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动青岛市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青岛市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推动青岛市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青岛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4.与科技融合初见成效目前,青岛市认定为自主创新文化企业33家。

推动青岛市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重视发挥文化与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对提升青岛市文化创新能力,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建设文化青岛,有着日益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本课题以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即创意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问题。当前,创意产业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科技融合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这些新兴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是当前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也是青岛市亟待突破的薄弱环节。

一、科技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文化、科技与创意产业

文化、科技、创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三者互为融合,彼此强化。科技专注于对客观存在规律的认识与发现,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具有极强的客观性。文化的内涵丰富,关注的对象是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有明显的主观性特征。创意则表现为更自由的主观能动性,更加依赖个人的才能、智慧以及对外界的感悟能力。因此,创意在两者所代表的客观与主观方向上都有延伸,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具有跨界的特征。

细而论之,产品的使用价值由科技创新促成,而精神价值则因文化渗透而生,把它们统一起来的正是创意。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是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引擎。在繁荣文化与推进创新的今天,创意产业被视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性产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和创新潜力,对调整青岛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创新城市至为重要。

(二)与科技融合发展是当前创意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从产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创意产业经历了两轮特征明显的递进式发展,第一轮偏重于文化内容的大规模复制与商业化传播,源自于电影、音像制品的大规模生产,如美国好莱坞电影、“韩流”等文化产品。第二轮是信息与软件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品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更广的渠道与市场。新兴的创意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网络为基础,是数字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与升华,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丰富创新度等特征,是集成创新的结晶。

创意产业之所以被称为创意产业而不是科技创新,正是因为其形成发展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结果。文化与科技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两翼,通过两者在相关产业内的融合互动,创造市场空间,深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为文化提供先进的技术工具和表现形式,使创意产业有了更广的传播渠道与市场,而文化因素在技术产品中渗入,使产品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两者的结合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青岛市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一)青岛市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

1.政策制定逐渐完善

政府鼓励和扶持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青岛市组建了由18个部门组成的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设立了5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陆续出台了《创意产业集聚区及创意企业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关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2008年)、《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8年)、《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2008年)、《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9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版权质押贷款的指导意见》(2011年)、《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2011年)等政策措施,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和政策保障。

2.产业增加值逐年攀升

2006年以来,全市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22.6%,高出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速4~5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00.3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在15个副省级城市的横向比较中,2009年青岛市创意产业增加值排名第4位,列广州、杭州、深圳市之后,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青岛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图1 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情况(2006~2012年)

3.园区面积不断扩大

建设创意产业园是各地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全国上下重视创意产业发展的氛围中,从2006年开始,青岛市创意产业园的建设走过了从空间扩展、政策扶持两个阶段,目前处于资源的整合集聚发展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青岛市在建园区26个(详见附件),总建筑面积超过255.8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55.7亿元。作为山东省第一家创意产业园,创意100是青岛市创意产业园发展的佼佼者,先后荣获“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领军品牌”、“中国著名品牌园区”等多项荣誉。

4.与科技融合初见成效

目前,青岛市认定为自主创新文化企业33家。其中,青岛出版集团开发的数字融合出版系统,实现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与移动、汉王等合作出版手机书、手持阅读器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产品。海尔、海信等企业在数字终端、数字内容应用等方面成为国内龙头企业。2012年,在第八届文博会上,青岛市成为由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这是对青岛市多年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二)青岛市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不足

1.缺乏促进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的专门措施,且现有部分政策执行不连贯

青岛市鼓励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虽已相对完善,但尚缺乏促进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有针对性措施。目前,江苏省制定了《关于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的意见》,安徽省则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用来鼓励和引导创意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在同类城市中,杭州市将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列为“十二五”科技规划将要实施十大科技专项之一,并专门出台《扶持十大产业科技创新政策》,未来5年将建设面向网络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领域的共性技术平台,积极发展无线阅读(显示)技术、智能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技术等网络出版技术与产业。

部分政策贯彻不力,也影响了与科技融合的进程和效果。如从2008年开始,为推动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市财政设立了5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和企业建设,并于2009年对创意100产业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四维空间数字动漫公司等园区和企业进行了奖励扶持,资金总计4060万元。而2009年之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没有继续实施。中断原因是青岛市开始组建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公司,拟通过公司化的运作,以项目投资、贷款担保、风险抵押等形式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但到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到位。

又如,青岛市2009年颁布了《创意产业集聚区及创意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但从未根据文件精神发布符合条件的集聚区,并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以致部分创意产业园名实不符、发展混乱。如根据该办法规定,园区配套服务企业的使用面积不得超过集聚区入驻企业同期使用面积的30%,但事实是中联创意广场等园区已严重超过该比例。园区企业鱼龙混杂,园区建设名不副实,一些需要孵化和培育的小型创意企业被挡在创意园区之外,创意产业的链条由此被隔断,也挤占了本来就有限的创意发展空间。

