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学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教学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教师的学术科研。经济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四项,包括“重点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层次性问题研究”项目、“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教育部“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等。以上教学科研项目的进行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提升。

一、教学改革的主要创新

(一)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以适应新时期和新形势人才培养的要求

经济学院目前已建立了完整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和财政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既包括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学,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工具;也包括培养学生先进的意识,包括开放的意识和国际化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自我学习的能力、质疑探究和求解的能力、整合的能力、应变的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等能力。

(二)专业设置更趋完善

在原有的金融学、保险学、公共财政学等三个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上,2006年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经济学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新设了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方向),以强化经济学数学基础和分析方法的培训。同时在总结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一期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以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为方向继续加大对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支持力度。

(三)课程建设不断创新,成果显著

1.课程建设成果迭出

在选派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问或进修的同时,要求教师跟踪和学习国外著名大学经济学课程设置情况,并在经济学院课程结构优化中加以借鉴,完善各专业课程体系,争取课程设置逐步与国际接轨。

以经济学院两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二十几个二级学科(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四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两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所有课程在院内打通,真正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经济学通才教育,使经济学院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比较高的研究能力,还有比较熟练的应用技能。

基础课和专业课精益求精,已有一大批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上海市级和复旦大学的精品课程(见表3-1)。

表3-1 经济学院国家、上海市、校级精品课程一览

续 表

img35

随着一批具有国外著名大学教育背景或具有扎实的研究和教学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一批贴近国际最新教学和研究前沿的新课程,如“动态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金融工程学”相继开设。鼓励开设经济学与信息科学、数理科学、管理科学交叉渗透的新课程,鼓励开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课程,如经济伦理学、行为科学、经济史学及国内外传统文化比较等方面的课程。

加强实用型课程建设,聘请校外专业老师开设相关课程。

2.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

有效利用和整合经济学院人才培养的综合优势,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全部打通,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实施综合全面性的教育教学,强化学科基础与素质教育,培养既有扎实全面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在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加强与其他院系的合作,充分利用综合性院校跨学科培养的优势,致力于在“经济学——数学”、“经济学——哲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经济学——行为科学”以及“经济学——历史学”等交叉学科方面做出探索和创新。

(四)教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学院在列入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中,出版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教材,有“国际金融学”等教材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在2002年教育部优秀教材奖和200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中,《计量经济学》和《世界经济新论》等教材榜上有名(见表3-2)。这些教材都成为国内诸多重点院校,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选用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

表3-2a 经济学院获2002年教育部优秀教材奖和200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奖汇总

表3-2b 经济学院已出版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汇总

表3-2c 经济学院“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汇总

续 表

img39

对一些前沿课程,国外教材已经相当成熟,则直接选用国外公认的优秀教材,如在本科一年级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率先采用“英文译著,英文课件”,使用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第四版)》,全面采用英文原版课件,极大提高了学生阅读原版经济理论文献的能力。

加强教材体系的建设,注意不同课程教材之间、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层次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性和递进性,避免交叉重复和空缺遗漏。如西方经济学系列教材已达十余本,基本涵盖了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相关的各个方面。金融市场学系列教材已经出版了五本。

加强辅助性教材建设,提供并及时更新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案例习题、辅导教材、参考读物、文献导读、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材。比如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多媒体课件系列辅助教材、世界经济新论习题指南、发展经济学系列文献导读等等。

除了力争与国际接轨新编教材以外,对传统的优秀教材则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学术界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修订,同时教师还不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和教辅材料中,使得经济学院编著教材在全国高校经济学专业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五)以科研促教学

这里的科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学术科研。经济学院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基于强大的科研能力,教师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经济理论和实践引入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利,很受学生欢迎。二是教学科研。经济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四项,包括“重点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层次性问题研究”项目、“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教育部“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等。以上教学科研项目的进行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提升。

(六)适度扩大、不断优化师资队伍

经济学院有一支一流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其中包括长江学者、教育部社科委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家部委决策咨询顾问等等。学科带头人都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适当扩大师资队伍,降低生师比。2005和2006年共引进教师15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6名是从国外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

加大选派师资出国留学和进修的力度,两年内先后选派十余名教师到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密歇根大学、联合国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访问或进修,在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带回了国际一流大学教学的经验和理念。

