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经济对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1.近年来,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对提高江西省综合经济实力、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江西发展的制度和文件。

第二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对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

1.近年来,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对提高江西省综合经济实力、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江西省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38.6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317.9亿元,增长46.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3.9亿元,增长110%;第二产业投资2450.1亿元,增长73.0%,其中,工业投资达2433.9亿元,增长72.9%;第三产业投资1813.9亿元,增长19.8%。非国有投资增势强劲,完成投资3026.0亿元,增长58.3%,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4.7%提高到70.1%。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虽然近几年江西投资增长较快,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不发达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市场资源配置能力较弱,合格的引资主体贫乏,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优化投资环境,多元化筹集资金是江西的一项迫切任务。

2.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着力把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果转变的动力,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国有企业冗员过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有所缓解,“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机制的引入,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加了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着手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本着“强化重点、分类取策、有序退进”的思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资源配置状况得到改善。三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国有企业体制性重点和难点问题,逐步加大改制改组的力度。对中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开放搞活。四是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江西发展的制度和文件。规范了政府职能,改进了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大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规范了审批行为,对促进江西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江西在体制改革和机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发展尤为不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不活,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较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利用资源意识薄弱,利用外资总量较小,缺乏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招商引资手段。二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政策不到位,致使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冲突,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传统工业竞争力弱,原材料及初、中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村工业化程度低,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突出。三是国有企业比重过高,国有企业改制不够彻底。有些已经完成改制的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

(二)技术进步对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往往直接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上。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会引起产业的相应变动,技术对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到能源引发的第二次革命,再到石油作为能源得到应用,促进了精细化工业、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二,技术进步会调整工业结构。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产业结构随着技术的进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相应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会趋于上升。

第三,技术进步能使工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技术进步使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提高了产出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消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技术进步贡献率超过30%,说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是表现为知识的经济化,科技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高科技及其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内容。二是经济的全球化,即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已成为普遍要求。

就江西的科技发展而言,全省科技投入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工程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4.1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生产总值的0.95%,同比提高0.06个百分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746件,增长5.6%;授权专利2295件,增长10.9%。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7.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98.0亿元,占GDP的7.7%。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25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4%;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0.2亿元,同比增长20.2%。

江西技术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但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定,自身技术改造能力不足。由于技术装备落后,导致产品档次低,产品升级换代慢,多数产品单耗高、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很少。三是高技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除信息产业外,其他产业还没有形成相当的经济规模,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质量及利润水平不高。江西高技术产业规模、总量、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同先进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需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实现跨越发展。

(三)人力资源对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

人力资源对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规模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规模对工业化进程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人口多意味着劳动力供应充分,人力资源雄厚,在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价格低的比较优势已充分显现;另一方面,人口多、农民多又成为工业化的制约因素,人口多自然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

第二,教育质量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整体而言,人口的低素质对技术创新、消化和吸收,以及对从事较高技术岗位的劳动都产生严重制约,对工业发展的进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劳动力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人口尤其是农业人口众多,我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工业结构偏向于资金密集型企业,从而降低了工业化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城市倾斜的就业角度,也限制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区域如何吸纳剩余劳动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进而直接影响工业化进程。

2008年末,江西省总人口4400.01万人,江西省丰富的人力资源既对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人口的压力又制约了工业发展的进程。就人力资本而言,江西人工成本低,江西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低,但工资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而拥有生产要素价格上的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还存在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的潜力,从而可以激励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人才优势而言,江西省整体教育程度偏低,全省仅有1所国家211重点建设院校南昌大学,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全年研究生教育中在校研究生1.53万人,比上年增长11.8%,普通高校在校生76.4万人,人才跨省流动进出比为1.15∶1,继续呈现进大于出的好势头。作为教育落后大省,应加大人才的引进,为江西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江西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对较少,有待于增强科研开发的合力,特别是应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

江西省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发达省份相比,江西人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创新不够,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另外,江西省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未来几年城镇也将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与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农村也有相当富余的劳动力需向城镇转移,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使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可见,江西如何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解决城镇就业压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是江西省加速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区域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资源影响劳动生产率,因而影响区域产业的选择。如果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率高、成本低,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显然该区域选择利用这种资源的产业的可能性大。

