都红红火火,为什么步入市场经济后短短几十年时间却江河日下呢?

(一)缺乏品牌保护意识

1.造假者分羹品牌

从“王麻子”发展历程中,清晰可见“王麻子”似乎无意识踏出的一条迷茫之路。从始创品牌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几百年间,“王麻子”自身并不生产刀剪,而是采取一种类似于现代“贴牌”的经营方式,从大量普通匠人的供货中精选出质量上好的刀剪,然后打上“王麻子”的钢印出售,正是凭借“精品”效应,历经几个世纪的锤炼,“王麻子”刀剪才逐渐成为名扬四海的国货名品。步入市场经济以后,传播手段更丰富,造假者的乘虚而入造成大量假货充斥市场,分羹“王麻子”的品牌资产,致使品牌形象严重受损,使其培育年轻消费市场的努力极大受挫。而“王麻子”面对如此窘境,由于经营状况等各种原因,没有在打假这一品牌维护重点环节上投入力量。业内专家称:一方面这就亟须老字号以研发能力的强化来带动经济状况的改善,从而增强技术优势,从创新上杜绝假货的频率。在这方面有太多的成功案例,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创新和市场经营模式的创新,从而一直保持着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微软的产品平均更新周期为18个月,这样就使竞争者很难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从保护中华老字号角度出发,品牌自身打假责无旁贷,但也应该从公关层面联手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力度,以惩戒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2.扩张品牌支离

1995年,王麻子剪刀厂与北京市文教器材厂等毫不相干的十几个厂合并成立王麻子工贸集团公司,并重新注册了“王麻子”商标,应被视作“王麻子”品牌延伸和盲目扩张的一大败笔。“王麻子”的品牌联想在于刀剪产品,而合并后的新“王麻子”,在产品的商标使用上,新、老商标紊乱,市场上“王麻子”产品混乱无章,造成品牌资产严重分流和破坏,也削弱了消费者对“王麻子”品牌的忠诚维系,直接导致产品滞销,仅合并当年就亏损100多万元。此后“王麻子”便一蹶不振,平均每年亏损近300万元。品牌资产支离破碎,“王麻子”便这样一直挣扎于混乱之中,亏损也流年渐长。

(二)缺乏有效的传播:酒香也怕巷子深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产品同质化以及传播过度逐渐培养了消费者的挑剔眼光。近几年来,“王麻子”的品牌宣传少得可怜,总共投入也不过是区区的几万元资金。尽管依仗百年品牌积淀的福祉,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代市场苛刻要求,无疑影响“王麻子”扩大品牌知名度,仅凭一些老人的口碑传播,其知名度早已呈降低的迹象。“王麻子”所经历的种种也代表了北京众多老字号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命运。

在北方市场和部分海外华人心中,就认“王麻子”,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历史文化积淀是老字号的优势。但优势不等同于强势,如果老字号品牌抱着这点文化固守,只会坐吃山空。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不懂宣传,也不需要宣传。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虽然也相信老字号,但他们更会相信品牌的号召力。老品牌需要扩大宣传历史文化内涵,以此不断地提升促进核心竞争力。

“王麻子”在经营方式上也是比较单一、落后的。整个北京城仅有5家专卖店,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王麻子”如果能够组织专门班子前瞻性地进行市场营销的调查研究,既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又研究同行的经营状态,结合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在这个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法和策略,就会高人一筹,捷足先登,也就不至于淹没在新品牌之中。

(三)缺乏体制创新

“王麻子”破产的原因很多,但技术创新不够,沉重的历史包袱等是导致王麻子剪刀厂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

缺乏创新意识,这是被许多专家认定的“王麻子”破产的最重要的原因。“王麻子”的主要产品一直延续传统的铁夹钢工艺,其硬度、韧度都比不锈钢产品强得多,而且好磨好使。然而,虽然在传统工艺方面国内其他刀剪厂大多比不上它,但在新工艺和不锈钢刀领域,“王麻子”落伍了,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其工艺复杂造成成本居高不下,加上铁容易生锈,亮度也跟不上,外观也低了一个档次,因此其产品越来越难让市场接受。另外,“王麻子”虽然有口皆碑,但一直都是一个老面孔,在社会日益进步,人们消费观念不断转变的今天,不改变怎能适应市场?

