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同技术对茶产业贡献分析

不同技术对茶产业贡献分析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 不同技术对茶产业贡献分析在茶叶生产中应用的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茶树良种及繁育技术、栽培技术、加工技术,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技术对产业的贡献。良种对茶叶生产的贡献之一是提高产量。耕作技术对茶产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提高产量上。这表明,物源投入的贡献率为79%,科学技术对茶叶生产增长的贡献率是21%。

3 不同技术对茶产业贡献分析

茶叶生产中应用的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茶树良种及繁育技术、栽培技术、加工技术(含深加工),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技术对产业的贡献。

3.1 良种对茶产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人员通过各种育种技术方法,新育成国家审定的无性系品种67个,省级审(认)定的无性系100多个。随着无性繁殖技术的完善,无性系良种的推广速度加快,中国的茶树良种化率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0%提高到2006年的33.1%,其中部分地区(如浙江省永嘉县、贵州省湄潭县等)达到90%以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

良种对茶叶生产的贡献之一是提高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茶树良种比普通品种增产十分显著,以1988—1993年进行的第一批国家级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点)的结果为例,通过审定的品种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45.03%(表1)[6],又如据朱双瑶等在浙江永康生产试验结果,浙农117品种的产量比鸠坑群体种增产56%[7]。类似的品比试验结果很多,结合其他多方面的试验资料,我们估计目前推广到大生产中的良种的增产效果在30%左右。据此可以估算出,2007年良种对茶叶总产量的贡献为6.75%。

良种对茶叶生产的贡献之二是提高茶叶品质,进而提高卖价、增加效益。据陈炳环等20世纪80年代在浙江省余杭县石鸽良种场的调查结果(表2),良种茶园单位产值比群体种增加78.9%~232.88%,按最低的78.9%计算,2007年良种对茶叶总产值的贡献为16.01%。

表1 无性系良种的增产效果

注:(1)1992年鲜叶产量为夏、秋茶产量;(2)F0.05(8,16)=2.59,F0.01(8,16)=3.89,F0.01(8,48)=2.90;(3)*P<0.05,**P<0.01.

表2 无性系良种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8]

img46

注:资料调查自浙江省余杭县石鸽良种场。

上述分析是基于目前茶良种推广面积计算的,而我国目前茶树良种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3左右,可见良种对茶产业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潜力。

3.2 栽培技术对茶产业的贡献

茶树栽培技术主要涉及耕作技术(包括垦殖、树冠培养、土壤管理、营养调控、采摘等)和植保技术。

耕作技术对茶产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提高产量上。30多年来,通过种植方式的改变、系统修剪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条栽标准化茶园成为茶园的主体。通过研究茶树产量的构成因子、茶园生态规律、茶树树冠优化结构及不同类型茶树的修剪生理效应、茶树栽培经济效益等,提出了适宜的种植密度、最佳的修剪方法和制度、适合名优茶生产的采摘方式等技术措施,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在阐明主要营养障碍因子、茶树营养需求特点基础上,提出了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园土壤营养诊断指标和养分综合管理技术。这一系列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使中国的大宗茶生产进入了高产栽培阶段,茶叶产量显著提高。杭州茶叶试验场1981—1984年进行的67.45公顷大面积高产栽培试验结果显示,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平均增产34.8%[9]。然而,由于缺少耕作技术推广面积的精确统计,要准确估算其对茶叶产量的贡献率比较难。若按推广50%计,则耕作技术对茶叶总产量的贡献为14.82%。

茶树植保技术对茶产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减少损失上:①降低茶园经济产量因病虫害的损失。据专家估算,目前茶园的病虫害损失率已控制在10%以下,比20世纪70年代茶园的病虫害导致的茶叶产量损失(20%左右)减少了10%左右。②提高茶叶的安全质量合格率。化学防治是茶树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也带来了农药残留问题,一度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政府的重视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我国茶叶安全质量合格率已达到95%左右,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15%。

栽培技术方面的另一个重要进展是机械采茶。茶叶生产成本的40%用于劳动力,而劳动力开支中的80%用于采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采茶旺季时的劳动力紧张已经成为突出矛盾。除此之外,由于茶叶生长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如果没有足够的劳动力采收鲜叶,会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这一点在名优茶的春茶旺季生产时最为突出。通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制出多种型号的采茶机,制定了《机械化采茶技术规范》,提出了与机采配套的修剪与肥培技术措施。研究表明机采可提高工效10倍,降低成本40%以上,可有效缓解劳动难题,并降低生产成本。但目前采茶机的推广应用还不普遍,其对茶产业的贡献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世界粮农组织曾对1963—1995年世界茶叶生产(以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四国为代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得出,在这段时间里,世界茶叶生产从1963年的101万吨增至1995年的259万吨,增长1.56倍,物源的投入增长率远低于产出增长率。这表明,物源投入的贡献率为79%,科学技术对茶叶生产增长的贡献率是21%。

3.3 茶叶加工技术对茶产业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茶叶加工技术的进展主要可以归纳为:①各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的改进;②大宗茶加工机械的改进;③名优茶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名优茶加工机械化的进步;④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发展等。茶叶加工技术对茶产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升茶叶质量,增加茶叶价值。茶叶加工技术改进和应用,尤其是名优茶加工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我国茶叶总体质量,体现在茶叶销售价格明显提高,2007年我国茶叶的平均单价达到26210.53元/吨,比1990年提高了4.24倍,茶叶单价的增长,对茶叶总产值的贡献达到80.93%,这里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外,主要是加工技术和良种的贡献(良种的贡献为16.01%)。

(2)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机械化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成品茶质量更加稳定。据权启爱的资料,一台中型揉捻机即可代替30~50人的人工揉捻劳动,并且揉捻叶的成条率、条索紧结程度和细胞破碎率大为提高。茶叶炒干机的出现,使得绿茶炒制效率提高几十甚至百倍以上,并且成品茶香高味醇。特别是珠茶炒干机的发明,手工炒制方式下每人一天10多个小时仅可制珠茶5千克左右。而一台珠茶炒干机在同样时间内可加工80~100千克的珠茶产品。茶叶颗粒圆紧光滑,质量显著好于人工,茶叶卖价也提高10%以上。将1台6CS40型滚筒杀青机、2台6CMD60型多槽式扁形茶炒制机、4台6CB60型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配套成为一个机组,每小时可加工扁形茶20千克以上,可代替80个左右的人工炒制,显著减轻了劳动强度。

(3)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茶叶深加工是对茶产业的深化和开拓。近些年来,超微茶粉、低咖啡因茶、高EGCG茶、速溶茶、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深加工产品不断被研制出来并很快得到发展。特别是茶饮料的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站稳市场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每年以300%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国茶饮料销售量为583万吨,销售额330亿元,占软饮料市场份额的20%左右。茶多酚于90年代开始产业化生产,目前全国有茶多酚生产厂家30多家,生产茶多酚约2000吨。深加工技术的应用不仅延长了茶业的产业链,而且由于深加工所利用的多为中低档原料,使得茶叶的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提高,所产生的附加值也十分明显。据刘仲华的资料,目前中国已有5%左右的茶叶用于茶叶深加工产品,其产品产值达200亿元左右。可见,茶叶加工技术对茶产业的贡献具有很大的潜力,这方面的技术进步可以直接推动产业升级和深化,是茶叶生产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