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定性关系

建设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定性关系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2.1 建设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定性关系1)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建设用地是以空间效用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类对空间效用的追求,直接表现为对土地的需求,因此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建设用地的更大需求。

3.2.1 建设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定性关系

1)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

建设用地是以空间效用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类对空间效用的追求,直接表现为对土地的需求,因此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建设用地的更大需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和大部分生活、生产要素不断加快向城市集聚,加大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推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人类对土地需求的动力欲望和追求大致可分为五个层次[4]:①维持生命机体最基本的生活空间欲望,即生理空间欲望;②满足安全感的居住空间欲望,即安全空间欲望,并由此产生了居住用地和住房等建筑物的需求;③满足各种社交活动空间欲望,即社会空间欲望,并由此产生了客厅、会议室、市政厅和广场等建筑物的需求;④以占有空间标示社会地位,显示自身尊严和权威的空间欲望,即尊重空间欲望;⑤为追逐利润和实现价值的生产经营空间欲望,即价值空间欲望。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建设用地规模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地区经济增长,市场也必将越来越繁荣,各类工商企业为了追求聚集效益也越来越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聚集的结果就带来对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用地的需求,从而刺激建设用地规模的增加。

3)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也更向往舒适、现代的生活方式。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盖房的数量和规模也会随之增长,进而导致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会对城镇的功能、组织、环境等多方面有新的要求:表现在城市功能上逐渐由生产、交易、生活为主的简单功能体转向融居住、休闲、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各种大型公建设施(如大型超市、影剧院、体育场馆等)的兴建为城市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现代化的内容,使公共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大幅度增加;表现在城市组织上,随着交通工具尤其是私人交通的不断机动化和高速化,对道路使用条件自然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增道路用地或拓宽改造原有道路,快慢分离和人车分离化率日渐提高,城市立体式交通和停车场的快速发展等,这些因素无疑都直接影响着道路用地面积的增加;表现在城市住宅上,则最显著的是住宅群体组合方式发生变化,以满足收入水平较高者居住需求的别墅群开始出现,而居住水平的提高无形中加快了居住用地面积的拓展;表现在城市环境上,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城市广场不仅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而且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也是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亮点,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都具备了广场的性质,因此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全社会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4)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

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土地管制制度。随着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旨在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及集约化水平。严格的土地管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建设用地的规模,提高了建设用地的集约化水平。

综上所述,影响建设用地规模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政治、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不可分割的因素的合力形成了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的动力机制,共同影响着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