第二,自然资源影响产品质量。许多名优特产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关,因而特定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自然资源影响生产地理分工。生产地理分工的自然基础便是自然条件的地理差异,石油、煤、木材等许多产品的生产都受到自然资源的影响,这种地理分工不仅影响某一部门的经济活动,也间接对第二、第三产业经济部门产生连锁影响,进而影响地区分工格局。

第四,不同产业结构的各个地区,受自然资源的影响不同。其中农业和矿业影响最大,其次是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和加工业。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矿业的影响不断扩大,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量越大,生产和生活中废弃物排放量也越来越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城市面临生存威胁。工业化过程中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致使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形成巨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迫使社会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模式。

江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水力资源几大方面。在植物资源上,江西全省约有种子植物4000余种,蕨类植物约有470种,苔藓类植物约有100种。在矿产资源上,目前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已发现各类固体矿产资源l40多种,其中探明工业储量的89种;矿产地70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80余处,中型矿床100余处。在水资源及水力资源上,江西省拥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径流总量居全国第七位,为江西省的一大潜在优势。

(五)环境对工业发展能力的影响

我国传统工业化是建立在对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的,1980年到2000年,我国GDP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但是,“工业三废”总量的增加率超过同期GDP的增加率。这充分说明,我国GDP的增加是建立在对环境严重破坏的基础之上。

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人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同时也付出环境污染导致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的沉重代价,此后又以昂贵的成本来治理环境。我国人口密集,生态环境容忍度低,人类与自然界的平衡容易出现问题,在以往的工业化过程中,造成传统大工业所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制约了未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寻找一种从源头就开始治理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边发展边消除污染物,从而使污染物的治理成本最小化。

江西的生态与自然资源优势,既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又是可持续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江西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较好,但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毁林、毁草、森林过度采伐、经济建设用地增加等原因,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沙化、退化加剧。随着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和污水灌溉及化肥的使用,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总之,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不能以造成环境污染为代价。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工业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工业发展能力评价是一个宏观评价,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本章选取了包括经济发展能力指标、科技进步能力指标、人力资源效益能力指标、资源利用能力指标、环境容量能力指标五大体系。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反映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趋向,在空间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整体布局和产业结构,在数量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规模,在层次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功能和水平。

1.经济发展能力指标

经济发展是工业发展的核心,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才能促进工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各地区工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江西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工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还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增长,不仅仅是地区工业和经济规模数量上的扩张,同时还反映了地区工业质量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因素对工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和发展水平可以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产品竞争力三个方面来考察。在总体经济规模方面,本章选取工业总产值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区域总体经济规模。工业总产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是一个地区工业发展进程最直接的反映指标。在经济效益方面,本章选取了工业增加值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三个指标。工业增加值率反映了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而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两个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的资本优良结构和获利能力。资产负债率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在产品竞争力方面,选取了各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和产品销售率来反映区域工业产品竞争能力。

2.科技进步能力指标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和技术驱动阶段。要素驱动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本地区的优势生产要素及其基础条件,各类资源、廉价和半熟练劳动力的供给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投资驱动阶段的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是通过投资引入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生产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技术驱动阶段主要是随着资源消耗越来越大,废弃物增加越来越多,面临着经济效益和边际收益递减的威胁而采取的方式。在指标的选取上采用技术市场成交额、各地专利批准量占全国批准量的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占GDP的比重三个指标来作为科技进步能力指标。

3.人力资源效益能力指标

人力资源效益能力主要是从全局和长期的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配置和调控,以促进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而是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的提高实现的。在以信息化、科技化和人性化的经济结构迅速变动为显著特征的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和管理越来越转向以人力资源为主,而人力资源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本章选取了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每千名职工科技人员数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其中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反映的是工业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每千名职工科技人员数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素质,而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的是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人力资源效益能力指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4.资源利用能力指标

