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西江产业带产业生态实施战略
西江产业带的产业发展,是利用现有优势产业,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通过加入产业链条和资源互补,形成上下游产业规模化集聚、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向内可开拓大西南市场,向外可以最便利的渠道进军国际市场的新型生态产业经济带。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大企业为骨干、吸引中小企业配套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跨区域产业链,成为国内、国际上有突出优势的产业基地。在区域间政府协作的联合推动下,消除地区壁垒,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生态经济带和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新型产业带模式,就是在吸取珠江三角洲先发地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以产业集聚化、产业网络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为核心,在西江流域形成新型的生态产业模式。
传统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逐步为生态工业系统所取代,在国际产业发展潮流的背景下,西江产业带应跟踪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走产业生态型工业化道路。
从企业层面看,应积极推动和扶持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优化企业资源。减少原材料和有毒材料的输入,在源头上削减材料消耗;对生产流程实行全程控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能耗,提高投入产出比;加强旧产品回收,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循环利用。
从系统层面看,应推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鼓励跨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公共管理和企业之间物质能量的网络循环,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从区域层面看,应建立西江产业带生态工业网络,在不同的工业系统、产业群落之间实行有效合作,优化各种资源,提高整体生态环境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其中,政府间跨区域合作在西江产业带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西江产业带,基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根据优势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耦合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产业发展系统及城镇社会经济系统,探索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物质能量交换及生态关系,促进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根据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在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选择开发优势产业。
①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成为珠江三角洲和产业发达地区的加工业基地,集中发展生态型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引进低污染、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一方面能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的集聚,促进当地的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
②促进产业链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西江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最经济快速的途径莫过于打破地区壁垒,与珠江三角洲建立上下游产业链,成为产业链条中的环节,建立珠江三角洲、西江产业带从研究开发、制造到原材料供应完整的产业链,共同打造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实现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特别是着重发展优势产业,建立以大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群体,促进企业的规模化、链条化发展。例如,梧州林业发达,可与顺德乐从等城镇形成上游开采、下游加工的家具产业链。其他产业链如铝氧、电解铝、铝合金、铝材,磷矿石、磷精矿、磷、硫化工产品,煤炭、碳素、电极糊、电极、煤炭、电石化工产品等。
③促进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发挥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典型的范例如南海,通过民营中小企业的集群,形成了以西樵纺织业、盐步内衣、大沥有色金属、铝型材深加工、南庄的陶瓷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有名的生产基地。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优化产业链结构,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④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具有融资上的便利,香港证交所与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在2000年6月已联合建立香港创业板市场,其间的89家公司仅在2001年就获得21亿港元的融资额。可利用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到香港上市,获得融资支持。
⑤以城市化促进西江产业带的工业化。城市在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中心,因而成为经济网络的连接点和神经中枢,它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是其促进工业化的两个主要动力源;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都要依托于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因此,西江产业带应该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以城市化促进西江产业带的工业化。
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新型的地区分工合作模式,整合资源、技术、管理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产业信息化、网络化和集聚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