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分析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已经意识到向“专精特新”转型是中小企业首选之路,并开始制定系列政策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2012年5月举办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成果展,荟萃了青岛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成果。为了对全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面向有代表性的“专精特新”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

一、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已经意识到向“专精特新”转型是中小企业首选之路,并开始制定系列政策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如上海市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向“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倾斜。

青岛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也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的引导与扶持工作。《关于进一步鼓励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意见》(青政发〔2010〕5号)提出要实施小企业专、精、特、新“111”行动计划,对符合全市“7+4”产业发展格局,研发投入和专利成果达到一定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进入同行业前列的小企业,由市政府委托国有投融资机构,采取灵活的扶持资金进入退出方式,进行重点扶持。2010年市经信委和财政局就联合成立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基金,以鼓励中小企业生产“精尖特优”产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青岛市“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青经信发〔2012〕2号)进一步提出坚持把走“专精特新”之路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努力形成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竞相发展新格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办法》(青经信发〔2012〕7号),突出关注科技型、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突出产品特色化和技术高新化,旨在通过“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进行荣誉表彰、配套服务和资金支持等多种形式的扶持。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发14号文件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青政发〔2012〕46号),特别提出扶持“专精特新”和科技型小企业,将“专精特新”小微企业认定工作与资金扶持衔接,不断壮大“专精特新”小企业发展群体。

按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办法》(青经信发〔2012〕7号)的在本市注册并经营两年以上(初创科技型企业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国家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拥有“专、精、特、新”产品(技术)等基本申报条件,粗略统计全市具有“专精特新”潜力的中小企业在300家以上。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机械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制造、IT电子、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医药等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产品)包括:机械行业的青岛港龙汽车机械设备公司(PVC门窗异型材专用彩色涂料自动喷涂生产线);装备制造行业的青岛创想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6轴工业机器人CX109-006-1);生物药业的青岛蔚蓝生物集团公司(康利隆);IT电子行业的青岛紫光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电子闸口数据实时处理系统);食品行业的青岛鲁林脱水蔬菜公司(脱水蔬菜);新材料领域的青岛润兴塑料新材料公司(HIPS合金);环保领域的青岛高次团粒生态技术公司(团粒喷播生态修复技术),等等。

青岛市“专精特新”的亮点企业出自机械、电子这两个行业,如海青机械靠“插入式铜铝管压焊工艺”这项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做到世界第一;青岛光电医疗科技为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上配套专用遥测导连线,成为中国同行业第一家通过欧盟CE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的企业,等等。另外,环保行业和食品行业“专精特新”企业也占有较高比重。其中,很多企业还获得了“重信用企业”、“明星企业”、“名牌产品”、“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部分企业还通过了ISO认证、3C认证等系列认证。

2012年5月举办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成果展,荟萃了青岛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成果。共185家有代表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中亮相,参展企业涵盖了新兴产业、蓝色经济、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软件、机械等行业板块。产品(技术)包括目前国内最大的互动投影屏、模拟地铁站、电子签名墙、能源监测管理、超视距检测、游艇、老爷车、人工眼角膜以及家居物联网等。据统计有37种参展产品的技术水平属于国际先进,12项产品(技术)实现了世界领先,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技术)有29项,77种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为了对全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面向有代表性的“专精特新”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下是根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对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大概的判断。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基本状况

1.企业空间分布和类型分布

在地域空间分布方面,“专精特新”企业遍布全市12个区市。其中崂山区最多,占企业总数的20%;其次是城阳区、胶州市和市南区,分别占14%、11%和10%;最少的是即墨市和胶南市,分别占3%和4%。崂山区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区内发展好的领头企业纷纷登陆创业板,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城阳区、胶州市和市南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数量上也都有很大提升。

在企业性质方面,根据企业注册信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有四种类型,其中有限责任公司是主流形式,占66%的比重;其次是股份有限公司,占18%;个人独资和合资企业分别占12%和4%。这个数据表明青岛市中小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正在逐步完善中,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比重不高。

2.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

在企业规模方面,从注册资本数额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平均注册资本在1094万元左右,其中规模大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7100万元,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占12%;规模小的企业注册资本只有30万元。大部分企业注册资本规模在101万~800万元区间,约占总数的45%。总体上说,企业的规模中等偏下,小微企业居多。

从资产规模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产总额相差悬殊,最小企业资产只有45万元,而最大企业拥有60亿元总资产;企业平均资产约2.3亿元,资产过千万元的企业占大多数。

从企业2011年的财务数据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在30万~5.3亿元之间分布,平均年收入约为4600万元,大部分企业年收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

在实现利润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平均年利润约为860万元,利润最好的企业可达9500万元,但绝大部分企业利润都在1000万元之下,部分企业由于处于初创期,还没有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还是微利甚至亏损。

3.企业的发展模式

从产业特征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技术密集型占有绝对的比重,比例达到85%,而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分别只占12%和3%。表明了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驱动因素。

从企业技术水平来看,“专精特新”企业大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有6%的企业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76%的企业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经济外向度方面,超过一半的企业产品有出口,个别企业产品100%出口,但大部分企业出口产品在30%以下,总体看外向度不是很高。在出口企业中,62%的企业是直接出口,只有38%的企业是间接出口。

从企业扩张发展来看,79%的企业有扩张需求,而这些企业中66%的企业希望购置土地和厂房,34%的企业认为租赁厂房即可。企业扩张需求的土地面积多在1000平方米之上,需求的购置设备资金多在100万~1000万元之间。

(二)企业创新能力与发展环境

1.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根据初步统计,在“专精特新”企业核心技术来源方面,有93%的企业是通过自主研发获得核心技术,说明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比较强的;4%的企业通过联合开发、3%的企业通过引进和模仿来获得核心技术。

