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价值链理论的新发展
彼得·海恩斯(Peter Hines)把波特的价值链重新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这是另一种有关价值链的定义。他们的主要区别是价值链的作用有所不同。海恩斯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而波特所定义的价值链只停留于把利润作为主要目标。其次,海恩斯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价值链中,这意味着任何产品价值链的每一个成员在不同阶段包含不同的公司,这不同于波特的只包含与生产行为直接相关或直接影响生产行为的成员。再一个区别是基本交叉功能(如在技术开发、生产作业和市场等之间),这些价值活动沿着价值链流程合理地适时建立,而不只是存在于生产作业中[8]。
杰弗里·F·雷波特(Jeffery F.Raypotrt)和约翰·J·斯威尔克莱特(John J.Sviokla)在1995年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通过信息的收集、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企业可以创造价值。随后,理论界又将虚拟价值链的重要性提升,使其成为与实物价值链并行的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又一链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开始用互联网取代传统的渠道,并不断加强与商业伙伴的战略联合。它的战略重心由企业、产业转移到整个价值创造系统。由此构成的新型价值链不再是增加价值的成员组成的链条,而是由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它能根据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企业组织资源和能力的变动而变换。价值网上的各个环节,供应商、合伙人、联盟对手以及顾客,通过签订合同组成虚拟企业,共享资产(包括数据、信息和知识),利用彼此的互补优势和资源,共同创造价值。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方式重新安排这些角色的位置和关系,使彼此的适应程度不断加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