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边界的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

跨边界的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分类及对企业间绩效差异的影响_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分类及对企业间绩效差异的影响[1]王 翔 洪 柳[摘要]企业间绩效差异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产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对这种新要素的揭示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理解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中的一个认识空白和前沿问题。

【企业管理】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分类及对企业间绩效差异的影响[1]

王 翔 洪 柳

[摘要]企业间绩效差异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产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商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商业模式逐步凸现为驱动企业绩效的一项新的战略因素。基于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本文提出了评判商业模式分类好坏的标准,建立起一个更系统、多维度且平衡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首次运用ANOVA方差分析法对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考查商业模式对各类企业绩效的影响。论文取得有力的支持证明:商业模式确实导致明显的企业间绩效差异,但是对于不同方面的绩效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商业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成长性和市场价值,而对运营效率的影响最为不显著。这加深了我们对商业模式分类的理解,并为企业竞争优势和卓越绩效的来源提供了新的解释即商业模式效应,补充传统的产业效应和企业效应。

[关键词]商业模式;分类;企业间绩效差异;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翔,男,博士,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特聘专家;洪柳,女,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资源经济与产业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一、引 言

探讨企业竞争优势或企业间绩效差异的来源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产业层面的因素被认为是造成企业间绩效差异最为显著的因素,Schmalensee(1985)和Mcgahan &Porter(1997)系统地解释产业层面的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等)及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使用方差成分分析技术证实了产业效应的存在,产业效应能够解释总绩效差异的19.46%。进入90年代,企业资源基础观逐渐成为解释企业构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主导范式,企业层面的因素如组织能力、人力资源等,特别是具有VRIN属性的战略性资产,被用来解释企业间绩效差异(Montgomery &Wernerfelt,1991;Rumelt,1991),分组方差检验得到,企业效应能解释总绩效差异的40%左右(Mauri &Michaels,1998)。除此以外,公司层面的因素、地理区位等也被证实为影响企业间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Brush &Bromiley,1997;Makino et al.,2004)。尽管这些研究证实了行业或企业效应的存在和对总绩效差异的影响的大小,但分析模型都存在较大的未解释部分(超过30%)。这说明,可能存在不同于行业和企业效应的新战略要素。对这种新要素的揭示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理解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中的一个认识空白和前沿问题。

近十来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放松管制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正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全球互联商务平台(Pohle &Chapman,2006),市场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产业、组织、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边界被打破,引发产业价值链的脑体分离和再分离及重新组合(李海舰等,2008)、产业融合(Voelpel,2003)、公司的解绑和重塑(Hagel &Singer,1999)、去中介和再中介等一系列不连续性变化。企业内部及与伙伴之间的协作变得更容易更频繁,从而催生了一大批新型企业,他们通过基于跨边界的网络协作的商业模式设计和创新获得了革命性的成长,在收入、利润和市场价值诸多方面不断蚕食传统的一体化巨人,造成全世界范围速度惊人的价值转移(斯莱沃斯基等,1998,2001)。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快速变化、紧密互联的新环境下,管理者必须超越企业和产业的边界站在网络或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理解如何通过设计和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来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Zott &Amit,2002;斯莱沃斯基等,2001)。商业模式设计和创新已成为重要的竞争优势的新来源,区别于传统的占据战略管理理论中心位置的富有吸引力的产业结构(产业效应)和具有VRIN属性的企业内部资源(企业效应)。为此,当前战略管理研究迫切需要对价值创造的范围进行拓展,增加新的分析单元—商业模式,并从理论上解释和证明商业模式是否以及到底如何对企业间绩效差异产生影响。