2.园区粗放式发展比较明显,重规划,轻管理,科技含量低

首先,园区规模发展迅猛,达255.8万平方米,已经远超杭州和上海。从发展总量来看,北京将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的规模控制在30个左右,并且各个园区的产业定位有较大的差异。上海为控制创意园区发展质量,在陆续为75个共计225.05万平方米园区授牌之后,审慎地暂停认定新建创意产业园。截至2010年年底,杭州市首批认定的十大园区建成面积为124.4万平方米。就个案比较,1919创意园是青岛市已建成最大的创意产业园,仅创意园区面积达15万平方米,比上海最大的创意园区“SVA越界”多出1.2万平方米,而凤凰岛影视动漫创意城预计2012年建成,面积达20万平方米。迅猛的发展势头使多数园区企业招商不容乐观,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自2009年1月开园商户入驻率一直不高,存在明显的投入拥挤和产出不足的现象。

其次,园区业态趋于同质化。园区业态的选择要强调入驻企业的产业关联度,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扎堆。大部分园区还只有初级产业园区的物理形态,园区内创意产业的产品链、产业链、资金链尚在连接中。由于一些企业缺乏开发、生产高端产品的能力,产品形态只能在低端领域循环,而越是低端产品,越是容易同质化。如在动漫方面,市南区、崂山区和市北区各有规划,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分散和人才分流。崂山区建有崂山动漫产业园,市南区则建有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园区业态定位非常关键,若定位雷同,势必形成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难以形成差异化发展战略。

再次,部分园区创意产业比例过低。当前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诉求,从而表现出忽视创意产业发展的内涵与目标的倾向。中联创意广场2009年下半年开园以来,一期6万平方米的园区仅有不足3万平方米作为创意区,入驻企业虽然达到106家,但业态比较混杂,行业之间跨度较大,有的甚至与创意产业没有关系。据学者调研,其业态构成分布为餐饮娱乐类占50%、创意设计类占17%、教育培训类占12%、网络科技类占8%、商务贸易类占6%、自动控制类占1%、画家工作室占1%、其他占5%。剔除餐饮娱乐类企业,该园所引进的其他企业之间同样缺乏关联,业态分布涣散。这种混乱状态是对部分优质园区政策资源和品牌资源的侵蚀,最终会影响乃至拖累整个行业发展。

最后,园区企业规模小,创意要素不足,影响业态提升。因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除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体系外,大多数企业依靠的还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通过模仿、代理或为国外企业做外包服务来赢利,处于产业链低端,以致园区有生产基地之嫌,如达尼画家村等。这种以移植制造业产业概念的方式来发展创意产业的思路,必然自封于创意产业链条中的低端地位,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状况不利于突破产业界限,开发产业链条上的高增值产业,难以产生创意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由于产业链未能有效地整合和延伸,未能形成有序链条,各环节之间也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限制了向传统产业渗透的力度,因此不利于充分施展创意产业应有的价值。

3.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缓慢,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品牌影响力度不大

青岛市众多文化企业受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和人才匮乏制约,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能力、制作水平比较低,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内涵深刻的精品力作和高端产品比较稀缺,与北京有水晶石、上海有盛大和深圳有腾讯相比,缺乏叫得响的知名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创意产品,且缺乏有较强实力的主导性产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明显偏低。

据统计,2011年,青岛市文化科技设备产值为335亿元,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67%,而广播影视传媒、动漫游戏研发销售仅分别占1.7%、1.5%,处于起步状态。创意产业增加值主要集中在外围相关产业,亦即青岛市旧有传统优势产业。调查显示,2010年青岛市核心层文化企业中,影视院线公司产业增加值占核心层产业增加值的67.8%,印刷企业的数量占核心层文化企业数量的82.4%,但产业增加值比例仅为12.7%。在外围层文化企业中,以网络文化服务和旅游文化服务企业为主,其企业数量上与产业增加值上成正比发展,其中网络文化服务板块中以个体网吧为主,数量占据92.4%,其他网络文化服务性企业尚未在产值领域有所作为。在区域分布上,崂山区与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影视演艺企业发展最为突出,其产业增加值可占到全区创意产业增加值的72.8%。市南区的广告与文化传播公司的发展最为集中,占抽样调查范围的82.7%。即墨市的印刷企业多达445家,胶南市的书画企业与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占据核心层企业的91.6%。

img23

图2 2011年青岛市创意产业主要类别增加值分布情况

上述数据显示,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兴文化业态增加值比重不高,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分布以低端居多,普遍存在着高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自主研发能力弱等问题。虽然青岛市引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一期投资50亿元,项目总占地2000余亩,但对该集团而言,只是从总部深圳进行的成品输出,而不是研发和创新。

