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网络和产业链治理

社会网络和产业链治理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1.2 三种理论:禀赋差异、社会网络和产业链治理(一)钻石理论在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方面,古典经济学中提出了区域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对不同地区之间分工的可能性和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地方产业网络已经不能在封闭和孤立中发展,而必须积极加强外部联系,通过在全球价值链中与全球产业网络有效的整合,不断获取价值,并通过“升级”求得发展。

5.1.2 三种理论:禀赋差异、社会网络和产业链治理

(一)钻石理论

在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方面,古典经济学中提出了区域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对不同地区之间分工的可能性和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到现代,影响较大的是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以往的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很好解释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势,当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某几种主要产业的成功,这些产业构成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一地产业的四项因素是:

(1)生产要素条件。该国(地)生产要素的地位,例如熟练的劳工或基础建设,这些是产业必备的竞争要素。

(2)需求条件。本地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本质。

(3)支援产业与相关产业。该国(地)是否具备这项产业的支援产业与相关产业,以及这些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支配企业如何创建、组织与管理的国内条件,以及该国(地)的内部竞争性质。

这四个要素形成一个“钻石模型”的四个基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而机会和政府是影响一地竞争优势的两个重要外生变量,它们通过影响钻石模型中的四个因素提升或降低区域的产业竞争优势。

波特进一步认为,各国竞争优势形态,都是以产业集群的面貌出现,呈现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关系,或由市场、技术到营销网络的水平关联;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会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是形成产业集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旦产业集群形成,其内部产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一种产业链现象。同时,波特强调任何国家的产业集群发展都必须要有政府在政策与措施方面的支持,才能发挥正面积极的效果。先进国家政府在产业群聚政策上,主要扮演“集群促进者”、“集群提升伙伴”、“集群厂商联盟者”以及“集群投资者”。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投资,有三大重点方向:一是集群产业技术的开发;二是集群必要的基础建设;三是新兴科技的发展。

政府适当的角色是催化剂与挑战者。它应该鼓励或促使企业提升想像力,创造专业化因素,执行严格的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防止垄断等,使产业竞争得以顺利开展。政府在传递并丰富钻石体系力量上的作用十分重大。政府政策能成功,因为它创造一个企业能从其中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而非政府直接介入整个过程;唯一的例外是,整体经济还在发展阶段。所以,政府的角色是间接的引导,而非直接的干预。

(二)新区域主义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经济地理学界,新区域主义学术思潮迅速发展。这一理论的兴起,体现了当代经济地理学与社会学、非主流经济学的紧密结合。“新区域主义”以地方产业网络为研究对象,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崛起的原因。他们强调区域中的内生成长因素诸如:集体学习、地理临近性、社会文化产生的相互信任和非贸易的相互依赖,及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关注区域内行为主体的正式和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非正式联系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重视区域内社会文化和制度动态性产生的创新氛围。

在理论上,“新区域主义”的贡献在于,通过制度、文化的地理集聚性和区域特定的路径依赖性的分析,解释了“后福特主义”时代全球经济动态格局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来源。在实践上,新区域主义学派也形成了自身的一套鼓励产业网络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进步的经济政策。“新区域主义”试图超越“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两难选择,将区域政策的重点放在通过发展产业网络模式而实现的“区域财富”积累上,放在区域“内生生长因素”的动员和竞争优势的培育上。

(三)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

与“新区域主义学派”过于强调网络“内生因素”驱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不同,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强调地方产业网络的外部联系、地方产业网络间互动等“外生因素”对产业网络的发展影响。

贸易经济学家关注的是生产活动在全球如何进行组织。阿恩特和基尔卡斯基(Arndt & Kierzkowski,2001)提出“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概念,用来描述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地理上的分散化,他们主张这种分离的国际视角是全新的。碎片化使得不同国家的生产形成了一个跨边界的生产网络。芬斯特拉(Feenstra,1998)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明确地将全球经济中的贸易一体化与生产离散化二者相关联。世界市场的贸易一体化导致跨国企业的离散化,企业越来越发现外包的好处。很多企业就倾向于将价值链中较低的环节外包到人力、地租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引出全球价值链治理的问题。

价值链治理是指组织间的关系和制度安排,通过研究价值链内部权力关系的分布,来分析地方产业网络在全球联系中获取价值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探讨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可能途径。格里费(Gereffi)是这一研究的开拓者,他认为全球经济不是被自由市场的联盟和政府间组织所制定的标准、规则所约束,而是由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领先公司所制定的规则、标准所左右,价值链治理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地方产业网络通过三种方式与全球价值链连接:市场方式、网络方式、半层级方式,前两种方式下,价值链中权力分布平衡,第三种方式“半层级”存在权力分布不平衡的特征。汉弗莱和施密茨首次清晰地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四种类型: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链的升级,从理论上把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四)对理论的归纳

基于上述理论,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共识:

一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流下,只注重内部联系的网络注定要走向衰败。地方产业网络已经不能在封闭和孤立中发展,而必须积极加强外部联系,通过在全球价值链中与全球产业网络有效的整合,不断获取价值,并通过“升级”求得发展。也就是说,地方产业网络要克服衰败,就要在全球联系中获取更多的价值,从而持续地升级。

二是不论何种学术流派,对经济活动全球运营的分析都运用了“链”的思维,都重视经济活动中不同分工环节的相互关联性。这是由于经济活动的垂直分工与弹性的生产方式的影响,导致最终产品或者是半成品的跨界生产、贸易与经营。这种基于某种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地理空间大尺度分散和小尺度集聚,就被“链”的外部联系串连起来。因此,虽然“链”的隐喻是抽象的概念,但是由于实际生产过程固着于具体的地理空间之中,加上每个地域所提供的区域条件并不相同,因而才有讨论不同产业空间与地域差异的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