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上升还是下降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上升还是下降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7.3.1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所以,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息率,最终目标是总需求变动。

17.3.1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所以,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息率,最终目标是总需求变动。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认为货币量可以调节利息率,是以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与债券这两种形式的假设为前提的。它与财政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财政政策是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中间不需要任何变量;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当局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来调节利率进而间接地调节总需求,因而货币政策是间接地发挥作用的。

2.货币政策的工具

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中,中央银行一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三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在调节基础货币时具有主动性、微调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因此,它是目前各国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通过扩大或缩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和利率的变化,最终决定物价和就业水平。

公开市场业务过程大致如下:当经济过热时,即中央银行认为市场上货币供给量过多,出现通货膨胀,便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承购政府债券的既可能是各商业银行,也可能是个人或公司。当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后,准备金会减少,可以贷款的数量也减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将会倍数减少。反之,如果经济萧条时,市场上出现银根紧缩,这时中央银行可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通过政府的购买增加了准备金,个人或公司出售债券所得现金也会存入银行。这样,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即可增加,银行的贷款能力也可以扩大,再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倍数增加。同时,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行为也会引起债券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进而会影响到债券价格和市场利率。有价证券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其证券价格由供求双方决定。当中央银行购买证券时,证券的需求就增加,证券的价格也随之上升,从而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又会使投资和消费需求上升,从而刺激经济,增加国民收入。反之亦然。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2)调整再贴现率。贴现和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之一,一般商业银行的贴现是指客户将所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因急需使用资金,而将这些票据出售给商业银行,兑现现款以获得短期融资的行为。商业银行在用现金购进未到期票据时,可按该票据到期值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息预先扣除,这个百分比就叫做贴现率。商业银行在将贴现后的票据保持到票据规定的时间向票据原发行单位自然兑现。但商业银行若因储备金临时不足等原因急需现金时,则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已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售给中央银行,请求再贴现。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有义务帮助解决银行的流动性的职责。这样,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买进已贴现了的但仍未到期的银行票据的活动就称为再贴现,并且在再贴现时同样要预先扣除一定百分比的利息作为代价,这种利息就叫做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即再贴现率。这就是再贴现率的本意。但在当前美国,商业银行主要不再用商业票据而是用政府债券作为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所以,现在都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称为“贴现”,相应的放款利率都称为“贴现率”。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若中央银行感到市场上银根紧缩,货币供给量不足时,便可以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贴现”就会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可贷出去的现金增加,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使整个社会货币供给量倍数增加。反之,若市场上银根松弛,货币供给量过多,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贴现”,于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可贷出去的现金也减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社会上的货币供给量将倍数减少。

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不是很大,实际上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意图,而不是发挥调整贴现率对货币供给量的直接影响。

(3)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有权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在经济萧条时,为刺激经济复苏,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在商业银行不保留超额储备的条件下,法定准备金率的下降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多余的储备,使它们得以增加贷款。这样,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将发生一轮一轮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又会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国民收入水平的倍数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用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方法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投资增长,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以上三大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中,从理论上说,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在短期内会导致较大幅度的货币扩张或收缩,引起宏观经济活动的震动,其作用十分猛烈,所以这一政策手段在实践中很少使用。调整再贴现率政策除了上述所讲的期限短等限制外,还有它在实行过程中比较被动的缺点。这是因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来借款,但它不能强迫商业银行来借款。若商业银行不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借款数量很小,则贴现率政策执行效果就不明显。尽管再贴现率政策对银行的影响较小,但实施再贴现率政策的意义却很重大,这是因为实施再贴现率政策是利率变化和信贷松紧的信号。一般来说,在贴现率变化以后,银行的利率也随之改变。

公开市场业务与上述两项政策工具相比有下述优点。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任何规模进行,中央银行既可以大量也可以小量买卖政府债券,使货币供给量发生较大的或迅速的变化。二是公开市场业务比较主动和灵活,且可以连续进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可根据经济情况的需要自由决定有价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即使中央银行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纠正。三是公开市场业务还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一旦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金额的证券,就可以根据货币乘数估计出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基于上述原因,公开市场业务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

除了上述三种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工具外,中央银行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道义上的劝告、控制利息率的上限以及“垫头规定”的局部控制等。

3.货币政策的运用

(1)在经济萧条时,AD<AS。为了刺激AD,就要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金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提高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增长。

(2)在经济繁荣时,AD>AS。为了抑制AD,就要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在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金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总需求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