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中力量培植和壮大传统支柱产业

集中力量培植和壮大传统支柱产业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集中力量培植和壮大传统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是规划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由于江西钢铁企业规模小,又处于内陆地区,使得铁矿石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钢铁产业作为江西三大千亿产业之一,但又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其他中小汽车生产、改装企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无优势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

第三节 集中力量培植和壮大传统支柱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是规划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工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支撑力,是规划区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为重点,集中有限资源做强核心主业,着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巩固其基础地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核心企业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努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拓展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空间;紧抓“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升级”两大重点,切实转变传统产业增长方式,采取“改组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同时高度重视和切实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消化、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不断增强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进位赶超、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做大钢铁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以新余钢铁股份公司、萍钢实业有限公司等为骨干的江西省钢铁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在国内市场具有了一定竞争力,钢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江西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品附加值较低。2006年江西三大钢厂新钢、南钢、萍钢每吨产品平均售价分别为3856元、4381元、2603元,均低于全国重点企业4588元/吨的平均水平。这一方面反映了江西钢铁企业大多产品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小,另一方面江西钢铁企业反映在市场环境的把握上与全国重点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资源制约致使生产成本居高。由于江西钢铁企业规模小,又处于内陆地区,使得铁矿石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以生铁为例,生铁成本在长流程的钢铁企业中占工序总成本的70%,一个企业效益的好坏完全可以从生铁工序成本看出来。与区域市场的平均水平相比,新钢生铁成本多7.4亿元(按年产生铁430万吨计算)。原因在于:一是资源自给率低。2005年我国原铁矿自给率为64.5%,而江西境内铁矿的基础储量仅占全国的0.51%,因此自给率远低于全国水平。由于江西企业没有铁矿石采购进口权,再加上规模小,铁矿石采购更是没有话语权,只能经转手贸易采购,其中的转手差价达到每吨90元以上。新余钢铁矿石每年的进口量约为300多万吨,占新余钢铁所需要铁矿石的40%左右。待300万吨薄板工程投产后,年度进口矿用量将达到1000万吨水平。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进口铁矿石的份额也已经上升到50%,每年进口铁矿石至少在150万吨。二是运输成本高。江西处于内陆地区,进口铁矿石需经港口装卸进行铁路二次转运,比如新钢2005年公司进口矿300多万吨,每吨运费相比沿海地区多100多元,每年成本就要增加3亿元。

钢铁产业作为江西三大千亿产业之一,但又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既要重点支持发展,特别是要大力支持中高档、高质量的薄板生产线发展,保证钢铁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同时又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逐步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使江西钢铁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实现到2015年打造千万吨级钢铁产业基地,依托基地,不断延伸下游产业链。钢铁在省内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全省钢材产能超过3000万吨,其中板管带材产能达到200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利税超过350亿元,其中新钢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为实现钢铁产业的发展目标,在严格控制产能总量的前提下,推动省属国有钢铁企业实质性重组,鼓励省内各种所有制钢铁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进行联合重组,支持钢铁企业靠大联大实施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依托新钢,大力发展板带、优质线材、重轨、电工钢、钢管、金属制品等产品,将新余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精品板材、电工钢、金属制品和线材生产基地,利用九江港口优势,结合中心城市钢铁企业的搬迁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建设九江沿江千万吨级先进钢铁生产基地;加大技改力度,鼓励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省内、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在努力加强地质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做优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而且汽车产业投入产出率高、产业链长,对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汽车产业作为江西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对江西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一是大企业不大、不强,中小企业不精、不专。江铃、昌河两大集团在江西汽车工业中占有绝对领导地位,但由于前几年在合资、合作和资产重组方面步伐缓慢,其年生产量均未达到现有建设纲领要求,在全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不高。其他中小汽车生产、改装企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无优势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产品品种少、开发能力弱。由于缺乏开发设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再加上科研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真正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技术上仍然依赖国外跨国公司,致使产品开发手段落后,产品品种少,水平低,更新换代周期长,很难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对市场贡献度较大、发展较快的轿车产品没有实现大的突破。三是零部件发展滞后,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少。江西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少、规模小、竞争力差,大多数企业没有进入国际和国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即使是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也不例外。除少数企业对技术密集型零部件具有改进设计能力外,江西汽车零部件企业总体上缺乏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四是客车行业发展乏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江西客车企业产品更新缓慢,调整改造投入不足,内部管理不善,已基本丧失了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市场占有率每况愈下,发展严重乏力。江西无客车底盘生产企业和相关生产资格也是制约客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江西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关系着江西工业发展的前进步伐。目前江西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在规划区的南昌、景德镇市,为实现汽车产业的做大做强,规划区应根据市场需求及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采取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突出自身特色,通过错位竞争获得发展。以现有核心企业为基础进行布局,整车生产布局在南昌、九江、景德镇等三个地区,零部件生产围绕核心骨干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进行布局。坚持走开放与合作的道路,靠大联大,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江铃、昌河汽车为龙头,立足于发展小排量的微型面包车和轿车,同时,加大技术投入,积极引进、研发环保节能型汽车和乙醇汽车等多能源汽车、混合能源汽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抓住国家鼓励建设节约型社会、对节油小排量汽车将作出政策性调整与倾斜以及油价上涨、人们的消费观念将作出更改的机遇,开发生产经济型家用柴油轿车,以产品差别化形成后发优势;上饶客车厂、萍乡客车厂和富奇汽车厂要抓住时效,根据公交汽车的使用特点和要求,重点发展低地板公交客车、绿色环保公交汽车、清洁燃气公交客车和“零污染”超级电容公交车;汽车零配件生产要通过市场配置及政府引导,依托现有的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扩大采用高性能、轻量、节能、环保材料的比重,逐步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以规模聚集的方式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

