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品周期假说

产品周期假说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产品周期假说上节介绍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假设前提,即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所用的技术是相同的。“产品周期假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用以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产品周期假说”,是由雷蒙德·弗农提出用以解释美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之间所进行贸易的形式的。他把产品周期分成六个阶段。

一、产品周期假说

上节介绍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假设前提,即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所用的技术是相同的。这一理论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即它只涉及各个交易国某一时期生产某一种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或说技术水平的情况,以及由此而决定的贸易形式,没有考虑在技术发生变动情况下,交易国相对的资源拥有量也发生变动,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形式的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技术进步是随时发生的,因此可以也应该把技术像人力资本一样看作一种独立因素来考察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形式的影响。

“产品周期假说”(Product Cycle Hypothesis)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用以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产品周期假说”,是由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用以解释美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之间所进行贸易的形式的。弗农认为,一种产品在其发明与投产之初是“新”的,然后当它的生产扩展到其他工业化国家时是“成熟”的,最后则是标准化的。弗农把国家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发达创新国,第二类为发达仿制国,第三类为发展中仿制国。他把产品周期分成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发达创新国发明某种产品,并开始生产,但仅限于国内消费。第二阶段,发达创新国开始将这种产品出口一部分到与其经济技术水平相近的发达仿制国。这些国家对此种已成熟的新产品的需求逐步上升,促使这些发达仿制国开始发展自己生产这种新产品的能力,并逐渐占领国内市场。第三阶段,发展中仿制国也开始接受这种产品,并且市场逐步扩大。第四阶段,发达仿制国开始出口这种新产品,这时发达创新国的国外市场受到挑战并开始萎缩。第五阶段,发达创新国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由原来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而从第三阶段起,发展中仿制国逐渐掌握了生产这种产品的技术和知识。于是进入第六阶段,发展中仿制国成为这种已经标准化的产品的净出口国,而发达国家则变为净进口国。

弗农认为,使成熟并进而标准化的产品最后固定在不发达国家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发达国家工资较低。产品进入标准化后,技术和知识上的优势不再占主要地位,而工资率低的重要性日益显示。结果使产品成本低的优势将越过技术上的优势,从而使不发达国家在出口该项产品上占有相对优势。

那么,如果所有产品都经历这样一个周期的话,技术上领先的发达国家是否会因为它最终成为净进口国在所有产品的贸易收支上发生恶化呢?弗农认为,只要发达国家能够不断发明新产品,或率先把他人的发明投入商品生产,并不断将新产品引入世界市场进行贸易,这就能够在最新产品的生产中始终保持相对优势,因而总能有足够的收入来抵消进口支出。

由于产品在最初阶段价格相对较高,而在标准化以后价格相对较低,率先把新产品推向世界市场上去的国家在产品周期的最初阶段依靠其所拥有的技术优势而得到很大收益。这种收益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在产品周期的最后阶段利用劳动力丰富、工资率低的相对优势而得到的收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除了要充分发挥本国现有的劳动力或自然资源丰裕的相对优势外,还应致力于科学技术发明和把研究成果投入商品生产,因为技术这种要素是可以通过在科研教育事业上的投资取得的。技术进步不仅会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把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引入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形式的决定的,而同时假定各国消费者的偏好也就是需求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上,消费需求也是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变化的,且这种变动又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

这种影响的第一种形式是“示范效应”。所谓示范效应是认为当某些落后的经济社会引入现代化生产方式从而取得经济发展时,必然也会同时引入现代化的消费方式,由此造成新的需求,产生新的贸易。

影响的第二种形式是“恩格尔定律”。恩格尔是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他认为:若假定人口固定不变,收入增长将降低消费者食品开支在其总收入中的比例,不论比较各个家庭还是各个国家,都是成立的,它意味着,当人均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时,需求将向不利于食品生产者与出口国的方向移动。这将在世界市场上造成食品价格相对于奢侈品的价格而下降。

影响的第三种形式是林德(S.B.Linder)的“代表性需求假说”(Representative—demand Hypothesis)。这种假说认为,当一国经济增长使人均收入提高时,该国的代表性需求会向比较昂贵的商品移动。这种商品过去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代表性需求的对象,因为多数人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来消费它,而现在由于人均收入提高了,人们有能力消费这种价格比较昂贵的商品了。这种新的需求使该国的生产者加紧改进生产这种商品的技术以扩大供给。这样,由于技术进步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这个国家有可能以低价出口这些产品。这样,这种产品也就因此成为该国新的占有相对优势的出口商品。所以林德主张,根据相对优势理论,各国应出口其国内代表性需求的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