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销区粮食物流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与机制模式

主销区粮食物流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与机制模式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销区粮食应充分考虑粮食安全与区域内外两个市场的有效利用问题。主销区粮食应从粮食安全向口粮安全的发展战略转移。从政策选择的角度讲,今后浙江的粮食政策,应当侧重利用粮食机制来配置农业资源,调节粮食生产,提高效率水平。

7.2 主销区粮食物流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与机制模式

7.2.1 主销区粮食物流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

正如诺斯(1995)指出的那样,由于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增强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林毅夫根据人类对制度需要的两种类型:经济与安全,把制度分为主要发挥安全功能的制度和主要发挥经济功能的制度。体制对产量的相关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体制作为外生变量来影响产量,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或者影响体制的选择。在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粮食问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粮食消费水平很低,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粮食消费弹性小,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政治问题。但如果社会粮食消费水平超过温饱线,粮食需求弹性增大,基本的粮食安全得到保证,粮食问题的政治性就显著降低主要成为经济问题。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其突破口是实行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生产形式,这一制度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但随着2001年从主销区浙江开始实行粮食市场化,取消了粮食定购任务,农民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生产行为,由于主销区大都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粮食比较收益不高,农民理性的选择行为会放弃粮食生产转向收益高的经济作物生产,或更多地选择放弃粮食生产,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原本“鱼米之乡”的粮食产区(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已转变为粮食主销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甚至出现了弃耕和抛荒现象。主销区粮食安全建立在粮食一定自给底线的基础上,必须依赖于外部市场的供应。主销区粮食应充分考虑粮食安全与区域内外两个市场的有效利用问题。主销区粮食应从粮食安全向口粮安全的发展战略转移。主销区城乡居民口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很小,但却是刚性的需求;确保了城乡居民的口粮供应,也就基本解决了一般人生存所需要的食物要求。

目前主销区的粮食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经济问题,即边际调节问题。从政策选择的角度讲,今后浙江的粮食政策,应当侧重利用粮食机制来配置农业资源,调节粮食生产,提高效率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如粮食生产转向经济作物生产,不是减少耕地而是储备了耕地,只要保持了必要的耕地,转向粮食生产只要4个月时间,转向期间存在的缺口,可以靠国家粮食储备和进口来解决。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和粮食贸易政策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基本目标,但安全目标的实现要以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小损失为前提,在设计粮食安全政策时,要权衡这种政策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与可能带来的安全效益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充分发挥政府对粮食批发市场物流规划与实施的宏观指导作用,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主销区生产粮食越多,就意味着输出资源越多,利益流失越多,成本也越大,无论是产区政府还是农户都不愿多种粮。粮食生产的这种“外部性”,决定了粮食生产的许多投资要靠政府投入,其中包括对粮食主产区和粮农的政策补贴。粮食物流量大、点多、面广、时间性强,要确保粮食物流环节及时、安全、经济地运转,需要政府给予帮助和协调。

7.2.2 构建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和优化投资模式

按照粮食物流系统化、规模化要求,需加强主销区与主产区之间、企业和行业之间利益协调机制。

7.2.2.1 构建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

构建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政府在利益协调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粮食的主产区与主销区流出和流入之间,粮食流通渠道收购、加工、仓储和运输环节之间,统一通道的各节点之间形成系统,需打破地区间封锁和行业分割,促进仓储、加工、运输和码头设施等社会化和运输服务的市场化。

主销区的利益协调则主要表现为,协调好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关系,在粮食短缺时能够得到稳定的粮食供给,有助于双方的利益均得以实现。在两者的利益协调过程中,主销区通过与主产区的合作,向主产区保持一定粮食购买量,同时帮助粮食主产区分担库存成本,以提高生产者从事粮食生产积极性。而主产区则主要是在粮食供给相对短缺时,应向主销区保持一定的销售量,同时给予具有协作关系的主销区同等条件下粮食优先购买权。主销区通过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粮食流量、流向,以利于规模化的粮食物流运输组织与安排,促进粮食能有序、顺畅地从主产区到达主销区,同时也保障粮食主产区生产者的利益。同时,加强主销区与主产区的储备粮数量规模与品种结构安排等粮食储备布局,做到储备量的收储、轮换和投放有序化、效率化和成本化,适当增加主销区的粮食储备。因为,主销区的粮食储备和人均粮食储备很低,应增强应对粮食安全风险能力。

粮食企业与行业间的协调表现为要注重粮食物流个环节之间与收购、加工、检测、运输装卸等的衔接。建立相应的粮食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粮食储、运、接、发各个环节的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各环节节点之间的系统化、网络化、散装化和信息化。在粮食流量的均衡性、流行一致性(避免倒流等)和设施配套性方面保持协调。

7.2.2.2 整合资源,优化粮食投资模式

主销区粮食物流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上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粮食是特殊商品,粮食安全又具有公共性,粮食物流体系设施的建设更是需要政府的投资,尤其是全国性和区域性重要的基础和公共设施项目需要政府扶植,如重要港口和内陆物流节点的建设、散粮收纳、中转设备和运输工具的投入,以及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和粮食应急调控体系的构建等完全靠市场化推进的进程是缓慢的,甚至是不可能彻底达到所需要求的。同时,在加强“四散化”作业的政府投入的同时,要鼓励民营企业参股,控股甚至兼并一些国营粮食大企业,组建大型粮食物流企业,鼓励从事粮食物流企业在码头、火车站建设散粮运转设施。减免企业购置达到一定标准的散粮装卸和运载工具税费,并给予补贴。采用市场化运作,对一些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可以由企业自行解决筹措,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甚至是外资进行投资,风险由企业承担,以此优化投资主体,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明晰产权和责任,提高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