4.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足,文化复合型人才匮乏

据《青岛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11)》显示,2011年青岛市创新指数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3位。其中,由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GDP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等构成的创新产业指数下降了2%;由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地方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等构成的创新投入指数下降了18%,影响了创新指数的增长速度。从创意产业方面来看,青岛市从事创意产业的相关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的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端创意设计、动漫设计、演艺策划、编剧、编导等高端创意产业人才更为缺乏,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在动漫方面,青岛市动漫从业人员多为相对低端的制作人员,缺乏高水平的编剧、形象设计和影效设计等专业人才,使得全市60余家动漫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原创作品的不到5%。动漫产品质量不高,以产业链下游OEM代理加工为主,难有精品力作,尚处于产业的孕育阶段。

与此同时,相对于国际国内先进城市,青岛市创意产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也比较低。2010年,青岛市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北京为6.3%,长沙为7.2%,杭州和宁波均在6%以上。国际上发达城市中,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为12%,伦敦为14%,东京更是高达15%。

上述不足说明青岛市未能完全遵照创意产业发展规律来规划和引导,仍习惯以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式来推进创意产业,试图通过招商引资,甚至以承接跨国公司转移出的创意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为方向。这种制造业的发展套路并不能真正促进创意资源的聚集与开发,相反,对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和引导的弱化,对科技与创意产业融合的忽视,对创意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滞后,以及过分强调或依赖大规模资本引入,可能会沦为先进地区的创意产业的依附地区。就产业特征而言,创意产业主要依托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固定资产比重相对小得多,其投资回报也并不在于租金,更在于增加就业、专利和文化交融等综合效应。这是创意产业园与传统工业园区的区别所在,也是创意产业更加需要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根源。

三、国内先进城市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经验

由于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产值占有很高的比例,而我国创意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国内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依托科技、经济和人才优势,逐渐形成了各自发展模式,创意产业处于领先地位。青岛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创新优势实现突破,加快推进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一)北京模式

北京以文化积淀为基础,结合科技创新手段,提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战略,形成特色明显的“北京模式”。2012年将在科技、文化领域统筹两个100亿元资金,进一步推动构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在“双轮驱动”战略的带动下,海淀区制订了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在发展定位、产业空间、政策体系、服务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形成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核心产业领先发展、企业实力雄厚、品牌影响深远、人才竞相集聚的良好局面。在产业门类选择上,海淀区发挥优势,搭建具有首都和海淀特色、同步全球的产业体系,实施“1+4”产业布局,即全力发展数字内容和数字装备这一核心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演艺和工业设计等4个文化科技型产业。在政策措施保障上,积极推进文化创新资源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营的模式,重点搭建投融资、高端创新人才集聚、数字版权国际交易、中介服务、展览展示等五大服务平台,向各类文化科技机构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专业的服务。在科技需求上,把握科技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趋势,大力发展基于大文化背景的新型服务业态,发挥科技在创意产业中的支撑作用,强化北京在工业设计、数字动漫、数字影音、网络游戏等文化科技领域的优势,形成服务北京、辐射全国的北京创意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二)上海模式

近年来,上海“文化+科技”模式带动经济增加值快速增长,其中最能体现文化和科技融合特征的网络文化服务业,2010年增加值为150.16亿元,同比增长10.6%,占上海文化产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15.4%。“世博会+高博会”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结合的缩影。各园区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科技企业代表,经认定的52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文化科技型园区占25%。如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立足于将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产业,坚持文化与高科技密切结合,以动漫和网络游戏业为突破口,并集中体现“研发、培训、孵化、交易、展示”五大功能,累计引进300余家文化类企业,包括盛大网络、聚力传媒、第九城市、网易、方正科技。2010年,文化产业及软件营业收入553.58亿元,同比增长38.3%,网络游戏领域和数字内容产业分别占全国市场20%和10%,动漫领域占上海动漫产业市场规模的70%。该园区先后被上海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国家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上海市经委授予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为创造文化和科技更加深度融合的氛围,上海市搭建了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上海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多媒体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天地软件园动漫制作公共服务平台等,从项目孵化、内容制作、技术培训、产业咨询等多领域为文化企业提供科技支撑。

(三)深圳模式

“文化+科技”是深圳市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非常发达,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0%以上,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涌现出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例如,腾讯公司注重加强科研创新力量,不断在互联网信息和网络游戏等业务上推陈出新,成就显著,公司市值已进入全球互联网行业前三甲,仅次于美国的谷歌和亚马逊公司。华强文化科技的“环幕立体电影”系统及影片打进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40多个国家。深圳华视传媒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创设了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广告联播网,已覆盖全国57个经济发达的城市。