三、提升陶瓷产业

江西已经形成景德镇高端陶瓷基地、萍乡工业陶瓷和工程玻璃基地、宜春高安和丰城建筑陶瓷基地等几大产业集聚区,特别是景德镇享有“世界瓷都”的称号陶瓷产业在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江西的对外知名度,但江西陶瓷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江西日用瓷瓷种单调,成套瓷配套能力低;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基本处于国内中游水平,大多数产品是对广东佛山和唐山同类产品的移植和模仿生产;就高技术陶瓷开发研究和产业化技术水平而言,江西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总体水平较落后。在陶瓷硬件方面,陶瓷产业基础工业薄弱,在陶瓷矿产资源普查和勘探上缺少投入,要提升采矿、选矿和用矿技术;陶瓷产业机械设备和窑炉设计制造水平落后于先进省市;陶瓷产业(日用和建筑卫生陶瓷)所需的陶瓷原料精制技术较缺乏;陶瓷产业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陶瓷软件方面,陶瓷产业工艺技术和管理较落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比例小,同时“产学研”紧密结合不够;市场培育滞后,缺乏名牌产品建设。

陶瓷产业作为江西的重要产业,应大力扶持发展,但是对于耗能大、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环境资源依赖高的陶瓷企业和项目要坚定不移的淘汰出市场。到2012年,高档日用瓷占出口总量的50%以上,日用陶瓷销售2012年度为100亿元,年均增加销售收入10亿元;艺术陈设瓷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加销售收入2亿元;建筑卫生陶瓷销售收入达到220亿元,年均增加销售收入25亿元;高技术陶瓷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加销售收入10亿元。

为实现陶瓷产业发展目标,应重点发展高档日用瓷、高档艺术瓷和高技术陶瓷。日用陶瓷要发挥景德镇千年瓷都品牌效应,做大“红叶”、“玉风”等知名品牌,不断推出新材质、新器型、新花面、新品种,积极发展强化瓷、自灭菌纳米日用瓷、耐热瓷和中温瓷,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艺术陶瓷进一步巩固在国内外市场的领先地位,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和集艺术性、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艺陶瓷,鼓励不同装饰方法、不同艺术风格陶瓷的发展;高技术陶瓷采用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高压及超高压电瓷、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稀土陶瓷、功能陶瓷等工业陶瓷产品;建筑陶瓷领域,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按照产业集中布局的要求,重点建设好高安、丰城两大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陶瓷产业转移;重点支持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支持省部共建陶瓷科技城,建设陶瓷科技园,打造以陶瓷新材料技术为核心、陶瓷应用工程技术为特色的陶瓷新技术研发基地。

