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6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2.6.1 框架理论德国著名农业推广专家阿布列奇特提出了农业推广框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农业推广实践工作中,存在着一个有组织的框架。图2-3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Fig.2-3 Framework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资料来源:许无惧《农业推广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2.6.2 沟通理论早期的“技术传输”论中,新技术的转化率和采用率均达不到农业推广的预期效果。

2.6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

2.6.1 框架理论

德国著名农业推广专家阿布列奇特提出了农业推广框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农业推广实践工作中,存在着一个有组织的框架(H.Albrecht著,高启杰等译)。这个框架包括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它们通过沟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了农业推广的社会化服务范围。其中,推广服务系统指农技推广人员和推广机构,以及其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是农业推广框架理论中处于诱导农民行为改变的核心位置;目标团体系统指农民及其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是衡量推广策略和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部分。

此外,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离不开外部宏观环境,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农村区域环境等,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的相互作用于渗透、工作绩效和产出(如图2-3所示)。

图2-3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

Fig.2-3 Framework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资料来源:许无惧《农业推广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2.6.2 沟通理论

早期的“技术传输”论中,新技术的转化率和采用率均达不到农业推广的预期效果。原因是在一定的推广方法下,目标群体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新技术的推广方法不适合既定的目标客户的需要,致使农民即使相信能够从采纳新技术中获利,仍然拒绝采纳新技术。因此,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技术传输”发展到双向沟通阶段。

“双向沟通”理论认为双向沟通是推广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在技术、方法、经验等信息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推广方法即沟通在推广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农户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感受和理解是有差异的,因此,推广人员和机构应根据不同目标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可用乘法将其表示为推广内容(信息)×推广方法(沟通)=推广效果(管红良,2005)。

“双向沟通”理论认为沟通是一个反复循环的互动过程,不仅要求技术扩散者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还要求接受者将自己所得到的信息反馈给扩散者,在这个传递与反馈过程中,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扩散者、接受者、信息、反应、渠道和文化背景等6个要素构成了沟通的循环过程(见图2-4)。

图2- 4 沟通循环模式

Fig.2-4 Cyclic Model of Communication

资料来源:汤锦如《农业推广学》,2005年

2.6.3 农业踏板原理

农业踏板原理说明,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低、农产品价格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农业生产者只有不断采纳新技术,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纳过程需经历认识——感兴趣——评价——试验——采用五个阶段。随着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用及在农户间的扩散(即某项新技术从最初率先采用者向外传播,扩散给更多的采用者),新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并最终促使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