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化物流平台建设上市公司

数字化物流平台建设上市公司

时间:2023-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化管理平台在扩展企业模型的基础上,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系统优化和重组目标,通过对供应链所涉及组织的集成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数字化管理还提供企业接口,集成企业间的管理平台,在信息共享和交换、物流互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级的集成和协同。

5.4.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数字化管理平台

如图5-3所示,数字化管理平台基于面向供应链的扩展企业管理模式,以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和管理能力为目标,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经营目标,涵盖企业物流、生产、财务、质量、运输、分销、服务、人力、项目、设备等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围绕数字化管理中的关系(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行政组织关系等)和发展(管理变革、业务重组、建立学习型组织等)两大课题,提供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从理念到技术多层面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在顺畅物流、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的基础上实现了横纵两个方向的集成和协同。

图5-3 数字化管理平台体系结构图

(1)垂直集成:从决策到执行

数字化管理沿着从决策到执行的垂直方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企业级战略决策层、工厂级战术层和车间单元级执行层。层次越高,对企业的影响因素就越大,在不同的层次可以按照管理的职能不同划分为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资源管理和人员管理等不同方面,如此可以形象地构造出数字化的管理矩阵。

相应地,数字化管理平台也存在一个功能矩阵,各个不同的管理层系统充当矩阵的一个或者多个节点,通过这些节点将企业运营和管理中的人员、事务、数据、资源等各个要素绑定,节点与节点之间纵横互联,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畅通无阻,知识和经验转变为企业的智力资源在节点间流动、改造、升值,整个企业在平台的支持下纳入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之中,从而实现跨越数字化管理层次的垂直集成。

(2)横向协同:从供应商到客户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针对这个趋势,美国有经济学家在《下一代制造技术》中明确提出了扩展企业模型,认为只有将客户、销售商、供应商、协作伙伴等纳入企业而形成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式企业才最有可能赢得竞争,获得生存。

数字化管理平台在扩展企业模型的基础上,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系统优化和重组目标,通过对供应链所涉及组织的集成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供应链管理业务的实质是深人供应商和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以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成本,将最恰当的货供给需要的客户。在一个供应商、制造商、流通商和客户组成的链式结构中,通常有一个核心企业作为整个系统的“原子核”,它通过对市场供需环境变化的迅速响应,柔性地建立新的供应链,通过统一的决策协调机制,实现面向供应者和需求者的物流和资金流的双向互动互通。数字化管理通常提供管理决策中心,对整体的资金流、物流进行计划和调度,根据需求的变化,柔性地、动态地形成扩展企业,实现企业级的动态集成和协同。数字化管理还提供企业接口,集成企业间的管理平台,在信息共享和交换、物流互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级的集成和协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