四、壮大石化产业

江西石化工业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形成了原油加工、化肥、农药、新材料、氯碱、橡胶轮胎、基本有机原料、染料涂料以及精细化工等20多个子行业。石化行业在全省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行业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工业总量的10%。但是江西石化产业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发展的问题。一是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虽然近几年行业发展较快,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基础薄弱、发展后劲和内在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仍处于全国以及中部地区落后地位。二是产业链不够完整,行业精细化率偏低。传统的初级石化产品仍是主流产品,大部分附加值低、科技低含量,高成本产品、高技术、高质量的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偏少,特别是优质精细化工产品少。精细化工产值总量在全行业中所占比重接近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多数企业产品单一,缺少下游深加工产品,产品未能做到系列化。行业内产业链延伸不够,企业间相互配套生产太少,未能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大型重点支柱企业少,平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在全省300余家石化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不足10%,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仅一家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占全行业的比重接近50%,江西星火有机硅厂一家利润占全行业比重接近70%。由于行业效益指标取决于一两家骨干企业,一旦市场变化,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波动,势必影响到全行业的经济指标。四是企业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大多数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落后,高新产品出口少,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不多;装置设备陈旧,科研基础薄弱;原始创新的能力缺乏,集成创新的能力薄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差;企业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思想较重,科研开发投入不足,对高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应用开发不够重视。

石化行业在江西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带动下游轻工纺织、汽车制造、机械电子、建筑业以及农业的发展进步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扶持石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对石化行业中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要进行淘汰,如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淘汰一批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等。到2015年,原油加工量达到2073万吨,成品油、芳烃产量分别达到1452万吨、166万吨,化肥产量达到160万吨(折纯),石化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695亿元,年均增长20%。

为实现石化产业目标,促进江西石化产业更好的发展,应大力推进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严格执行产业政策,禁止新、改、扩建高消耗、高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项目。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资源有效利用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在行业内大力推广“绿色化工”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逐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强自主开发和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快科研院所转制,促进产学研联合的同时,大力支持和推进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建设技术开发中心,力争行业内2~3个企业技术中心加入国家级技术中心行列。扶持大项目推动企业不断突破壮大。重点扶持一批大项目,使其尽快达标投产,从而做大做强重点企业的核心业务规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标准法》、《农药管理条例》、《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秩序,制止无序竞争和不公平竞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中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促使企业把提高竞争力的着眼点放到企业技术进步上,突出产品性能差异,提高产品质量和应用服务。

五、改造纺织产业

纺织产业是江西的重要产业,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江西纺织产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由于企业资金普遍紧缺,绝大部分企业都未能按规定提足技术创新资金,自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技术创新的收益和风险没有与科技人员、企业管理者挂钩,缺乏技术创新的压力。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纺织科研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应用缓慢。服装大部分以贴牌生产为主。二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部分企业设备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个行业装备水平依旧偏低,清钢联和精梳机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太完整,面料及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刚刚起步。产权结构、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非国有纺织销售收入所占比例仅为80%,与浙江、广东等先进省份比相差甚远。产品结构中,初加工、低档次的传统产品居多,精梳纱比例不到20%,远低于全国同行业35%的比例。四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大公司、大集团的支撑,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偏低。

江西纺织行业应按照“在承接中调整结构、在承接中壮大总量、在承接中提升竞争力”的总体思路,支持纺织行业发展,但是对于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形机,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要进行淘汰。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1500亿元,年均增长20%,利税总额达30亿元,年均增长18%;精梳纱比重提高到45%,无结头纱、无梭布的比重均提高到85%,差别化纤维率提高到55%以上;形成3~5个全国知名纺织服装区域品牌,8~10个中国服装名牌,20~25个江西名牌产品。

为实现纺织产业的发展目标,通过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质量提升为重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推动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第一,鼓励棉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实施“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无梭布、精梳纱)为主的技术改造,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工艺设备,开发高档精梳纱、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混纺、交织面料等新产品。第二,提升纺织行业工艺水平。用先进技术改造印染装备,减少和淘汰使用有害染料印染工艺、落后染整设备、高耗能、高耗水生产装备。推广新型平幅针织物前处理工艺技术,双烧毛、双丝光、免烫、纳米等高档整理技术,加快中高档针织面料的开发生产。第三,推动化纤行业产品升级。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实现粘胶、涤纶等柔性化、多样化、高效化、高附加值化生产。加快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的应用开发,提高化纤差别化率。第四,实施服装行业品牌战略。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服装产业转移,采用“量质并举”和“品牌发展”战略,做大服装总量,促进羽绒服装、针织服装的品牌化。推广使用先进服装加工设备,普及服装CAD,提升服装产品的附加值。第五,引导纺织产业集聚。抓好南昌、九江、抚州三个纺织工业基地发展,加快赣北的化纤业服装业发展步伐,推进九江共青城开放开发区、青山湖区等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