所谓商业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做生意的方式,反映企业及其伙伴网络为其目标顾客群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取部分价值的整体架构和经济逻辑(Chesbrough,2006)。一般来说,商业模式包含一系列相互依赖的要素,如顾客价值主张,关键活动与流程,核心能力,收费方式等。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商业模式的定义、构成要素及联系、分类、评价等,也被称之对商业模式在某个时点上快照的静态/截面问题研究,二是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变革的过程、动力与阻力、实现途径与方式、管理策略及其经济后果等,也被称之针对商业模式如何产生和演化的动态/纵向问题研究。既有的文献大多集中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研究较少,基本上澄清了商业模式的本质、重要的维度和特征,但是关于商业模式的分类、评价以及如何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或重塑现有的商业模式的理解仍然相当有限,这严重限制了现有理论的应用价值(Baden-Fuller et al.,2008)。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现有文献对商业模式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分类体系,但是大多数停留在典型案例归纳和纯推导演绎阶段,大样本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尤其是将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联接起来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系统展开。而只有建立可靠、实用的分类并区分不同的类别,商业模式的系统研究更变得可能(原磊,2007,2008)。

为此,本文尝试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运用ANOVA方差分析法对55家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商业模式划分并考察商业模式对各类企业绩效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这对于推动商业模式及创新研究从抽象的、描述性的概念体系向具体的、验证性和预测性的系统分析框架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帮助管理者有效驾驭各式各样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绩效和市场价值也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二、文献回顾

伴随着互联网热潮及新技术引发的组织转型(跨边界的组织间合作性安排)愈演愈烈,商业模式逐步成为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新概念,但其内涵更丰富,对于解释跨边界的财富创造的新现象更为有力。理论界对商业模式具有不同的定义,各有侧重。Chesbrough and Rosenbaum(2002)给出一个较完整的定义,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结构性安排,由六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①顾客价值主张,澄清顾客急需解决问题,解决顾客问题的产品与服务及其给顾客带来的效用与价值;②目标市场细分,识别服务和对准的目标顾客群体,源于不同的市场细分具有不同的需求;③价值链的结构,定义企业内部创造和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链的结构以及支持企业在价值链中地位的各类互补性资产;④价值网络中的位置,描述企业在与供应商、顾客、伙伴、互补商、竞争对手等联接的价值网络中的位置,识别任何网络效应以将之用来给顾客创造和提供更大的价值;⑤收入和利润方式,确定如何产生收入,在给定顾客价值主张、目标市场细分、价值链的结构和价值网络中位置的情况下,预测生产和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潜力;⑥竞争战略,形成清晰的竞争战略,指导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相较于对手的竞争优势,例如,总成本领先、歧异化战略等。商业模式的力量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紧密匹配(Johnson et al.,2008)。

关于商业模式分类及其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商业模式分类标准及指标的识别和选择,从而开展商业模式的分门别类并比较各类别的典型特征、关键成功要素、最佳应用条件等,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逻辑推理法,也有案例归纳总结法。少量文献研究商业模式产生的绩效影响,验证是不是有些商业模式在相对较长时期比其他商业模式的绩效表现更卓越,从而证明商业模式能否成为一种决定企业绩效的新战略变量,被用来更可靠地预测企业绩效和市场价值。

1.商业模式分类

商业模式分类是商业模式研究的基础性的工作,对于商业模式设计、评价和创新等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近十年来,一些学者投入到商业模式分类研究中,取得了一些代表性的多种分类成果。表1总结描述了代表性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按时间顺序排列)。实际上,商业模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单一的、普遍适用的分类方法,只是一些分类比另一些分类更为优秀和实用。不同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综合考虑简洁性、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选取多个性质不同的维度或指标对商业模式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揭示出各种商业模式类别之间的显著差异。总的来说,商业模式分类体系经历了从单一指标为主到多指标体系,应用领域从局限于互联网情境向一般行业拓展,分类依据从聚焦于收入利润方式(财务方面)向关注内外价值创造关键要素(非财务方面)的动态演进过程,不断完善和细化,现阶段商业模式分类体系更为系统、更为细致、更为精确。

