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组织和生活单位合为一体

生产组织和生活单位合为一体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17世纪末18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在重商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特许权利与垄断制度已经暴露出极大缺点,效率低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17世纪末18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在重商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特许权利与垄断制度已经暴露出极大缺点,效率低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扩大海外贸易,以便从海外市场获取更多生产所需的廉价原料,并为其生产的产品寻找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于是经济学界开始对重商主义进行批判,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产生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可以说是倡导自由贸易的第一人。

斯密所处的时代,英国产业革命逐渐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但却受到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封建行会制度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建立起来的重商主义政策体系的束缚。当时仍存在于乡间的行会制度规章限制了生产者和商人的正常活动,重商主义提倡的极端保护主义则从根本上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斯密站在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方面,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entage)。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斯密在《国富论》开篇就颂扬分工,非常强调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分工会使人们专门从事某项作业,从而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因而能增加国家财富。斯密以制针业为例来说明他的观点。在斯密看来,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个粗工每天至多只能生产20枚针,有的甚至一枚针也生产不出来。在分工之后,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4 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数百倍,这显然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使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而且分工还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斯密认为,分工是由于交换引起的。因为人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助,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相互交换这个倾向。至于交换的原因,斯密认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交易。在斯密看来,交换是人类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人们为了追求私利,便乐于进行这种交换。为了交换,就要生产能交换的东西,从而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练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和才能。分工也就因此产生。

(二)分工的原则为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斯密认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都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有利。他指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付出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要穿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是向裁缝购买。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是雇用不同的工匠去做。他们都认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他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品的一部分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其他物品。”[1]

在斯密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各个国家之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对所有交换国都是有利的。他在《国富论》中写道:“如果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那么在一个大国中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比自己制造更加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最有优势的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2]国际分工之所以也应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斯密认为是因为“在某些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某一国占有那么大的自然优势,以致全世界都认为,跟这种优势作斗争是枉然的[3]”。他举例说,在气候寒冷的苏格兰,人们可以利用温室生产出极好的葡萄,并酿造出和国外进口一样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30倍高的代价。因此。他认为,如果真这么做,那就是明显的愚蠢行为。

(三)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不同国家各自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利条件

自然禀赋也称自然优势,是指超过人力范围之外的气候、土壤、矿产以及其他相对固定的自然状态的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特定商品时,所具有的自然优势有时是非常巨大的,以致其他国家无法与其竞争。后天的有利条件也称获得性优势,如生产技术等。一个国家在生产和出口某种商品上具有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也就是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

(四)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个例证

现在以中国和美国都能生产小麦和丝绸为例,进一步分析说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见表2.1。

表2.1      中国和美国的绝对成本

img6

表2.1表明,在专业化分工前,中美两国各自要耗费20小时和10小时的劳动,才能分别生产出1单位小麦;而在丝绸产品的生产上,中美两国则分别耗费了10小时和20小时的劳动,才各自产生1单位的丝绸。从整个世界来看,生产两单位的小麦和两单位的丝绸共耗费60小时劳动。但是,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中美两国分别在生产丝绸和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更低的生产成本,具体表现为:小麦的生产成本,美国小于中国(10<20);而丝绸的生产成本,中国小于美国(10<20)。所以,中国在生产丝绸上具有绝对优势,而美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绝对优势。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中美两国应分别专业化分工生产丝绸和小麦,然后再进行交换。实现专业化分工后,中国将30小时的全部劳动都投入到丝绸的生产,而美国将30小时的劳动全部投入到小麦的生产。这样,在全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将生产出3单位的丝绸,美国则将生产3单位的小麦,世界的总产出将分别增加2个单位。假设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是1∶1,即1单位丝绸交换1单位小麦。那么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可用1单位丝绸交换1单位小麦,相对于分工前可以节约10小时的劳动(因为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中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是要用2单位的丝绸才能换回1单位小麦);同时,美国通过贸易也用1单位小麦换回1单位丝绸,而在美国国内原先则要用2单位的小麦才能获得,所以,美国也有获利。这种贸易得利反映在国内消费上,即为两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从而增进整个世界的经济福利水平(参见图2.1)。

三、对绝对优势理论简评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正确地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即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使国际贸易从重商主义的损人利己转变为互惠互利。其次,斯密提倡的自由贸易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向外殖民扩张和抢占世界市场的强烈愿望,不仅对当时各国的外贸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国的外贸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绝对优势论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能说明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获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国家没有一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有利的地位,按照绝对优势论,这些国家就没有理由加入国际分工和贸易,但实践证明,这些国家还是可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如何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呢?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