六、做强绿色食品产业

江西的绿色食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在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在质量和规模上也充分展示了一个绿色食品大省的风采。“绿色江西、绿色食品”的理念已经逐步为上海、北京、福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消费者所接受。江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整体而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较弱,绿色食品产业技术体系尚不健全;二是加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参与资源深度开发、科技研发及市场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集聚发展的能力尚待加强;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市场开拓能力有待增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知名品牌缺乏,品牌建设需要继续加强。

当前绿色食品产业面临得天独厚机遇,发展适逢其时,市场对绿色食品需求大,认可度高,江西应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无污染、无公害、安全的绿色食品产业。到2015年,绿色食品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将明显提高,特色农产品得到有效挖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强,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政策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产业链目标:全省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55个,面积2000万亩;绿色农业示范区(基地)20个,面积80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带动农户280万户、专业大户发展到15万户;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合作社800个;产能目标:全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绿色生产资料总数超过2800个,生产企业680家;绿色食品加工能力将达到1500万吨;技术目标: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3.2万人;科技进步对绿色食品产业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省绿色食品安全监督抽查覆盖率达到100%;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达5700万亩;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植保技术,提高农药和化肥利用率20%以上;市场目标: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力争国内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达到6%以上;打造10个以上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绿色品牌。

为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目标,要充分发挥规划区生态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开发重大项目。烟草行业以江西中烟工业公司为平台,以南昌烟厂为龙头,以金圣品牌为支柱,实施“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战略,提升烟草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发展以大米深加工为主的酒类,提高白酒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发展果酒,稳步发展啤酒,搞好综合利用。要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功能性特色食品的深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方面确定一批重大项目,着重推进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扶持有机茶、白莲、百合、竹笋、葛根、茶油、食用菌、蜜橘以及食用野生菜、干果、山珍等功能性特色食品加工。无公害农产品加快产地认定和强化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要抓好大型标准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有机食品要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选择性地发展。引导食品企业集聚和集约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重点发展以赣中南、赣西和赣东南地区为主的优质水稻基地,赣西、赣中南的油茶生产基地和赣南的脐橙生产基地,在鄱阳湖区和赣西南建立水禽基地,大力发展肉牛、商品猪、奶牛、蔬菜基地,支持发展永丰、乐平、婺源、遂川、樟树、南丰、南康等地的特色蔬菜、茶叶、中药材、水果等生产基地,并依托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化经营。

第四节加快发展和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新一轮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加快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强新兴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依托江西的科技优势,加快新兴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加快推进铜冶炼及精深加工、航空、光伏、医药、新能源等优势领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发挥高新园区集聚作用,培育发展核心产业,通过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传递、重组和渗透,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不同企业、行业之间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区域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积极推动生产力促进大学科技园、火炬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

