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中国红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促进中国红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 促进中国红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中国红碎茶生产与出口尽管从1990年国家取消出口补亏政策后呈现大幅度下降,但是,红茶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市场供求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些中国特色与优势的名优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产销两旺,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于降低中国红茶的出口成本,打造红茶品牌和实现“优质优价”战略,百利而无一弊[14]。

5 促进中国红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中国红碎茶生产与出口尽管从1990年国家取消出口补亏政策后呈现大幅度下降,但是,红茶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市场供求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些中国特色与优势的名优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产销两旺,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17年世界红碎茶产量将达到310万吨,消费量将达到280万吨,出口量达到139万吨;加上近年来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三个红茶出口大国政局动荡;云南普洱茶热恢复理性,国内外消费者对高档次“清饮”工夫红茶与调味红茶的质量文化鉴赏水平日益提高,红茶文化推广方兴未艾;红茶本性暖胃,一直都拥有相当大的消费人群。据此,笔者认为,振兴中国红茶产业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红茶生产与国际国内贸易将在新的定位、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中不断发展;预计五年内全国红茶总产量恢复发展到10万吨(其中出口红碎茶和内销工夫红茶各5万吨)左右,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增强;中国红茶产业的出路,在于突出中国特色与优势,实施“巩固中低档出口红碎茶与发展内销名优工夫红茶并举的策略”大力开发中国特色“高香型”、“专用型”红茶精品和深精加工产品,依靠科技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品质,提高综合效益。笔者据此提出如下5项策略和措施。

5.1 统筹规划,重新定位,合理布局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红茶的优势、特色和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行国际化分工与定位,认真做好全国特色红茶产业发展的全面规划,重新做好红茶产业发展定位与区域布局,以此作为法定的“作战蓝图”,指导和引导中国红茶产业的计划、有序、协调发展。建议由农业部牵头,涉茶主管部门和科教单位参与,组成中国茶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尽快开展规划工作。规划工作的重点如下。

(1)优化筛选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主导品种(资源)和优势产地,确定中国特色红茶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

(2)合理规划各类拳头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的布局和规模,形成特色红茶产区或产业带

(3)建立与特色红茶产业生产经营相配套的现代茶业技术研究、示范、推广、服务体系

(4)规划好特色红茶产业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突出解决好初精加工和一二级流通市场所需的建设用地等问题。

(5)明确建设主体、生产经营机制和招商引资方案。

(6)提出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范围和配套的保障政策等。

中国红茶产业的区域布局,应当以华南和西南大叶种茶区为主,其他传统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产地为辅;在茶类及其结构定位上,应当以发展华南、西南大叶种茶区的“高香型”中高档出口红碎茶、专用型深精加工原料茶和特色“花(毫)香”型内销名优工夫红茶为重点,适当恢复和发展祁红、宁红、宜红、浙红、湖红工夫和小种工夫等特色传统内销红茶和创新红茶,突出打造“中国红茶精品”[22]

5.2 依靠科技,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制约我国大宗红茶发展的最大难题是成本高、品质差、卖价低。要提高传统大宗出口红茶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大力降低单位成本和不断提高茶叶品质。

(1)大力推广机械化采茶、机械化耕作和机械化加工技术,大力削减手工操作和劳动力成本。

(2)大力推广专用红茶良种和良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嫁接换种或老茶园更新改造,以无性系优质高产新品种替代传统有性品种,推广普及茶园“肥水一体化”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高产优质综合新技术。

(3)推广“一园多茶类”采制和“内外销茶并举”生产技术,实行春季主产内销名优茶,而夏秋季生产大宗外销红碎茶和专用原料茶,以提高茶叶的综合品质与效益。

(4)大力改革茶叶加工工艺技术,推广节能、提质和“种—养—加”循环生态产业模式和综合新技术。重点提高生物能源和非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及大宗红茶的品质和综合效益。

(5)加快国家茶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茶叶产、加、销各个环节的现代先进技术集成创新及有机结合。

5.3 调整优化红茶产品结构,突出打造中国特色“高香型”红茶和深精加工产品

(1)加快选育和推广特色、高香专用型红茶良种,加快玫瑰香型、兰花香型、奶香型创新红茶新产品和无咖啡因、高L-EGCG和高茶黄素红茶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全力打造高品质的“中国特色”传统名优红茶和创新红茶产品,占领国际、国内高端市场。

