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碳排放足迹的提出及其研究思路

碳排放足迹的提出及其研究思路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3.1 碳排放足迹的提出及其研究思路“碳足迹”的概念在2006年就已经在英国流行,被列入英国和美国出版的第六版《牛津简明英语词典》。提出碳足迹就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因此本文借鉴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加以改进后应用于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中。

7.3.1 碳排放足迹的提出及其研究思路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的概念在2006年就已经在英国流行,被列入英国和美国出版的第六版《牛津简明英语词典》。它指的是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表征了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一个人的碳足迹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个人的碳排放量越多,就意味着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缩减“碳足迹”在近年就已成为一些深具环境保护意识国家的流行语,以及民众的集体无意识行动。提出碳足迹就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碳中和”伴随着“碳足迹”而来,其为褒义词,即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法将数量相当的二氧化碳吸收掉,达到保护、平衡环境的目的。“碳足迹”是随着人们对全球变化的越发重视而产生的新名词,我国对于碳排放足迹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碳足迹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

目前对生态足迹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20年,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发展已较为成熟。因此本文借鉴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加以改进后应用于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中。目前有两类生态足迹模型应用频率最高,一类是Wackernagel与Rees提出的基本模型;另一类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模型,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来看,基本沿用Wackernagel的模型(24)。该模型在理论及应用上仍存在一定缺陷,无法对足迹消费中最终需求和中间投入环节进行区分,也难以考察生态足迹同国民经济部门的内在联系。Bicknell(1998)指出标准足迹模型上述的不足性,提出采用投入/产出技术,以土地乘数来计算区域生态足迹的贸易流动的新思路,利用投入/产出表的产品流信息追踪和计算最终消费的生态足迹格局,为衡量社会经济代谢的生态影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之后,很多研究者对Bicknell提出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有益的改进与实践。由于投入/产出表能清晰地描述社会最终需求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联系结构和数量关系,使得投入/产出模型具有良好的结构性,一定程度弥补了生态足迹基本模型在识别环境影响的真实发生位置、组分构成及其在产业间的相互联系等不足。因此,本文采用Bicknell的投入/产出思路,并借鉴Ferng与我国学者赖力等改良后的算法,对我国碳足迹进行核算;再根据复合土地利用乘数的概念,得出复合碳排放乘数,进而更好地区分各部门的碳排放情况,识别中国社会经济代谢过程中人文因素对碳排放组成格局的影响作用(25)(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