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论文化传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浅论文化传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她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不可分割。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古典园林密不可分,并对它有着重要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和“君子比德”两方面。2 宗教与中国古典园林众所周知,佛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宗教,其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最为密切。

浅论文化传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陈宇1,2

(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6;2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南京210095)

【摘 要】本文从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和发展变化,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文化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山水画;诗词;艺术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而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中国古老文化传统中的一枝奇葩。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她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不可分割。不仅与朝代的更替变化有联系,更重要的是与古代哲学思想、宗教、艺术等密切相关。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古典园林密不可分,并对它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哲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不管园林是综合性的科学,还是综合性的艺术,都与最高层次的带有普遍性的学科——哲学相关联,中国古典园林更是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大。

1.1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特色。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和“君子比德”两方面。

一方面,《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这些思想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

另一方面,儒家的“君子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1.2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尊“道”为最高范畴,认为:

“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道家思想在精神上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2 宗教与中国古典园林

众所周知,佛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宗教,其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最为密切。禅宗思想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作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释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的特点是“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成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3 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

从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同中国古代艺术,特别是绘画和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们把园林亦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人物大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元、明、清时期的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是如此,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他们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山水画构图为蓝本,以山水诗的意境为内涵,融合美学、哲学、诗词、书法、绘画、雕塑等,富于“诗情画意”的综合艺术。“诗情画意”是园林形象的塑造所要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绘画乃造园之母。”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中国古典园林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画最大的特色是写意,写意是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对自然原来面貌的浓缩,使之能传自然之神,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自然之美,就要像绘画那样用写意的方法将自然再现于园内。《园冶》中的“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为艺术的摹写,理应具有画般的意境。《园冶·掇山篇》所描绘的“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树、美竹收之园窗,宛镜游也”。自序中计成说:“合乔木参差山腰,盘根嵌石,宛若画意。”这就是要求所造之园以画入景,以景入画,富有画意。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每逢月夜,皓月当空,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一湖金水欲溶秋”,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其中与中国古典园林关系最密切的是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重“意境”,意即意象,是寄情,属于主观的范畴;境是寓物,即景物,属于客观的范畴,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由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情调或境界。这种情调或境界源于物也源于心,是人感受物时所产生的,但又是物本身存在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的意境:“境非独景物也,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说的境界也就是意境的意思。情由景生,境由心造,境情交融而产生意境。意境是生活形象的客观描绘与情感理想的主观抒发辩证统一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景交融。园林意境是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两者是相通的。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陈从周教授曾精辟论述过:“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不究全文气势立意,而仅务辞汇叠砌者,能有佳构乎?文贵乎气,气有阳刚阴柔之分、行文如是,造园又何独不然。割裂分散,不成文理,藉一亭一榭以斗胜,正今日所乐道之园林小品也。盖不通乎我国文化特征,难以言造园之气息也。”陈先生所说的“气”即“意境”。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石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好地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扬州个园有以山石为景而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景观的,这是造园家借物传情,从主观返到客观的再现。园林中的每个小景,以至一花一木,一山一泉,都寓意深长,耐人寻味,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效果。明代画家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便得山环所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如仰……亦便得水涛浪索洄之势,如倚如鳞,如怨如怒……”清朝方薰在《山静居画论》里说:“画之为法,法不在人,拙而自然,便是巧处;巧失自然,便是拙处。”“艺术就是感情”,而明清时期私家园林更是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蕴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园景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这里寄托园主人淡漠厌世、超脱凡俗的思想,在物质环境中寓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苍凉廓落、古朴清旷是其美的特征。这些私家园林就连当时的君王也赞不绝口,乾隆在《静明园记》中写道:“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清钱永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这说明中国园林重追求富有诗文的意境美。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千古传诵,它描写了烂漫的春天勃发的生气,不是人工所能掩藏的,真是一段好春藏不尽,最含情处出墙头。此中虚实相生相对,春景明媚又情理渗透,隽永回味,令人领悟到无穷意蕴,使人获得陶醉的审美享受。我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追求具有诗的意境美。网狮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对联取唐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晚来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油然而生一种盎然的诗意来。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陶醉于自然,描写了大量的田园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隔岸数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诗中所立的意境成为造园家创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园林艺术空间意境的依据。

4 结 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巨大而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哲学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古典园林带来了“天人合一”和“一池三山”的经典理念;在宗教上,禅宗思想为园林盛美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在艺术上,绘画和诗词与园林紧密结合,达到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可以说,没有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就不会有在世界园林历史上都有着深远影响的中国古典园林。今天,当人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时,不仅要研究园林本身,更应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化传统,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使之应用于中国现代园林艺术,为我国的园林事业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 周武忠.园林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蔡方鹿.华夏圣学——儒学与中国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 洪修平,吴永和.玄学与禅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 刘托.园林艺术欣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5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6 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 李家乐、张文德.园林无俗情.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An impact o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EN Yu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

Abstract In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points out the tremendous impact o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ism;Taoism;Zen Buddhism;mountains-and-waters painting;Chinese poems;ar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