资源利用能力指标反映了地区配置和使用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工业生产活动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能力。一般来讲,资源配置能力越强,就能越有效地利用区域所能争取和控制的各种经济资源,促进地区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就越有可能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从而使得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不断升级。本章在分析资源配置因素时,主要考虑了资源消耗状况、资源生产状况两个方面。近年来鄱阳湖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能源需求急剧扩大,但其能源项目建设明显滞后,供给相对不足,电力供应紧张,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再度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本章在研究资源利用指标时选取了每万元工业产值能源消耗量、每万元工业产值电力消耗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发电量五个因素。其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的是能源消费平均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反映的是能源生产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5.环境容量能力指标

环境容量能力指标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工业发展作为体现地区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存在结构升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目前各区域的技术密集型工业比重还比较小,工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与人口在总量所占的份额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工业企业还一度在一定区域范围水平扩张。因此,本章从自然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环境状况三方面来研究环境容量能力对我国区域工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自然环境质量上,本章选取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三废”综合产品产值三个指标。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环境问题,不能把环境污染作为工业发展的代价,因此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唯一出路。在基础设施条件因素中,本章选取了铁路货运密度和公路货运密度两个指标。对一个区域而言,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设施,是联结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在社会环境状况方面,本章选取了工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指标。

(二)工业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构成

1.目标层。本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即为本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体指标系的最高层,表示了对区域工业发展能力的总体评价。

2.判断层。判断层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容量能力五个方面。

3.因素层。因素层包括总体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产品竞争力、产品科技含量、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员工素质、资源消耗状况、资源生产状况、自然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环境状况12个因素,分别属于不同的判断层,是对判断层的进一步细分。

4.指标层。指标层包含了反映区域工业发展能力评价的全部内容,是目标层的最终载体。

总体经济规模: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经济效益:工业增加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产品竞争力:各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产品销售率。

产品科技含量:技术市场成交额、各地专利批准量占全国批准量比重。

科技创新能力: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占GDP比重。

企业管理水平: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员工素质:每千名职工科技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

资源消耗状况:每万元工业产值能源消耗量、每万元工业产值电力消耗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资源生产状况: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发电量。

自然环境质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基础设施条件:铁路货运密度、公路货运密度。

社会环境状况:各地工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能力评价

工业发展能力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即指标之间的信息既不完全独立,也不完全重复。因此本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地区的工业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因子含义

根据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关结论,通过计算因子贡献率、旋转矩阵,选择前5个因子来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代表的信息。5个因子所代表的综合意义如下:

Z1主要由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各地区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产品总销售收入比重、“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各地区工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的支出比重构成。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总体工业经济实力及市场控制情况,可视为经济影响力指标。

Z2主要由产品销售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铁路货运密度、公路货运密度构成。反映了一个地区工业产品销售及流通状况及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视为工业流通及环保指标。

Z3主要由每万元工业产值能源消耗量、每万元工业产值电力消耗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发电量构成。反映了一个地区资源生产与消耗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可视为资源配置型指标。

Z4主要由技术市场成交额、各地专利批准量占全国批准量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占GDP比重、每千名职工科技人员数构成,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科技投入、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科技人员比重等科技因素状况,可以将其视为科技创新指标。

Z5主要由工业增加值、资产负债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构成。反映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潜力及企业管理能力水平状况,可视为发展潜力与管理运营指标。

2.计算综合评价得分及区域排序

由于得出的5个主因子对区域工业发展能力所能解释的能力不同,因此,本章以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来确定我国区域工业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向量:Z=0.3927Z1+0.1476Z2+0.1037Z3+ 0.098Z4+0.0608Z5,以获得各区域工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及各因子的得分和排名情况,这里给出中部六省的得分排名状况(见表4—2)。

表4—2 中部六省工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及各因子得分排名状况

img43

从表4—2中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工业发展能力较高的是河南、湖南、湖北三省,而工业发展能力较差的是山西、江西、安徽,江西的工业发展能力相对较差,在中部处于底部。在资源配置指标上,江西省在中部排名第二,说明江西的资源配置能力相对工业发展能力而言处于良好的状态。可见,江西应认清自身在市场中所处的劣势地位,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依靠科技创新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带动当地工业结构升级;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区域的工业发展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