但是,就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全面、清晰并且令人信服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原磊,2008)。或者是分类具有一般性,但过于宽泛,以至很难真正区分各种行业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类别,实用性不强;或者是分类依赖于特定的行业和时间情境,不具有一般性,很难推广。大多数提出来的商业模式分类标准与作者对商业模式的本质要素(如价值主张等)的理解联系不紧密,使得商业模式定义结构研究与分类研究严重脱节。Hawkins(2002)总结,目前商业模式文献中缺乏分类的系统性研究,有关商业模式的分类很不严格。并且,研究主要关注基于互联网的新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对于传统经济中在位企业商业模式的分类研究相当缺乏。

本文综合Scott(1981)和Bailey(1994)对分类的研究提出,一个系统和实用的商业模式分类至少具备4项特征:①直观上的明智性(intuitively sensible),分类能够将价值创造逻辑相类似的企业分组到一起同时分离出不同的企业,直观上一看就明;②集体穷尽性和相互排斥性(collectively exhaustive and mutually exclusive),任何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最终可以归到某一类,而且只能属于一类。在特征上相似的商业模式被归到某一类,不具备这一特征的所有其他商业模式都排除在该类别之外;③层次性(hierarchy),分类既要考虑到商业模式的整体逻辑,也必须考虑到各个局部构成要素,综合多个层次;④简洁性(parsimony),使用尽可能少的维度、变量和指标来区分类别之间的差异,指标数尽可能控制在5个以内。另外,本文认为,不存在统一的、万能的分类框架,需要针对不同的产业情境有针对性地提炼适宜的分类标准并定义分类标准的不同水平,以保证最终组合划分的商业模式类别在现实中都具有代表性,都具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在执行各种商业模式。否则,分类极有可能出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现实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企业实例,影响分类的代表性和实用性。基于这些思想,本文提出开展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商业模式分类的基本要求:①多个分类维度和指标,最好处于2~5之间;②平衡体系,分类维度和指标既要考虑到企业的收入和盈利方式的特征(财务维),更要考虑到反映企业价值创造和获取逻辑的众多基本构成要素的特点,包括外部的顾客价值主张(市场维度)、内部的价值链构造、价值网络中的位置(内部流程维度)及核心资源能力(学习维度)等,力求分类体系较为平衡,做到财务与非财务及内外平衡;③考虑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特殊性如高投入、长周期、依赖自然矿产资源等,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宜的指标。

表1 典型商业模式分类

img8

续表1

2.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间关系

从“理论研究服务实践应用”的意义上讲,不能为了分类而对商业模式分类,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弄清模式之间的系统性差异,为商业模式创优创新提供依据,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潜力和市场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经济计量研究相当缺乏,有代表性的只有两项,一项为法国INSEAD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联合开展的研究,另一项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开展的研究。

Amit and Zott(2001)考查了59家美国和欧洲的59家电子商务上市公司如何创造价值,提出:电子商务的价值创造已经超出构架传统的价值链、开展创造性破坏、形成企业间战略网络、充分利用核心能力、提高交易效率等方式可实现的价值,电子商务公司往往通过创造和执行新型的跨边界的与顾客、供应商、伙伴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和交易机制进行创新和创造价值。因此,任何单一的战略管理和创业理论都无法全面解释电子商务公司的价值创造潜力。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变量是一个统一的分析单元能够包容各种来源的价值创造,并定义商业模式为企业对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的设计从而通过充分利用不断涌现的商业机会。通过实证研究,Amit and Zott(2001)发现,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潜力立足于四个相互联系的维度——效率、互补、锁定和新颖,每一种价值驱动因素都各自其多种表现,例如,效率可以来自于降低买卖双方之间的和信息不对称,也可以来自简化交易提高速度,也可以来自为买方提供了更多选择(一站式购物)等。Zott and Amit(2002)进一步拓展此方面研究,探索商业模式设计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核心企业获取价值的能力。尽管在许多产业中价值创造的范围确实跨越组织边界,但是价值获取的范围仍然保留在企业内部,因此研究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与核心企业的价值获取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基于组织设计理论和侃价理论测量和考查了四种商业模式设计(效率、互补、锁定和新颖四种设计主题)对核心企业获取的市场价值的影响。大样本的分析结果强烈地支持基本假设:商业模式设计越富有效率,越新颖,核心企业获得的市场价值越大,但是商业模式设计中增加互补性并不会导致核心企业获得的市场价值增大。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战略和管理研究中重要的新分析单元,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企业绩效间的差异。

