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危局与变局

危局与变局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危局与变局从2005年全球纺织贸易一体化后出现的贸易摩擦,到人为或自然力对地球造成的一次次破坏,再到刚刚过去的“金融风暴”,不可否认, 2006~2010年这5年,对服装行业来讲,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面对环境最复杂、遇到问题与困难最多的危局五年。但也正是这五年间危中求变的摸索,让历史长河中这个短暂的时段,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最快的变局五年。中国服装步入了危局与变局跌宕起伏但精彩不断的耀金时代。

危局与变局

从2005年全球纺织贸易一体化后出现的贸易摩擦,到人为或自然力对地球造成的一次次破坏,再到刚刚过去的“金融风暴”,不可否认, 2006~2010年这5年,对服装行业来讲,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面对环境最复杂、遇到问题与困难最多的危局五年。但也正是这五年间危中求变的摸索,让历史长河中这个短暂的时段,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最快的变局五年。

中国服装步入了危局与变局跌宕起伏但精彩不断的耀金时代。

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着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自此之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超出了中国国民的想象范围。2006年“破8”,2008年“破7”,人民币的飞升速度在人们心中赶超火箭。“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行业利润下降6.18%”的数据让以往靠代工发家致富的服装老板们叫苦不迭。

旧伤未愈,新伤又起。

2008年自美国开始,逐步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在年末成为8月奥运狂欢后人人谈论的话题。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西方欧美居民消费能力的减弱,让东方的中国服装出口加工企业压力明显加大。这也直接导致大批出口型纺织服装企业的生存困境,沿海地区频现中小型纺服企业“倒闭潮”。

外有追兵,内有隐疾。

仿佛从2006年开始,用工荒成为每年春节后充斥各大新闻媒体的热门词汇,企业扎堆抢人,工厂加薪吸引民工,甚至连老板都开着豪华车来招工……这已成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制造业加工地区的持续景象。

一位深圳企业家在试遍“抢人”招数后,感叹连连,最让他不解的是,以往提高工资或者多开点加班费就可以临时拉到不少人,如今基本无效。而用工荒的加剧,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正源自于企业主这种“不解”背后的另一变局——劳动力结构的演变。

从表面上看,经济回暖、订单回升是2009年末到2010全年招工难的导火索,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人口红利的减退已成为一种必然。

2009年的“出口退税上调到15%”被众多媒体称为国家对于产业的“调整重拳”,这使当时国内近5万家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从中受益,对稳定服装出口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2009年伊始,外贸转内销俨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些品牌舰队的后来者恰恰也悄然成为中国品牌建设的一股全新力量。但对于这些“新生”而言,如何走好转型的过渡阶段就变得很现实很急迫。但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断自我发问的群体不仅包含外贸转内销的队伍,也包含了相对成熟的内销品牌。

恰恰也是用工荒的困扰,让更多的服装企业开始关心高效节能设备的应用。

在2010年中,机电一体化高新设备缝制设备销量的大增也为本土缝制设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正是这一年的销售大好,让在危机中备受库存磨难的缝制机械企业得以轻装上阵,也正是这样一次难得物竞天择,让一批诸如中捷、杰克、宝石等一批来自浙江台州的本土缝制设备企业走入了人们视野,让国人开始惊醒:原来产自中国的平缝、包缝机也能包含如此之多的科技含量。

也正是这一年,有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中国服装高新科技成果交流推广大会在上海召开,这个日程安排得紧锣密鼓的会议,让人们彻底改变了“服装行业没有高科技”的陈旧观念,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服装行业是高新技术应用行业”的判断,初步形成了服装行业数字化的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观念。

也正是这时中国时尚领域似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待遇,人们开始研究核心技术对于一个时尚品牌的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有关芭比娃娃的案例曾让不少老板唏嘘不已:中国的玩具企业在制造芭比娃娃的过程中,以环境、资源、廉价劳动力为代价,制造出价值1美元的芭比娃娃,而这些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商场的零售价格却是9.99美元。我们过去更多的是在“硬1元”上面做文章,随着产业国际化的提升,全球化的供应链条协作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供应链的竞争是产品生产、设计、研发、销售、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渠道建设等要素。而“软9元”的产生,正是缘于除去生产环节外的其他环节。伴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分解与协同,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集体竞争将达到一个更高阶段。

有人说,中国服装产业的产业链很长,长镜头可以从棉花生长的地方一直拉伸到百货公司装修美的店面,可以从满是沧桑的棉农的脸拉伸到时尚杂志上国际名模舒展的曲线。其中,服装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来到我们面前?从棉花到棉线到棉布到服装,时尚几乎在经过的每一道产业链中都经历了一次技术的打磨。但是,时尚界从来更愿意相信有一双神奇的手在操纵着某种技术的成功,而那双手在终端的比例远远大于在上游的比例。

2009年底,“中国16大奢侈品城市排名报告”引起了时尚界关注。“大牌”镇店已经成为近年国内零售商业所推崇的成功法宝。百货店与时尚奢侈品品牌展开的是“割肉般的对话”,要贴补价值不菲的装修费,要清理周围与大牌不衬的品牌专柜,甚至很多百货店在筹建装修时就按着大牌的标准进行设计。而上千家国际大牌专卖店销售额的增长,却催促着中国时尚在痛苦中成长。

但“割肉”也好,冲击也罢,随着大规模“名牌拜物教”涌现,中国消费者在大牌的蛊惑下,快速踏上名牌体验之旅,也迫使着中国时尚产业必须要跟上节奏,迅速调整步伐,向国际大牌学习规模化经营、全球化销售、职业化管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学着围绕名牌符号建立一种氛围与令人憧憬的形象,于是我们看到了深圳女装的迅速崛起,休闲品牌的发展壮大,运动服饰的大放异彩,以及空泛的伪名牌退市。