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王麻子”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王麻子剪刀厂原有正式职工161人,退休职工却有268人,从而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企业资金短缺。

由“王麻子”破产所引起的另一件事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从1956年开始,王麻子剪刀厂一直处于断断续续的停产状态,而到2000年底,王麻子剪刀厂的7名职工自筹50万元组成了新的工厂——北京万顺号剪刀有限责任公司(和“王麻子”剪刀一样,新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隶属于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并取得“王麻子”商标使用权)。经过短短两年时间的发展,万顺号生产的产品品种已有200多种,超出王麻子剪刀厂的品种近1倍,质量上、档次上也超出“王麻子”生产的产品。新企业没有老企业那么重的包袱,所以企业运行已经走上正轨,产品销售势头良好。

毋庸多言,老的企业制度不变,什么都是空谈。和众多的国有企业一样,老字号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机制进行运营,所以强调创新很重要。

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岁月洗礼,也许你会说要这样的一个老字号去改变太难了。的确,任何人都会安于现状,害怕改变。但是社会进步的脚步不会因此就停下,它会一直朝前走,接受新的、先进的,淘汰落后的。所以作为一个老字号,只要稍稍具有一点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就会在原来成功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王麻子”老马失蹄,倒在中国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实在令人心痛,而那些“张麻子”、“李麻子”们该如何生存与发展?痛定思痛,剖析“王麻子”破产的原因,给我们如下警示:

1.老字号企业必须不断创新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老字号企业达2000多家,它们共同的优点是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特色,独特的加工工艺及代代相传的良好口碑,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因此,其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在这些优势之下,老字号企业中大多数经营状况不佳,甚至一些百年老店不得不破产倒闭,“王麻子”剪刀只是近年来逐渐消亡的老字号中的一个。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几十年都是计划经济的宠儿,思想意识守旧,创新不足。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老字号正如行走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浪尖上的一叶轻舟,经历着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量洋品牌产品的涌入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多地追求新奇、刺激时尚的消费,其“老字号”情结越来越淡薄。老字号要经得起新考验,就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要通过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来生产出质量水平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同是剪刀行业的“张小泉”之所以老而不衰,就是因为它注重产品的技术改造。近几年,工厂既尊重能工巧匠的意见,又招进各类高校毕业生120多人,结合双方专长,成立了剪刀研究所,使剪刀生产工艺70%以上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改变了过去“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盒”的作坊式生产。他们还从德国引进关键性的生产设备,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潮流的新款式。“王麻子”的衰与“张小泉”的盛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企业保持永久生命力的源泉。

2.必须树立市场意识,顺时应势,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企业所面对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也迎来了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机遇。作为老字号企业,必须增强市场意识,善于抓住市场。像海尔集团那样:“第一只眼睛盯市场,第二只眼睛盯员工,第三只眼睛盯商机”。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潜在市场的需求,励志图新;关注新趋势,开发新产品,引进新观念,走出新路子。“张小泉”剪刀正是这样博采众家之长,不断推出新产品,从生产一般民用剪刀扩展到生产工业、农牧渔业、军用和旅游用剪刀等共100多个品种、200多个规格,其中绸布花齿剪、万元户多用剪等填补了国内空白。

事实证明,商海泛舟,不进则退,谁遵循市场规则,顺时应势,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反之,必然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3.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老字号与新名牌的保护与传承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美国“可口可乐大王”曾讲过一段话,大意是说,即使可口可乐一夜间倒闭,但凭它在民间的声誉这一笔无形资产,仍可创出一个相当规模与产值的新的可口可乐集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品牌比产品本身重要得多,产品多指外形上的特征,品牌则反映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特别的关系。一个好的品牌并不是企业主观臆造的,而是消费者在生活中积累的结果。培育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名牌,有时需要付出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的智慧与心血。而我们许多人缺乏对知名品牌的保护意识,有些人不知道品牌是无形资产,不知道无形资产也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固定资产,不清楚无形资产也能获利的特殊性,因而影响了对老字号品牌这种无形资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使一些老字号品牌日渐凋落甚至销声匿迹。

要保护好知名品牌,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因为知名品牌之所以存在是有根基的,产品的质量是它存在的基础。“张小泉”之所以长寿,就是其产品很注重质量,剪刀一等品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优质品产值占总产值的86%以上。自1986年起全国连年开展剪刀质量评比活动,“张小泉”屡摘桂冠。