一、光伏产业

江西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初步建立了以新余为主产地,以赛维LDK为核心企业,从硅料、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的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已具有较明显的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生产技术问题。目前全世界多晶硅料严重紧缺,2005年全球多晶硅料3.2万吨中的80%均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而此技术由美国、日本、德国的七家公司垄断,国内企业很难获得关键技术,若处理不当,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四氯化硅是多晶硅生产中产生量最大的副产物,未经处理回收的四氯化硅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有毒有害液体,对安全和环境危害很大。二是大量资金筹措问题。多晶硅料生产项目的最低经济规模是1000吨,公认合理的经济规模是2500吨。新建1000吨规模的项目投资约需要12亿元,2500吨规模的项目投资约需要近40亿元,投资规模大。三是光伏科技核心人才比较匮乏,导致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由于产业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核心技术人才也多在国外,企业只能通过引进生产线来实现产业的突破。核心技术的研发机会成本巨大,加之核心技术人才缺乏,在通过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的成功和快速发展大势之下,企业家往往会轻视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导致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另外,在引进技术后,企业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光伏产业是江西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大力支持发展。力争到2015年,产业规模继续扩大,销售收入超过2500亿元;基地集聚明显加强,形成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核心园区1家、500亿元以上园区2家,新余、南昌等地建成光伏产业高度集聚的特色产业区;企业实力快速提升,形成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0亿元以上5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一批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超过100项,研制光伏及节能应用新产品100个,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应用先进管理技术,提升员工素质,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用率和资源能源利用率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为实现光伏产业目标,进一步提升江西光伏产业的竞争力,要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强对光伏产业的支持。第一,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向国家申报节约和替代石油专项,争取国家节能改造财政奖励资金支持。支持硅料、硅片和太阳能电池项目向国家申报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专项。争取国家外汇管理局对重点光伏企业的收汇、结汇、用汇的支持。争取海关总署支持,在光伏产业集聚地建设公用和私用保税仓,适时建设综合保税区。对光伏企业的行政事业服务性收费,包括环保监测专业服务费、压力容器管道安装检验费、土地交易服务费、房产登记测量费、建设部门上级管理费等21项,统一按不超过最低收费标准的20%收取。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对光伏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优先提供财政贴息,鼓励地方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光伏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江西(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等大型招商活动中专题推荐光伏产业,每年举办或参与举办一次国际性光伏产业招商活动。发行信托产品,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协助光伏产业优势地区发行信托产品,筹集光伏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第三,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健全产业人才培训体系,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选拔40名中青年教师前往国内外太阳能科研院所进修,在全省形成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为一体的光伏产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到2015年,向光伏产业输送40名博士、400名硕士、3万名大学生。建立外籍专家定点授课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赣讲学、科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举办一次中级、高级光伏人才交流会,帮助企业加大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第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重点以南昌大学赛维LDK太阳能研究中心为基础,建设国家级硅材料与太阳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整合省内相关研发力量,依托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引进世界一流专业人才,在光伏产业各环节及辅料开发、废料再生、资源能源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形成较强研发能力,为江西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自主开发的技术及时申报专利保护。支持赛维公司和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分别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在省内建立国家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晶硅片和多晶硅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三个领域支持赛维技术成为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标准。

二、医药产业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且特殊的行业,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关系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健康产业”之美称,是目前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年来江西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良好的增长势头,已成为产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了中成药工业占主导、化学制药工业次之、医疗器械工业等为补充的门类基本齐全的医药工业体系。但江西的医药产业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够雄厚。尽管有两家医药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前100强,但是没有进入前10名(汇仁集团第27名,江中药业第57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年销售额均高达上百亿元,如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国外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单个品种的年销售额就超过10亿美元。因此,与国内外一些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江西的医药企业实力还不够雄厚。二是医药产业外向度偏低。医药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国际交流不够,目前江西医药产业中外资比例不到5%,排名世界25强的跨国制药企业都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合作企业,但没有一家在江西落户,医药企业缺乏与国外大企业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江西大多数中小医药企业没有研发部门,缺乏新产品开发技术人才队伍。多注重仿制移植和简单的剂型改造,导致重要品种结构雷同,特色品种少。省内新药研发机构和人员主要分布在几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能形成企业牵头、以企业为主体的新药研发投资机制。政府科技引导资金有限,投入分散,致使有限的创新资源不能有效整合,难以形成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四是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江西医药产品种类中,主要是以中医药为主,化学药品、原料药未得到大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制药更是发展缓慢,药包材行业起步较晚,规模小、水平低,尚无企业进入制药机械设备制造领域。药品中,主要是OTC品种,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药物,产品同质化严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比例不高,造成目前医药产业销售额大,但是相对偏低的局面。

生物医药产业是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之一,要大力支持发展,但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要坚决依法关停并转,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到2015年,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实现650亿元,成为中部地区同行业前列,实现利润总额20亿元,使医药产业成为全省的主要支柱产业;重点培养1~2家企业进入我国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前10位;培养3~4个实现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以上的单个品种;继续保持中医药行业的主导地位,争取实现中医药在同行业中主营业务收入排名第一。