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方面,9%的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82%的企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9%的企业具有国内平均水平。大多数企业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是现阶段“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现实写照,表明这些企业在技术上“比别人高一点,但还不是最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质量体系认证方面,79%的企业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质量体系认证;6%的企业已经申请认证,但还没有审核通过;9%的企业已开始着手申请ISO认证;6%的企业认为不需要通过ISO认证,也不准备申请。

具体到产品认证(含3C认证、国际认证等),有47%已经通过认证;13%的企业已经递交申请,尚未获得通过;21%正准备申请产品认证;19%的企业认为不需要进行产品认证。

在企业研发投入方面,研发费用占销售费用的比重差别比较大,最高的达到80%,最低的只有2%,大部分企业处于10%~30%之间。差别主要与企业所处行业和发展阶段有关,总体来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高于一般中小企业。

在获得专利授权方面,65%的企业有1~5项授权专利;10%的企业有6~10项授权专利;4%的企业有11~20项授权专利;甚至4%的企业有21项以上授权专利,展现了较强的创新能力。但也有17%的企业在专利方面还是空白。

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科研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科技局、经信委)的资金扶持,使企业增添了发展动力。经统计,有58%的企业获得过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42%的企业还没有获得政府的资金扶持。

2.企业发展环境情况

在创新环境方面,54%的企业认为创新环境良好,36%的企业认为创新环境较好,两者总共占了90%的比重,9%的企业认为创新环境一般,仅有1%的企业认为创新环境差。

在影响创新因素方面,最困扰企业创新的依然是资金问题,36%的企业认为创新的首要困难因素是资金紧张、融资困难;24%的企业认为创新的首要困难因素是缺乏研究人员、研发能力不强;12%的企业认为创新的首要困难因素是缺乏战略合作伙伴;9%的企业认为是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技术标准、难以通过国家认证;7%的企业认为是其他因素;另外5%的企业认为没有创新困扰。显示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但主要还是资金和人才问题。

从资金需求来看,全部企业中有19%的企业有很大资金缺口、急需融资;有48%的企业略有资金缺口、需要融资;只有33%的企业没有资金缺口,不需要融资。

对于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来说,需求的资金类型也有分别,其中55%的企业需要的是长期投资资金;39%的企业需要短期流动资金;6%的企业希望追加资本金,用于降低资本负债率。

在初创期资金筹措方面,企业的主要资金有80%来源于自有资金,12%来源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和政府扶持资金各占1%,其他资金占6%。

而在发展期融资方面,企业的资金来源依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自有资金占77%,银行贷款占14%,风险投资和政府扶持资金仍各占1%,其他资金占7%。与数年前相比银行贷款比重只增加了2个百分点。

可见,无论是初创期还是成长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只占有相对较小的比重,而风险投资基金和政府扶持资金比重更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银行贷款融资的难易程度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为融资很困难的企业占10%;认为融资困难,但可以争取的企业占33%;认为比较容易获得,但取决于具体情况的企业占39%;认为融资根本不存在困难的企业占6%;有其他选项的企业占12%。根据结果判断,融资难问题具有相对性,往往同企业的经营情况有关,“专精特新”企业在贷款时和一般中小企业相比还有一定优势。

进一步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发现银行审查过严、贷款利率和其他成本太高、银行贷款手续太繁琐是三个重要原因。

(三)服务体系与政策需求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在某些时期或者某些阶段外部因素往往成为左右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服务体系需求

关于社会制约因素对企业的影响,43%的企业认为“企业服务体系、行业协会和商会未发挥应有作用”是最重要的社会制约因素,15%的企业认为“社会上普遍缺乏诚信”是最重要的社会制约因素,6%的企业认为“政府部门干预过多”是最重要的社会制约因素,还有4%的企业认为“会计、法律和咨询等中介组织服务差、收费高”是最重要的社会制约因素。

关于企业服务体系、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对企业的作用,59%的企业希望这些组织能提供市场、政策和企业信用等信息;34%的企业希望这些组织能提供行业技术标准;1%的企业希望这些组织能提供人员培训;剩下的6%的企业对这些组织有其他的要求。

关于企业最需要商业性中介组织提供什么样的服务,54%的企业需要商业性中介组织提供“市场调查和企业战略咨询”服务;19%的企业需要提供“拟定有关合同和协助处理商业纠纷”的服务;6%的企业需要提供“代理报税报关等事务”的服务;3%的企业需要提供“委托投资和理财”的服务;还有13%的企业不需要商业性中介组织的服务。

2.政策需求

关于目前影响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的首要因素,22%的企业认为是“融资困难且受到歧视”,22%的企业认为“企业用地困难”,21%的企业认为“税赋太重和不公,且税收过程不透明”,9%的企业认为“法律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仍然不力,企业做大后风险更大”,各有3%的企业分别认为“各种变相和强制性收费太多,且光收费不解决实际问题”和“民营企业进入一些垄断性行业需要‘关系’,依然很困难”,还有16%的企业认为不存在严重制约的政策和体制因素。

现代企业的集聚式发展主要有由企业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和由政府创建的产业园区两种模式,前者如专业镇,后者如工业园区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适宜于哪种发展模式?62%的企业认为两种模式相结合最好;28%的企业认为政府创建的产业园区比较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展;4%的企业认为企业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比较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展;剩余6%的企业没有倾向性。

关于企业最希望经营活动中得到哪些政府部门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服务,42%的企业选择业务主管部门——市经信委,21%的企业选择税务部门,15%的企业选择技术监督和主管部门,4%的企业选择国土规划部门,各有2%的企业选择了环保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6%的企业选择了需要多部门的联合支持和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