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势力和市场权力

市场势力和市场权力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批批年轻人在学校学的是公开标准的商业规则,到了社会中很快就被所谓的人情世故所淹没,把身上的棱棱角角都磨平了,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如果一个社会、一个企业这种成熟度高,真不敢说就是好事,其造成的危害还不仅仅在于一次次的商业路线的堵塞,而在于对一代代商业人格的降低。

本土的商业文化——人情

黎明企业观

当我们借助外部潜规则时,也可能让我们获一时之便、得一时之利,但日积月累我们会懒惰地依赖在这种温床上不思创新与发展。当有一天,这个温床不温的时候,生存的危机便随之而来。

从纸上印的文字看,从政策条文上看,我们市场的商业公共信息都是公开的。实际上,我看还是不能算是完全公开,至少公开程度还达不到商业化的最低标准。高端市场依然有形无形地控制在行政权力结构中:公开不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公开、对谁公开都有不确定性,都有一定的附加条件。没有真正的公开,在于没有公开完善的监督体制。在不公开的市场中,权力就显得至高无上,力大无比。这是个人人明白但无人破解的怪圈,权力控制着市场信息的公开程度,市场公开程度与权力大小成反比,越公开的市场,权力占比越小,越不公开的市场,权力占比就越大。如果一种力量同时双向控制开关时,其阀门的转动方向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买飞机票与火车票的情况就能看出信息公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现在一般情况下,买飞机票可以不走人情线,因为全国联网,信息公开,到哪里查都是一个信息源,无非是折扣稍有不同。信息公开是因为票源相对过剩,没有控制价值,权力一般不光顾。火车票,尤其是节假日的火车票,相对票源短缺,于是就会出现短期人为的信息不公开现象,或者说不完全公开,仅仅公开的那一部分也都是过剩票源,紧俏票源早就被人情预订走了。

滑稽的是这些不公开的信息都是以公开的方式冠冕堂皇地告知:售罄。规定提前十天买的票,即使你排队排第一名,机器上也会显示这两个字。半夜起来排队的人是按商业路线走的,走不通只好折回来走人情路线。人情是有价格的,人情增加了成本,需求方成本的增加部分正是供应者利润增加的部分,供应方就会形成一个多头交易链条。票贩子处在这个链条的末端,起早贪黑,薄利多销,既可恨也可怜。

2010年春运期间,一些火车站试行火车票购买、检票实名制,也算是制度化管理的尝试,不过这是以巨大的管理成本为代价的,无奈的成分很大。我想,过些年,若铁路更长了,火车更多了,满大街都是推销火车票的,那时火车票的信息一定会是完全公开的。

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就是公共信息的公开,不公开就谈不上公平、公正问题。反映在企业的问题,根子却在企业之外。权力是信息的主控开关,控制信息实际上就控制了市场价格。过去的双轨制,现在虽然不太提了,但实际还潜在着多轨制,“跑部钱进”并没有成为历史,只是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罢了。最近国家明令强制撤销全国县级单位在北京设立的驻京办,就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人情之多,国家出面整治此事,说明很多问题从下至上看得都很清楚。

因为公共信息潜伏后便被肢解为个人权力,取而代之的是弥漫在我们周围浓浓的本土气息的人情文化。人情,简单地说就是办事找熟人,没有熟人就通过熟人找熟人。找熟人就是要办事,办好事,好办事,办不好办的事。因为有缝隙,所以才能“钻空子”。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习惯,进而成为我们企业的商业思维、行为定势,蔓延在我们的商业活动中并得以传承。不正常的事要走关系,正常的、简单的事也要走关系。关系成为必经之地,关系打破了所有的商业规则。

黎明企业观

企业规模太小没有社会地位,开会不给你主席台坐,银行贷不上款,同行不敢赊欠;可怜巴巴四处求人,有一口没一口地看别人脸色吃饭;经不起大风浪,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规模小,水浅,问题一下子就显现出来,小企业犯点事一查就明,二话不说收拾你。

一批批年轻人在学校学的是公开标准的商业规则,到了社会中很快就被所谓的人情世故所淹没,把身上的棱棱角角都磨平了,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如果一个社会、一个企业这种成熟度高,真不敢说就是好事,其造成的危害还不仅仅在于一次次的商业路线的堵塞,而在于对一代代商业人格的降低。年轻人会逐渐不相信并抛弃商业路线,一心只走人情路线,最后变成一个个聪聪明明滑滑溜溜察言观色的高手。商业的路线是有红绿灯标志牌、斑马线的柏油路;人情的线路是条没深没浅、没边没沿的戈壁滩上的土路。在我看来,人情占主导正是造成商业信用缺失的本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