为实现江西医药产业的发展目标,要加快医药行业体制改革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企业。进一步加快企业的改制步伐,推进企业战略性改组。特别是尚未改制的医药企业,要进一步通过产权转让、债务重组等形式,退出部分技术含量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生产经营领域。推动江西天施康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赣南海欣等企业尽快上市募集资金;汇仁集团、江中集团要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进一步在市场中发展壮大。提升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品牌竞争力。一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药研发体系,走以企业为主、联合研究单位共同开发的道路。要优先开发抗病毒、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妇科病及抗肝炎等方面的新型中成药。加强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化学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通过技术创新,着力培育江中、汇仁、济民可信、仁和、天施康、金水宝、珍视明等十大品牌的竞争优势;以中成药工业为主攻方向,促进医药产业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扶持“金水宝”、“复方健胃消食片”、“肾宝”、“珍视明”等全国知名品种。在继续保持中成药工业优势的同时,加快化学药品工业的发展,开拓国内化学药品的市场。要大力扶持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大力培植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生物制药企业。还应加快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等子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医药特色工业园的聚集效应,使之成为医药工业新的增长极。要牢牢抓住GMP认证已通过、享受园区优惠政策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发展。南昌高新区江西医药港、宜春袁州医药工业园等园区要在争取政策扶持、降低发展成本、优化园区环境、增强聚集效应上下功夫。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规模,吸引和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进园入区,努力建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医药特色工业园区,成为医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搞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引进培养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努力增加人才总量。一是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精通医药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要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为江西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是江西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产业,已形成从采矿、选矿、冶炼到铜材加工的产业链,全省铜精矿生产能力接近全国的1/4,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是江西铜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铜精矿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大。目前江西的铜冶炼行业铜矿自给率只有40%左右,铜精矿主要依赖进口,下一步铜冶炼能力扩张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原料供应的制约。二是铜精矿和阴极铜部分流往省外。除江铜自产铜精矿以外,其他企业生产的铜精矿大部分销往省外,江铜集团生产的阴极铜也部分销往省外,造成江铜在国内外艰难采购铜精矿、省内铜加工企业在省外采购阴极铜的局面。三是铜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低。鹰潭、上饶等地的铜加工企业大部分来自江浙的产业转移,基本属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导致面对全国铜材加工发展迅速、产能扩张较快的现状,生产负荷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仍然较弱。四是铜精深加工的人才短缺,缺乏工艺技术支撑,创新能力弱。包括江铜集团在内,江西发展铜精深加工仍需引进技术工艺装备,铜产业发展壮大受到较大制约。

铜产业作为江西三大千亿产业之一,也是江西的特色产业,应该重点支持发展,但对现有不符合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的铜冶炼企业要逐步淘汰。到2015年,把江西建成在全国有突出竞争优势、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铜产业基地,全省铜冶炼能力达到150万吨以上、铜材加工能力超过240万吨,均占全国1/5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形成10~15个名牌产品。其中,到2015年,江铜集团的铜冶炼能力120万吨、铜材加工能力1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超800亿元;铜加工产品的结构得到大力优化,中、高端产品的比重超过80%;铜加工工艺及技术装备水平得到大力提升,实现生产连续化、自动化、高效、节能、无公害;铜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以上;铜深加工企业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率力争达到100%,铜矿山的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切实搞好矿山土地复垦和水土保持。

为实现江西铜业发展目标,在新时期要紧紧依托江铜集团,以鹰潭为中心,以南昌、上饶为重点优化全省铜产业布局。鹰潭重点发展铜冶炼、铜材精深加工、铜基新材料及稀散金属加工,建成生产要素集中、众多企业集聚、技术工艺先进、配套协作程度高、商务成本低的铜产业基地;南昌主要依托南昌高新区的江铜产业园区,以新产品开发为主导,以铜基合金、稀散金属加工为基础,建成铜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上饶大力发展铜的矿山及铜材深加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是加大铜资源的地质勘查投入,努力增加新的铜矿资源储量。二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江铜集团到省外、国外原料丰富的地区合资、合作开发铜矿资源,为全省铜产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外部资源供应渠道。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铜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依托江铜集团,整合全省铜产业的科研和专业设计力量,组建江西省铜产业技术研究院,把鹰潭建成全国铜产业高级技工及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加强铜产业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对能够引进的国内外先进的铜深加工技术工艺,要坚持开放创新,在积极引进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铜产业发展方面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四、航空制造业