Zott and Amit(2008)站在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上重新审视商业模式,把代表企业跨边界的经济交易的组织结构的商业模式当作是一种新的权变因素(类似于钱德勒提出的企业内部的行政结构),影响着企业战略的选择及其发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他们运用1996—2000年期间上市的美国和欧洲的电子公司的样本,考查了商业模式设计主题(新颖Versus效率)和产品市场战略(差异化、低成本和进入时机)之间的匹配度,以及两者对于企业绩效的权变效应。他们发现,以新颖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与所有类型的产品市场战略都协调一致,而以效率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只和低成本的产品市场战略相匹配。据此,他们总结: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市场战略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不同变量,而且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可觉察的企业绩效(即市场资本化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尽管企业在差异化和总成本领先两种产品市场战略选择之间会“左右为难(stuck in the middle)”,在新颖和效率两种商业模式选择之间也会“左右为难”,但两者组合在一起情况就会不同。商业模式和战略之间的关系是互补性的,而不是替代性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斯隆商学院的Malone et al.(2006)对商业模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做了大样本的实证研究。首先,他们根据企业出售和交易的权力(主要分为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买卖双方撮合权三种)、资产转变的程度(显著和有限两种)和涉及的核心资产(财务性的、物质性的、无形的和人力的资产四种)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得出十六种商业模式,包括制造商、发明者、物质租赁、知识租赁、金融中介、人力资本中介等。其次,他们运用这一分类体系对1998—2002年期间所有10 970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分类,并选择了托宾Q值、Fama-French Alpha值、净资产回报率、总资产回报率、资产现金流收益率和销售毛利率6个绩效指标来分析商业模式的财务绩效影响。最后,通过样本数据的回归统计分析,他们得到结论:一些商业模式确实要比另外一些商业模式表现更好,但不是在所有的绩效指标上,没有哪一种商业模式在所有的绩效指标上都优于其他商业模式。

综上所述,两项典型研究对商业模式的分类都比较笼统,而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也不全面,只包括市场价值和盈利性两个方面,缺乏对运营效率和成长性绩效的分析。本文运用更系统、更精确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全面研究有色金属产业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对四方面企业绩效(包括盈利性、成长性、运营效率和市场价值)的不同影响,在研究内容上进行丰富和拓展。另外,本文采用ANOVA统计分析方法,区别于过去经常使用的最小两乘法回归分析法,也可以说是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研究方法上的一种全新尝试。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虑到部分上市公司经营多元化,我们采用有色金属业务(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加工、物流服务等)收入所占比重来确定各上市公司是否进入我们的研究样本,认为有色金属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超过40%即为有色金属类公司。根据这一要求筛选,本文最终确定55家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精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处理的所有变量的数据全部来源于上市公司2008年公开发布的年报。

2.变量定义及说明

(1)商业模式变量说明。商业模式变量是本文研究的自变量,属类型变量。为了尽可能地增强商业模式分类的区分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本着“内外平衡、财务和非财务平衡、可衡量”的指标选取原则,结合有色金属业务运作和盈利的特点,从学者提出的商业模式分类标准中选取最频繁使用的价值链覆盖范围、核心资产、目标市场范围、资本结构四维度标准,具体包括:

①价值链覆盖范围分类。根据有色金属产业链划分法,上游主要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产出为精矿等,中游主要是冶炼,产出包括金属及副产品,下游主要是压延加工和深加工等。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方式结合,根据各环节产品营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重和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说明,最后将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分为资源型、冶炼型、加工型和一体化四种类型。