(2)大力开发速溶红茶、调配红茶和以L-EGCG、茶黄素、茶多酚和茶氨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为原料的终端保健品和药品,不断拓展传统红茶的新用途,以延长传统红茶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23]

5.4 加快建立中国国际茶叶拍卖中心,大幅度降低红茶的贸易成本

20世纪60—90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实行独家垄断,贸易机构臃肿,贸易渠道长、中间环节多,造成贸易环节的成本高达20%以上。20世纪上半叶,除中国外,世界茶叶主产国都先后建立了产地国际茶叶拍卖市场,开展“海路贸易”和网上国际贸易。实践证明,这种贸易方式具有能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销对路和实现“优质优价”等优点,正好弥补了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机制和产业组织的弊端,应当大力借鉴并尽快实施。笔者主张在广州或上海建立中国茶叶国际拍卖中心,同时大力发展网上茶叶商务市场。在此基础上,大力引导小规模茶农自愿组建茶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红茶产业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这对于降低中国红茶的出口成本,打造红茶品牌和实现“优质优价”战略,百利而无一弊[14]

5.5 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打造茶叶著名品牌,促进中国红茶“优质优价”

中国是茶叶的祖国,创造了几千年的茶叶文明,也孕育有各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茶叶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和茶的道德精神,推广普及“怎样泡好一壶红茶”和“怎样品好一杯红茶”的技能与艺术,在国内外大力推广名优红茶“清饮”鉴赏的技艺与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红茶的内销与出口。重点是以保证红茶的特色与质量为基础,以名种、名茶、名山和名师创造茶叶文化,以茶艺和茶文化打造著名茶叶品牌。以此同时,有条件的茶区可拓展茶叶的观光、休闲与鉴赏功能,广泛宣传饮茶与健康、“艺茶”与“修身”、红茶品质与鉴赏等知识。这对于正确引导中国特色传统名优红茶和创新红茶的消费,提高产品和企业的世界知名度,拓展中国红茶内外销市场,以及拉动高档红茶的消费和价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23]。

此外,要研究出台建设现代茶叶产业体系的支持政策和保障体系,在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等方面给予中国红茶产业振兴发展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恐志.中国红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

[2]谢天祯.鸦片战争前后广州的茶叶贸易与茶商.广东茶叶,1985,15(3): 1-6

[3]程启坤,庄雪岚主编.世界茶业100年.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4]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5]陈栋,凌彩金,卓敏.茶艺与茶叶审评技术.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6]庄雪岚,王小英.从国际市场演变探讨我国茶业发展战略.云南茶叶, 1991(2):2-5

[7]Chang K.世界茶叶产销现状及中期展望.中国茶叶,2006,28(1):4-6

[8]蔡军.2005年我国茶叶出口情况浅析及展望.中国茶叶,2006,28(2):7-6

[9]中国食品土畜产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2007年我国茶叶出口情况综述.广东茶业,2008,107(1):5-7

[10]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中国茶叶,2008,30(6):4-6

[11]王郁风.印度茶叶产销现状和今后出口趋势剖析.广东茶叶,1987,20(2):1-7

[12]丁俊之.二十世纪世界茶叶消费的研讨.广东茶叶,1987,20(2):15-21

[13]汪德滋.国际茶叶市场的演变与产茶国的主要措施.茶报,1990(1):15-17

[14]陈栋.从国际茶叶供求关系的变化浅谈我国茶叶贸易发展的战略(一)、(二)、(三).广东茶叶,1997(54):5-13;1997(55):12-20;1997(56):20-30

[15]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史录(1949-1993).香港:香港百能广告有限公司出版社,1994:322-403

[16]农牧渔业部外事处.肯尼亚茶叶生产后来居上.世界农业,1985(1):12

[17]丁俊之.肯尼亚、印度尼西亚茶叶产销动向.云南茶叶,1990(1):56-58

[18]Sivapalan P.Current status of tea production in Srilanka.World Te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 Science,1993:63-73

[19]Othieno CO.Tea production in Kenya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its success.World Te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 Science, 1993:74-88

[20]陈宗懋.从参加第11届政府间茶叶小组会议引起的联想.中华茶人, 1995(2):15-17

[21]丁俊之.品牌: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简报,2006(111):11-14

[22]陈栋,卓敏.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与发展策略研究.中国茶叶,2009,31(1):4-7

[23]卓敏,陈栋.广东现代茶业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战略思考.中国茶叶,2008,30(6):12-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