深圳文化发展与文化科技的融合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人才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首先要有人才融合,而高度的人才融合,则意味着企业或者产业从主观上就开始融合在一起了。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可以说是一群科技人在从事创意产业,领导层中90%以上的人出身于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在文化科技产业领域,已形成了近万人的员工队伍,其中从事创意和研发的核心人员有3000多人。第二,产业融合。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较早提出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概念,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开发了大型演艺动漫主题公园,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在文化加科技的新兴业态中起到了引领作用。该集团下设一个研究院和一个设计院,紧紧围绕创意产业的需求开展研究,研究人员的专业、创意都是直接面向文化生产的。第三,市场融合。迪士尼产品包含了一套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它们能进入世界各地,是因为背后有很强的一套科技在支持。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企业,华强集团在项目运作中首先瞄准科技再进行文化包装,然后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意销售出去,靠的是产品的科技含量。第四,寻求科技武装,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创意产业。深圳的一批印刷企业和动漫企业就是走了这样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雅昌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印刷品生产的文化企业,为了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他们借助先进的印刷技术提供高端印刷服务以及高仿真的艺术品复制,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了雅昌艺术网。

四、加快青岛市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发展正在从“规模优势”向“范围优势”转化,不只追求创意产业量上的规模扩大,更注重在相关产业范围中占有的内容和推广优势。多年来,青岛市创意产业发展速度很快,规模较大,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增加值总量位居前列,但质量不高、效益不好、影响不大。这实际上是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创新不够、与科技融合度不高所致。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文化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增强青岛市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科技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引擎与先导作用。

(一)制定鼓励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施意见,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可借鉴江苏、安徽及浙江等先进地区经验,尽快出台“关于青岛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包括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建立文化与科技主管部门会商制度,协调部门资源,就共同开展科技与文化融合技术研发、重大项目、示范工程,培育科技与文化融合优秀企业和示范园区、基地等事宜进行实质性合作;把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确定为未来城市发展战略,实施“双轮驱动”,成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互动发展基金;按照相关标准认定一批文化新业态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结合本土优势,明确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要求与目标,建立健全“一业一策”的产业配套扶持政策,针对影视动漫、网络游戏、设计服务业、数字出版、广播电视等科技作用显著的重点领域,制定并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办法及配套政策,彰显地域特色,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实现差异化协调发展。

(二)以项目申报为引导,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合力

未来一段时期,把文化科技创新作为文化投入的重点,支持重大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支持文化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和高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优先支持文化科技创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文化科技项目,加大对文化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文化科技项目申报评审要注重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的评价,注重科技人员和团队素质、研究能力与水平的评价,为各类文化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鼓励兴办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结合文化企业特点,加快对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执行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措施。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青岛市发展重点,扶持创意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影视动画制作技术平台,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版权综合服务平台以及新媒体应用、内容开发、传输覆盖研发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文化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向中小文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三)加强科技渗透,创新文化业态,以示范带动融合

结合“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发展机遇,以内容创新和科技渗透为重点,积极实施高科技引导战略,加强产学研联合,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应用最新成果解决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对一些具备了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传统产业,如出版发行业、报业、广电业、文化旅游业等优势产业给予支持,增加科技投入,积极推陈出新,推动和扶持其创作、生产和传播,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积极对接青岛市千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器建设,发挥企业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安全播出等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促进新技术广泛应用和创新成果共享,创新文化业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加强对创意产业及园区的规划和引导。借千万平方米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机遇,按宁缺毋滥的原则,着力开辟科技与创意产业融合的两个重要突破口,即努力将青岛市优势创意产业门类或特色创意产业门类如文化科技装备等先行建设成为融合的示范领域,努力将创意产业集聚区中的优秀园区先行建设成为融合的示范基地,发展骨干企业和骨干园区,进行扶持、示范和引导,真正发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作用。

(四)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壮大人才队伍

组织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文化人才,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从教育入手,制订“创意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分基础义务教育、职业培训、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等层面,为建设创意城市培养不同层级的创意人才。定期选拔优秀人才到先进地区和优秀文化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支持本地人才与外地交流合作。支持高校开设文化创意专业,鼓励社会开办文化创意专业培训机构。通过举办《创意青岛》大型互动类电视栏目等方式发现人才,培育项目。

借青岛市“蓝色人才聚集计划”机遇,设立专项经费,大力引进文化人才。瞄准创意领军人才和团队,为其制定特殊人才政策,鼓励设立名人工作室,实施个性化服务。制订《青岛市青年文艺人才发现计划》,注意人才梯队建设,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人才后备军,尽快形成人才济济的发展场面。

设立年度创意大奖,包括年度最佳创意成果奖、创新人才奖等,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文化科技人才。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和工作实绩为标准的评价激励机制,对经营者、管理人员、业务技术骨干可实行年薪制和试行期权等激励制度,允许和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并参与收益分配。

课题组组长

郑 国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课题组成员

冯耀东 青岛市文广新局

刘振磊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