其次,要维护好老字号品牌,就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将新产品推向市场。不能因自己是老字号而倚老卖老,必须在传承其精髓的同时,将扩张连锁、加盟等新的经营理念不断融入到管理之中,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要大力宣传自己。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也怕巷子深,一个老牌子,可以靠历史名声过上几年,但十几年、几十年肯定不行,吃老本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另外,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品牌。老字号企业也好,现代知名品牌也罢,都必须加强保护意识,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王麻子”剪刀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冒牌“王麻子”散布到市场的各个角落,制假“王麻子”的工厂多达几十个,年产量500万把,是“王麻子”年产量的3倍。在山东临沂,全国最大的剪刀批发市场上,80%以上是冒牌的“王麻子”产品。这就要求老字号等名牌产品的企业注意有关信息的反馈,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注重对我国老字号及名牌产品的保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打假力度。

老字号知名品牌是区域乃至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些甚至已演化成为当地风土文化的一种象征,一种经典式的文本符号,其意义及价值早就超出物质意义了。然而,正如名楼也要修缮才能避免色彩剥落一样,名牌也需要保护宣传才能色泽常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拥有知名品牌的数量已经成为国力是否强盛的佐证,因此,为国家与民族保护与传承老字号及一切知名品牌,是我们各级政府及每一个经营者重大的社会责任。

老字号品牌如何不被激烈的市场所吞没而持久发展?我们认为只有将老字号的品牌企业发展成为名牌企业,将老字号品牌产品发展成为名牌产品,使品牌不仅具有较高的产品美誉度,而且具有被广大消费者所普遍赞誉和接受的优秀品质和竞争力,使产品在市场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有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所带来的顾客忠诚度,使品牌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断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以提升产品品质

老字号品牌企业应保持自身原有的传统特点和文化内涵,从产品质量、功能、品种、外观、服务、价格等方面入手,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定位,弄清现有产品适合于哪些消费群体,进而确定目标市场,并围绕该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特点,在改善和发展产品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其核心要素,以在目标市场的消费群体中树立本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品牌形象;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找出双方的相对优势和弱点,建立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行正确竞争的定位,做到扬长避短,以特色战胜对手。

(2)进行市场创新,注重营销策略的运用

①进行市场创新,开拓市场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各类产品的需求空间越来越大,许多过去被称为“朝廷供品”的产品已成为大众化的产品,消费人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老字号品牌要想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应顺应这一市场消费群体的变化,进行市场创新,改变以往“独此一家”的经营模式。

②注重顾客的感性需求,加强宣传力度。现在的消费者除了注重产品的功能价值外,更注重产品的情感价值。消费者并不是完全依据经济需求,如产品质量、价格等来选择商品和品牌,心理需求的作用有时更占上风,漂亮高雅的外观往往是打动消费者最有效的因素之一,如礼品化了的中秋节月饼和端午节粽子等就更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老字号品牌还应注重品牌的宣传。有效的品牌宣传和传播可以促使产品顺利进入目标市场,也有利于开拓新市场。老字号品牌要想持久发展,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就必须增强品牌的传播力,增强广告的宣传力度。建立一个特定的,体现其文化内涵的标志物或代言人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③正确地运用品牌策略,是我国老字号品牌做大做强的前提。我国的老字号品牌产品大多数品种单一,只针对某个特定的市场,不能适应当今多层次的市场需求结构。因此,要充分利用知名品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新市场。老字号品牌企业要正确运用品牌策略,在同一品牌下采用一系列不同的品名或标志来代表不同层次的产品,以分别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如五粮液集团针对不同消费者层次开发的系列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④正确选择销售渠道。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销售渠道。

(3)注重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并大力运用现代管理思想

要使老字号重振雄风,健康稳步地发展,必须进行以产权制度为中心的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明晰、产权结构合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民主的决策机制以及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建立严明的规章制度并贯彻执行。重视组织结构创新,以适应现代市场变化的特点。运用现代管理和现代化管理设施及手段,采用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并进行科学的决策,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老字号是座金矿,要你去开采,而不是一座金山让你随便享用。只有洗去满身历史尘垢,墨底金字招牌才会永不苍老。我们希望中国的老字号不断发展,不仅只是中国的老字号,而且要成为世界的老字号。

参考文献

[1]秦洪珍:《王麻子破产引发的思考》,企业活力,2003年第5期。

[2]赫辉:《从“王麻子”破产看老字号的生存与发展》,税务,2003年第10期。

[3]金生:《王麻子剪刀厂的沧桑》,工会博览,2001年第14期。

[4]荣灌臻:《“王麻子”到底怎么了?》,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3年第3期。

[5]张勇:《“王麻子”朽木死灰与“张小泉”老当益壮》,湖南经济,2003年第4期。

[6]张小辉:《解读王麻子兴衰史》,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年第5期。

(撰稿:陈芝慧 点评:袁礼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