积极推进国际化师资建设,花大力气引进海内外高水平的师资。两年来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的资源,先后聘请了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黄有光(Yew-Kwang Ng)教授、英国伦敦米德萨克斯大学经济系系主任姚树洁教授、美国托列多(Toledo)大学亚洲研究所主任、原留美经济学会会长张欣(Gene Chang)教授、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Francisco Lopez Medina教授、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等给本科生开设课程,大大提升了经济学教学水平。

同时经济学院还利用汇丰论坛、复旦经济论坛等平台,邀请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Clive Granger教授和Vernon L.Smith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等在内的百余名海内外知名学者举办讲座,传递最新的经济学知识,介绍最新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在给学生以知识的同时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建立和完善助教、助研制度,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科带头人的工作负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青年教师和师资后备队伍的“传、帮、带”。

(七)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技术不断创新

从2003年开始配套支持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凡是在本科生教学中自行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学期以上的,经济学院就给予资助。经过几年建设,学院目前开设的课程已经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绝大多数课程已经实现网络化。

金融学专业开设了金融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实现双语化教学,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比重。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外,还采用导学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等。基础课程已经全面设立“教师接待时间”制度与“网上答疑”制度,最大限度与学生交流。

(八)支持、鼓励和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是国际化合作办学。除了充分利用校际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以外,经济学院还积极探索与国外大学经济学院或商学院的院际合作办学。2006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格罗宁格大学经济学院“2+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正式启动,其他的合作项目还包括与韩国中央大学和全南大学、法国里尔政治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等学生交流项目。

其次,大力支持学生的学术创新活动。支持学生创办自己的学术刊物,如《理论探索》、《经济学人》等;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的科创计划,规定一旦学生的课题在学校中标后,即进行1∶1的配套资助,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现有的学分制基础上,设置科研创新学分以资鼓励;资助学生参加国内外经济学研讨会,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经常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作学术报告,为同学们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学术创新活动配备副高职称以上的研究领域相符的高水平的指导老师;资助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活动或学术会议,鼓励学术交流;对优秀的学生学术创新成果予以奖励,并在奖学金、直升研究生等方面予以加分。

同时,开拓学生社会实践渠道,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竞标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和科创计划,经济学院也组织学生参与专项实习,向学生提供与教师合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增加社会实践经费投入,巩固并开辟社会实践基地,与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上海市商委、杨浦区政府、南汇区人民政府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和教学实习联系;资助出版《社会实践》刊物,完整记录学生社会实践情况;组织力量对自编的社会实践指导教材《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与写作》进行不断的翻新和修改。

(九)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规章制度

经济学院教学文件齐全,教学工作管理规范,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制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覆盖到教学培养方案、教学修读计划、课程开设、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毕业生(论文)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为严格考纪考风,加强监考的力度,2000年制定了《经济学院监考须知》;2004年为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加强教师队伍的行风建设,特制定《经济学院教师须知》,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执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切实保证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保障了正常教学秩序的稳定。

2.健全质量监控

一是开展学生评教活动,自2000年起经济学院每学期对每门课进行评教,结合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召开各年级的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对课程开设、教学手段、任课教师的意见。将学生的评教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切实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开展检查性的督教听课活动,经济学院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教学的院长、系主任均分别参加检查性听课,从教学态度、讲授方法、教学内容、学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详细检查并有书面的评语。

三是加强考纪考风教育,经济学院每学期期末考试始终抓住考前、考中、考后三个环节的教育。考前经济学院专门分别召开全院教师和学生大会,加强诚信教育,坚决杜绝考试舞弊现象,重申有关考试、监考的规则,使大家树立正确的考风考纪和讲诚信的道德观念。考中就考试、监考等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考后进行全面总结,发扬先进,营造良好的氛围,确保每学期期末考试的顺利进行。

四是健全导师制度,由院系分管教学领导经过讨论,选派德才兼备,教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导师带领学生研习经济学理论基础,探讨治学方法,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真正体现了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

此外,建立了相关的社会实践指导和成绩评定规则、毕业论文指导和成绩评定规则等制度性文件;实行并坚持了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度、“教师接待时间”制度、学生科研导师制度、学生科研经费配套制度、院系领导定期抽查教学质量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设为整个经济学院本科教学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