②核心资产分类,主要用来衡量支持企业运作的核心资产的分布的倾向性,企业的运作强烈地依赖于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还是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本文根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认为固定资产比重大于40%的为有形类,固定资产比重小于40%同时无形资产比重超过10%的为无形类,固定资产比重小于40%同时无形资产比重低于10%说明流动资产比率较高,属运作型。

③目标市场范围分类。根据中国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产品的销售范围,本文选取区域销售收入比重、国内销售收入比重(至少跨越两个地区)和国外销售收入比重三个指标作为分类依据,认为区域销售收入比重大于50%属于本地主导型,国外销售收入比重大于20%属于内外兼顾型,其他属于国内主导型。

④资本结构分类,主要衡量企业财务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源于有色金属产业的高资本密集性和投资的中长周期性。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进行区分,认为资产负债率小于40%,属于保守型,没有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效应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大于40%小于70%属于稳健型,企业的资金成本属中等水平,盈利也一般;资产负债率大于70%属于风险型,财务风险大,但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获取高盈利。

图1 平衡型商业模式分类体系

本文首先根据各上市公司的指标值在四个维度进行属性界定,然后将四个维度的分类结果进行综合得出各上市公司所属的商业模式类型,如图1所示。

(2)绩效变量说明。企业绩效和价值变量是本文研究的因变量,属数值变量。对于企业绩效和价值,国内外尚未形成一致的、普遍适用的衡量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得性等因素选取适当的指标来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公司价值进行评估,服务于特定领域内企业绩效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我们认为,考察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绩效和价值的影响作用,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以考查商业模式对不同类型绩效和价值的差异化影响。本文综合考虑盈利能力、成长性、运营效率和市场价值四方面,每个方面选择两种及以上变量,同时,为让市场价值尽可能反映企业的价值,市场价值选取近似托宾Q值来测量。具体来说,盈利能力方面包括四项变量: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基本每股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成长性方面包括两项变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运营效率方面包括两项变量: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和总资产周转率;市场价值方面包括两个变量:托宾Q值和托宾Q80值。

表2 企业绩效评价变量及其含义列表

img11

3.模型与方法

根据商业模式分类各项指标的具体值,我们对55家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划分,见表3所示,从中发现:55家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类型较多,总体上讲独特性较强,例如中金黄金、紫金矿业等23家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显著差异。同时,也有三类商业模式,当前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运用较为广泛,包括:内外兼顾运作稳健加工型、国内主导运作稳健加工型和国内主导运作稳健冶炼型。这一分布情况说明,近一段时期中,中国有色金属企业在面临巨大的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商业模式进行差异化创新,以创造和获取更大的价值。为了保证方差分析可靠性,本文只选择有两家或以上企业实践的商业模式类别,共11个分组。

表3 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分类结果

续表3

为探讨不同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运用F值与临界值比较,来验证造成均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One-Way ANOVA是检验单因素在不同组别的均值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的一种典型方法18。其模型可表示为:

Yij=μ+αi+εij i=1,2,…,k

其中,k为因素的组数,j=1,2,…,n表示样本的编号。

在本文One-Way ANOVA模型中,商业模式类型为因素和自变量,各企业绩效变量为因变量,主要检验不同类型商业模式对四类企业绩效的差异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

4.方差分析

通过对采用11种商业模式类别的32家企业选取不同的绩效指标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组间组内方差及最终Sig.值,从而判断商业模式对各种绩效差异的影响水平,分析结果见表4所示。

表4 有色金属企业商业模式分类的绩效ANOVA分析结果

续表4

论文发现:①商业模式(不同类别)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的显著性最强。在盈利能力方面,执行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基本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四个绩效指标的Sig.值分别为0.003、0.000、0.004、0.003,都小于0.05,均有显著差异;②商业模式对运营效率的影响相当弱小。执行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的运营效率没有显著差异,其中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和总资产周转率绩效指标的Sig.值分别为0.402、0.347,远高于临界值0.05;③商业模式对成长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显著程度弱于盈利能力。反映成长性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绩效指标的Sig.值为0.419,远大于0.05,显著性较差,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的Sig.值0.011,具有显著差异。④商业模式对市场价值的影响最弱,不具有显著性。反映市场价值的托宾Q值和近似Q值的Sig.值分别为0.093和0.126,大于0.05,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四、结论与讨论

