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

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2 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协同理论由三大基本原理及一个核心理论构成,即不稳定原理、支配原理、序参量原理和自组织理论。协同理论承认不稳定性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不稳定性充当了新旧结构演替的媒介。

2.3.2 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

协同理论由三大基本原理及一个核心理论构成,即不稳定原理、支配原理、序参量原理和自组织理论(刘岩,2009)。

1.不稳定原理

不稳定原理揭示的是一种模式的形成意味着原来的状态不再能够维持,从而变为不稳定(哈肯,1989)。协同理论承认不稳定性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不稳定性充当了新旧结构演替的媒介。协同理论以探究系统结构的有序演化规律为出发点,从相变机制中找到界定不稳定性概念,承认不稳定性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系统的各种有序演化现象都与不稳定性有关,在旧结构的瓦解和新结构的产生过程中,不稳定性在系统新旧结构演替中充当了媒介。

2.支配原理

支配原理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系统内部的各种子系统、参量或因素的性质和对系统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不平衡的,但在远离临界点时,这种差异和不平衡受到抑制,未能表现出来。当控制参量的改变把系统推过线性失稳点,逼近临界点时,这种差异和不平衡就暴露出来了,于是就区分出快变量与慢变量。快变量代表系统的稳定模,不会左右系统演化的进程;慢变量在接近临界点时不是迅速衰减而是缓慢增长,代表不稳定模,主宰着演化进程,支配着快变量的行为。总而言之,支配原理认为有序结构是由少数几个缓慢增加的模或变量决定的,所有子系统都受这少数几个模的支配。

3.序参量原理

序参量是描述系统整体行为的宏观参量。序参量的形成,不是外部作用强加于系统的,它的来源在系统内部。当多组分系统处于无序的旧结构状态时,众多子系统独立运动,各行其是,不存在合作关系,无法形成序参量。当系统趋近临界点时,子系统发生关联,形成合作关系,协同行动,导致序参量的出现。序参量一旦形成就成为主宰系统演化过程的力量。由于序参量支配子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寻找序参量,即建立和求解序参量方程就成为用协同理论研究系统演化的关键。

4.自组织理论

协同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主要观点如下(哈肯,2001):第一,自组织理论中所指的“系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既包括微观系统也包括宏观系统;第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或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是系统内部的因素自发地组织建立起来的;第三,协同理论中的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自身所具有的,能使系统从不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第四,各种自组织系统的形成都是由于子系统之间的合作形成序参量,在序参量的作用和支配下形成一定的自组织结构和功能;第五,通过控制参量的改变,是系统自组织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