中国时尚市场与奢侈品之间的对话仅仅是个开始,处于炫耀期的中国消费者还在经历蜕变,未来他们会更具有鉴赏力,对于本土品牌来说,在压力下追随有时候也是一种成长。

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平价快销席卷而来的2006~2009年,时尚经典被平价品牌颠覆,服装商品在网络上的交易盛行起来。更多消费者能够在平价定位的品牌领域做出选择,并且可以选择网络交易的买卖平台。这些不仅改变了服装市场竞争矩阵,也改变了消费风向。随着网络销售的一路看涨,越来越多的专家也不再抱残守缺地高呼“网络扼杀时装体验”的言论,而是在发言时不断抛出:“请注意,网络销售的力量。”

近5年,一个又一个品牌跳入你的眼帘:紧随时尚风向的亚洲平价快销泰斗“优衣库”,广告铺天盖地的电子商务航母品牌“凡客诚品”,美特斯·邦威旗下最具明星气质的新生品牌“ME&CITY”,由邮购起家拉开实体店阵势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麦考林”等。

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关于凝聚在这些品牌身上的关键词——平价、B2C、快销、实用主义、量贩升级、集成店铺。这些不仅是这5年以来孕育诞生并发展起来服装品牌的速成途径,也反映了时代流行趋势的特色。在中国市场,这些样式、购买方式、风格趋势也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占据整个市场时尚品牌的数字表盘。假如说在2000~2005年是洋品牌进驻中国、中国时尚品牌向高级成衣冲锋挑战的5年,那么从2006~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服装行业进军平价快销与电子商务的5年。

中国互联网的赢利模式可能乏善可陈,但它一经与服装行业结合,就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颠覆态势。衣食住行,穿着为先。服装,这个在网络B2C时代较容易上线的产品品类,经过聪明商人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运作,马上演绎成为全新的顾客体验。

2006~2010年间的5年,是服装业高度资本化的5年。

风投说,融资就像出嫁,融资可以把企业带好,也可以把企业带坏。融资前后公司能否保持稳定,取决于现有的股东或者管理团队是不是对这个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合伙人对企业发展目标要基本趋同,他们之间的分工、能力都要匹配好,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据数据显示,仅在2009~2010年这两年间,就有“361°”“匹克”“利郎”“探路者”“际华集团”“希努尔”等先后上市,这些家喻户晓的纺织服装品牌终于圆了上市之梦,实现了在惨淡的国际金融危机里逆市驰骋、厚积薄发的峥嵘态势。

在这5年间,服装业的初步积累接近完成,企业开始变得不缺钱,国内市场也呈现饱和态势,于是,更频繁的多元化,更激烈的产业整合随之而来。而在这轮巨浪中显现的不仅是首富家族的出现,也伴随着雅戈尔、如意、杉杉等国内巨头与海外资本的并购、股权置换的新一轮尝试。

与此同时,不缺钱的一线品牌们开始大力推进大店计划,加上疯涨的采购、用工成本,留给中小品牌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

整合不可避免,资本化潮流出现的本身即表明产业整组、洗牌的加剧,因为产业开始有足够的资本实力来“承载”行业间横向的“巨变”。

2006年10月1日,中国设计师品牌“吉芬”在中国服装协会带领下,被接纳参加当年的巴黎时装周。“吉芬”成为首个巴黎时装周进行商业化专场发布的中国品牌。2006年11月1~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首次登陆欧洲,2007年,中国设计师计文波和杨紫明,分别以个人专场发布的形式登上了米兰和纽约时装周,到了2008年7月3日,中国时装设计师马可第一次登上世界时装的最高殿堂——巴黎高级时装周。

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品牌出现在了世界服装的舞台之上,而更让人惊喜的是,那些优秀本土设计师将“中国元素”带入了外国人的视野之中。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得到了境外商家的青睐,也表明中国服装设计师走向世界舞台已经远非“作秀”和文化交流阶段,而是通过发布进军国际市场,加快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西方设计师频频运用中国元素在其设计之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这些优秀的品牌与设计师将中国服饰的美丽带向世界时尚的潮流,而“中国制造”登台世界也是时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中国创意开始在海外谋求话语权时,步入成熟的中国的服装企业家们又怎能轻易放过在家门前的种种机遇。

在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上,中国商人送去的包装简陋的湖丝以极高的品质得到金奖。随后,这种“荣记湖丝”不但声名大振,还获得了免检出口英国的资格,巨额国际贸易由此展开。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练和学习,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10年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学会了充分借助上海世博会这个平台,把看家绝活展示给世界。为此,在这一届世博的舞台上,共有30多家来自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获得世博会特许经营资格。

随着自身实力的积攒,本土的运动品牌也随之迎来了属于第一梯队的强者营销混战:李宁、安踏、特步等本土一线品牌在2009~2010年间争相推出了自己的最新广告,各路体育明星也纷纷加入到品牌大战中。特别是在2010年的上半年,众运动品牌的动作可以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疯狂抢占媒体资源、疯狂拼杀广告创意、疯狂赞助赛事。为的就是提高品牌的关注度和美誉度,以促进终端市场的销售。

有人曾说过,“真正的企业家是要能看到前方迷雾中那盏灯的人”。而对于服装行业来说,五年中经历了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重重迷雾之后,谁是能看到“明灯”的企业家,谁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成功是成功者的里程碑,失败是失败者的墓志铭。

在这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耀金年代中,我们虽不能妄下定语有哪些企业最终顺利走进安全地带,但却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转向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寻找新的突破。

作者/肖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