商业模式分类一直是国内外商业模式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目前国内外还未取得共识,由于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与结构分析的不同,导致商业模式分类视角和标准选择的差异,最终导致分类结果纷繁复杂,很难进行优劣比较。而且,既有研究大多关注基于互联网的新创企业,对传统经济领域中在位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分类研究较少,这就使得现有分类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本文提出了评价商业模式分类好坏的标准并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平衡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使用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样本,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对样本企业商业模式进行了划分,并分析商业模式类型变量对不同方面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从盈利能力、成长性、运营效率和市场价值四方面10项绩效指标进行ANOVA分析与讨论。

1.主要结论

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有三项:

(1)判断商业模式分类好坏,至少应根据四种标准:直觉上的明智性,集体穷举性和相互排斥性,层次性和简洁性。

(2)一个系统、实用、可靠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应该是多维度的,且是平衡的,分类标准选择需考虑商业模式内部和外部要素的平衡以及财务要素与非财务要素的平衡,并且要尽可能量化。

(3)基于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分析证明,商业模式是企业绩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商业模式设计确实导致企业间绩效差异,但是对于不同方面的绩效产生不同强度的影响。商业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成长性和市场价值,而对运营效率的影响根本不显著,影响相当弱小。

本文结论对研究者深入分析商业模式之间的结构性差异以及动态演化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对于企业家和管理者,尤其是对于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来袭遭遇发展寒流的有色金属企业如何设计、创新和有效管理各式各样的商业模式以提升企业绩效和市场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由于所选行业单一性的限制且最终的样本数量较小,本文方差分析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分析中对商业模式分类和企业绩效衡量的指标都是基于2008年这一年数据,能否真实地代表变量值得质询,从而造成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不足。考虑到这些不足之处,笔者拟在后续研究中放宽研究时限,用多年平均值作为变量衡量依据以及在多个不同行业中开展类似的实证研究,从而完善对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的分析。

2.研究展望

本文研究只是商业模式的系统化研究的一个开始,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主流管理学家和企业家及管理者关注商业模式(分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战略效应。在许多产业中,包括新兴的电子商务和如有色金属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旧经济领域,价值创造和创新的范围正逐步从经营产品、经营企业、经营行业转向经营社会—缔结和协调管理企业、顾客、伙伴等组成的价值网络,构建无界限企业(李海舰等,2008)。反映这种新的价值创造来源的商业模式变量已经被证实为驱动企业间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也理应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分析单元,从而补充过去占据中心地位的行业和企业层面的要素,例如,产品市场中竞争地位、价值链、VRIN属性的资源等。

展望商业模式效应的后续研究,发现存在一些重要问题值得进一步弄清。

一是为什么商业模式对不同方面的企业绩效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一个卓越的商业模式其首要条件是提出一个独特、鲜明的价值主张,帮助客户解决重要的问题,使特定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进而开辟全新的蓝海市场。同时,难以模仿的差异化往往使目标顾客对企业形成依赖性,这样企业就更有可能获得市场的主动权从而制定高溢价、高扩张性的策略,最终取得高盈利性和高成长性的业绩。这一结果反过来使企业放松了对内部运作和管理后台的高标准严要求,从而造成运营效率的低下或成本管理水平的低下,最终反映到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贴现上具有不同的看法,降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所以,一般来说,商业模式对盈利性和成长性绩效指标的影响要强于对运营效率和市场价值绩效指标的影响。

