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节世纪年代债务危机之前

第一节世纪年代债务危机之前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之前 社会贫困状况追溯社会贫困是拉美国家的一种长期历史现象,但这一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因此关于拉美国家社会贫困状况比较完整的统计数据直到70年代初才出现。在这个阶段,拉美国家基本上采用的是初级产品出口模式,下层人民没有从中获益。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之前 社会贫困状况追溯

社会贫困是拉美国家的一种长期历史现象,但这一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因此关于拉美国家社会贫困状况比较完整的统计数据直到70年代初才出现。

一、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这个时期,拉美的农矿产品出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二战期间,国际市场货源短缺,拉美的民族工业未受外国竞争的影响,从而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拉美国家基本上采用的是初级产品出口模式,下层人民没有从中获益。尽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已不再是独立初期的雇农或债务奴隶,但他们对大地主的经济依附地位没有改变,整个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发展进程都伴随着权势阶层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兼并过程[1],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殖民地时期形成的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格局,此外,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拉美国家各地区发展严重失衡的特点。上述两个因素是拉美国家在收入分配方面贫富悬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历史原因。而当时的拉美国家尚未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了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绝大多数拉美人民处于未开发状态,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贫困。

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是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在以普雷维什为首的拉美经济委员会提出的“发展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下,拉美国家错过了利用60年代国际贸易扩张的有利时机,没有经历一个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出口阶段,从而大大限制了就业的扩张;同时,在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下,拉美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由于城市中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许多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引发了拉美快速的城市化,5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增加40.3%。农村中的贫困人口数量相对减少,但一部分涌入城市的农民由于缺乏现代化工业所需要的技术,重新沦为城市的贫困阶层。

三、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

(一)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在这一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逐渐暴露出缺点,拉美国家纷纷对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整,从60年代中期起,开始实行“进口替代”和促进出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这一时期,拉美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到1980年拉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 000美元,工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2]。但由于没有放弃原来的进口替代模式,而且在促进出口方面取得的进展也相对有限,这些进步没有缓解拉美社会的贫困问题。70年代,拉美经济委员会对许多国家的贫困状况展开了社会调查,提出了衡量社会贫困的标准,即以一个家庭的总收入是否能够满足其全部家庭成员的基本需要为衡量标准,凡不能满足的被视为贫困人口;凡家庭收入不能满足其全部成员的最低食品需要的,被视为赤贫人口。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70年前后,拉美国家的贫困和贫富分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贫困家庭占全部家庭数量的比例为40%,其中城市26%,农村62%,赤贫家庭占总数的19%,城市10%,农村34%。1960—1970年间,占拉美人口70%的下层人民只得到社会总收入的1/4,而占人口1%的大资产阶级的收入却占了社会总收入的11.7%。1950—1975年间,占总人口20%的富人的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由60%增加到66.4%[3]。同时,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剧,造成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这些城市贫民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生产率低下的非正规经济活动,成为就业不足大军中的一部分。1950年,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到1980年,已达20%,有些国家甚至高达60%[4]。这就说明,由于城市的过度膨胀以及农业部门的相对滞后,拉美的工业尽管处于增长时期,但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根据拉美经济委员会对拉美10个国家的统计(见表1-1),1970年前后,被调查的10个国家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占全部城市家庭的26%,其中洪都拉斯高达40%,哥伦比亚略低,占38%,其次分别为巴西35%、秘鲁28%、委内瑞拉20%。[5]

表1-1 1970年前后拉美10国贫困状况

img1

来源:Oscar Altimir,“La dimensión de la Pobreza en América Latina”,CEPAL,1979,p.63

(二)70年代末—80年代初

80年代初,拉美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公布的社会贫困状况报告指出,在参与调查的19个国家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5%,其中城市为25%,农村为54%;处于赤贫线以下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5%,其中城市为9%,农村为28%。这些数据都比1970年前后要低,因此,拉美经济委员会认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拉美地区出现了“穷人相对减少的趋势”。[6]实际情况是,农村贫困人口呈现下降趋势,从62%下降到54%,而城市贫困人口变化幅度不大,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的贫困化还是有所加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