江西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形成了教练机、直升机、无人直升机以及通用飞机等比较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拥有洪都、昌河两家国家重点航空制造企业,并新核准了与波兰合作的九江红鹰飞机制造公司。航空产业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高技术战略性产业,作为江西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要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为依托,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市场化、国际化、高起点、大发展”原则,走“政府推动、资源整合,市场运作、产业集聚,国际视野、专业服务”的发展道路。举全省之力支持航空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昌大飞机项目,通过3~5年的发展,将江西打造成为全国直升机、教练机研制生产主要核心基地,通用飞机、大飞机主要部件研发生产和航空转包制造重要基地,成为功能最为齐全、特色更加鲜明、中部地区最大的航空产业基地。高级教练机、直升机、通用飞机和无人直升机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全国第一。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实现U8E型无人直升机以及SWIDNIK直升机和固定翼习机批量出口;形成航空材料、航空设备、大部件、整机设计制造、国际合作与转包、试飞及航空文化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到2012年,各类民用直升机达到年产140架、先进教练飞机150架、通用飞机50架、无人直升机100架、大飞机大部件20架份的生产能力;全省航空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15亿元,其中,教练机占全国市场的90%、世界市场的70%,直升机全国市场占有量第一,无人直升机占全国市场的50%,大客机大部件占全部整机的25%。到2015年,全省航空产业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350亿元,占全国的18%。

为实现航空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江西航空产业的竞争力,一是要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和完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省直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负责人组成的航空制造产业发展推进领导机制,负责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制定、重大事项决策。航空基地主要核心区南昌市和景德镇市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推进协调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协调重大问题,服务基地建设。二是要加大扶持力度,把航空基地建设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出台扶持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投资、土地出让、配套设施建设、规费减免、税收优惠、金融服务、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加快人才培养。安排必要资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培训工程和优秀人才创新成果奖励。到2015年,培养工商管理硕士100名、工程硕士150名、知名高级技能人才200名,在每个主体工种上选拔培养2~20名技能骨干。实施“创新团队计划”和“紧缺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及后备人才,逐步造就一支人员稳定、专业齐全、技术全面、水平过硬的型号师队伍。对重点型号主管设计师及以上人员、重大预先研究课题负责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实行重点联系,动态管理。

五、风能核能

风能和核能是清洁、安全、经济的新能源,对于缓解能源紧缺局面、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目前可大规模发展的能源,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能源领域。江西风能和核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核能、风能利用基础薄弱,相关制造产业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除铀矿开采业之外,核能和风能产业规模比较小,缺乏真正有实力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企业,无论是风能、核能应用还是设备、原材料制造都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二是产业链尚未形成。风电产业方面,整机制造尚未形成真正的生产力,整个制造业链条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核电设备制造业方面,除了有部分原材料和少量辅助设备制造企业外,江西还没有核岛关键设备和核级部件的生产企业。三是产业分工参与度低。目前,全国风能和核能产业发展较快,风能产业已基本形成了自主品牌的核心企业群,核能产业也正在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等方式,依托现有工业基础迅速布局。我省受现有基础和研发能力的制约,还未能真正融入全国风能和核能产业大分工中,如第三代核电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江西企业基本没有参与。

随着煤、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日益减少,风能核能市场需求量大,越来越受到重视,江西应大力支持风能核能的发展,到2015年,全省风能核能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在风能方面,基本形成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整机生产和零部件配套齐备的相对完整产业链条。在核能方面,形成铀矿开采、核燃料加工、核级原材料生产、核岛设备制造、核电厂建设和发电等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全省风力发电装机达到200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年生产能力达4000套以上;形成核级钢板和核岛型钢年产能力20万吨以上,培育一批有资源优势或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实力的核心企业,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3~5家。

为实现风能核能目标,根据江西目前风能核能实际情况,结合发展需要,应加大政府投入。结合制定《江西省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办法》,建立政府投入机制,用于支持风能和核能等产业的发展;强化政策扶持。重点支持风能和核能应用以及配套产业项目和基地建设;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风电和核电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省企业生产的设备和原材料,带动装备产业发展;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并保持对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成立政府资金引导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公司,负责政府主导的风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示范项目和基地建设,承担政府对风能和核能等新能源投入的管理工作,加快风能和核能等新能源利用推广,指导风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托高等院校,健全产业人才培训体系,引进人才智力,保证相关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