二是为什么某种商业模式比其他商业模式绩效表现更好?具备什么特征的商业模式从投资意义上讲更具有吸引力和投资价值?这里面可能的解释是:类似于波特提出五力模型分析不同产业的吸引力,未来要探求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用来描述和解释卓越的商业模式所具备的结构性特征。潜在的一些特征有:经济可行性(economic feasibility)、可扩展性(scalability)、独特性(uniqueness)、内部和外部一致性等等。

三是卓越的商业模式如何造成可持续的卓越绩效?商业模式影响企业绩效可能是通过一系列中介变量进行传导,如、规模经济、产品和客户的范围经济、速度经济(新产品市场导入时机)、管理正规化程度、资本密集度、财务杠杆等,这些中介变量进而对盈利性、成长性、运营效率等绩效产生单独或联合的效应。另外,卓越的商业模式往往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在一段时间内导致的竞争优势也具有可持续性,那么,商业模式效应的可持续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调匹配,还是法律、经济障碍、历史依存性等其他因素?

四是商业模式变量如何与产业效应(如产品市场中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效应(如企业层面上的组织能力和动态能力)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企业绩效?现有的管理、组织和战略文献大多强调产业效应和企业效应在解释企业绩效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行业内部及跨边界组织和交易的方式,打开了新的价值创造的来源,因此研究企业绩效及其驱动因素必须将这些变化考虑进来。商业模式,作为企业、顾客、供应商和伙伴之间经济交易的架构的整体设计,允许我们统筹考虑企业、产业和商业模式分析层次(或单元)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对企业绩效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chmalensee R.Do Markets Differ Mu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3).

[2]Mcgahan AM,Porter ME.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Reall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 Summer Special Issue 18.

[3]Montgomery CA,Wernerfelt B.Sources of Superior Performance:Market Share versus Industry Effects in the U.S.Brewing Industry[J].Management Science,1991,37(8).

[4]Rumelt R.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3).

[5]Mauri AJ,Michaels MP.Firm and Industry Effects Within Strategic Managemen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3).

[6]Brush TH,Bromiley P.What Does A Small Corporate Effect Mean?A Variance Components Simulation of Corporate and Business Effec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10).

[7]Makino S,Isobe T,Chan CM.Does Country Matte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10).

[8]Pohle G,Chapman M.IBM's Global CEO Report 2006: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Matters[J].Strategy and Leadership,2006,34.

[9]Voelpel SC,Leibold M,Tekie EB.The Wheel of Business Model Reinvention:How to Reshape Your Business Model and Organizational Fitness to Leapfrog competitors[Z].Tokyo,Japan:Hitotsubashi University IIR Working Paper Wp#03-10,May 2003.

[10]Hagel III J,Singer M.Unbundling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2).

[11]Zott C,Amit R.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Business Model Design:Evidence from Emerging Growth Public Firms[Z].Fontainebleau,France:INSEAD Working Paper Series 43,2002.

[12]Chesbrough HW.Open Business Models: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

[13]Chesbrough HW,Rosenbaum R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

[14]Johnson MW,Christensen CM,Kagermann H.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12).

[15]Baden-Fuller C,MacMillan I,Demil B,Lecocq X.Business Models Special Issue Call For Papers[J].Long Range Planning,2008.

[16]Bailey KD.Typologies and Taxonomies: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M].Thousand Oaks,CA:Sage,1994.

[17]Amit R,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

[18]Zott C,Amit R.The Fit Between Product Market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Implications For Firm Perform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1).

[19]Malone TW,Weill P,Lai RK,D'Urso VT,Herman G,Apel TG,Woerner SL.Do Some Business Models Perform Better Than Others?[Z].Cambridge,MA: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4615-06,2006.

[20]李海舰,郭树民.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从经营社会的视角经营企业[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21]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价值转移[M].凌郢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2]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大卫·J·莫里森等.发现利润区[M].凌晓东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3]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大卫·J·莫里森等.利润模式[M].张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4]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25]原磊.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5).

[26]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注释】

[1]本论文受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商业地质勘查项目合资合作经营模式及管理策略”局立项课题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