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谈判:《独立日》的寓言?
好莱坞曾经推出一部名为《独立日》的商业巨片,影片描绘了在未来某年恰逢美国独立纪念日的一天,企图毁灭地球的外星人突然降临地球,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上空屠城毁地。就在这危机的关头,美国人挺身而出,担当起了保卫地球的领导者。世界各国在美国总统的带领下奋勇反击,一名出色的美军飞行员和一名天才的美国科学家在千钧一发之际摧毁了外星人的指挥中心。于是,美国总统对全世界庄严宣布:7月4日对全人类来说再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此片的寓意再明显不过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国的繁荣、富强与发达并不建立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美国式的神话对不同的人和国家来说可以具有完全相反的寓意,它可以使一部分人大富大贵,也可以使另一部分人因为一部分人的大富大贵而一贫如洗。
美国的电影是这样说的,美国在国际贸易的谈判中也是这样做的,它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对于经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的控制权。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每一步发展中都打下了烙印。
GATT的成立是美国的功劳,当时是想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但是由于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阻挠,所以GATT变成了一个“临时适用”的协议。GATT/WTO的每一轮谈判也带有浓厚的美国烙印。美国成为国际贸易规则制订的主宰者。
远的不说,我们从最近的一轮“千年回合”谈判的启动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召开成员方部长会议,讨论制定下一个世纪世界多边贸易的游戏规则。与会的除了134个正式成员外,还有准成员国代表和有关观察员。不过,说话最算数的还是美国。远的不说,看看中国加加入世贸组织贸的过程就不由人不信这一点。
在中国复关加入世贸组织的16年中,皆因美国亮起红灯而加入世贸组织无门。欧盟虽然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例高过美国,欧盟驻中国首席贸易代表也公开宣称绝不拾美国人的牙慧,但实际上从中美双边协定签署的那一刻开始,全世界,包括欧盟,就已经认同了中国的世贸组织成员地位。
别看美国老是鼓吹世贸组织要维护一个公平牢固的全球贸易体系,以保证所有参与国的利益。在关键时刻,美国的国家利益绝对高于一切。因此,在新一轮世贸组织谈判中,美国必将要利用自己实际上具有否决权的地位,制定出一套最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21世纪国际贸易游戏规则。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没有关于电子商务的统计时,美国已经从中大捞了一笔:1998年,美国国内的电子商务交易总值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至2002年估计将上升到1万亿美元,它在国外的电子商务交易总值将达3000亿至3500亿美元。从电脑业大户们提供的一些数字看就更直观了:英特尔公司1999年第一季度的在线销售额约30亿美元;Cisco公司也有20亿;戴尔电脑公司则平均每天进帐1000万美元。美国不仅在电子商务上捷足先登,而且还抢先开发并输出电子商务结算系统方案。虽然网际网络的发展和运用在全世界范围内如烈火干柴,势不可挡,但短期内,至少到这一轮贸易谈判结束时,世界诸国在电子商务方面只能是美国的配角。基于以上事实,可以想像,美国将在新一轮的谈判中处处为电子商务大开绿灯。 除了强调电子商务的操作必须遵守透明度和非歧视性等世贸组织基本原则外,美国短期的目标是保证各国不对电子传输征收关税。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发达的农业科技,使美国的农副产品在正常情况下比欧盟或中国同类产品的价格要低两至三倍。但是,其他国家的种种保护措施却使美国无法充分利用其在价格上的优势。因此,农业贸易体制改革将成为美国人在这轮谈判的开篇话题。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美国要求中国将农产品关税削减至15.2%,并取消对稻米和棉花等商品的出口补贴。由于欧盟自50年代以来就一直实行保证农产品收购价和补贴出口政策,在1999年3月的欧盟峰会上,《2000年议程》讨论时提出的改革计划因法国等农业大户的反对而无法实现,美国可能就拿欧盟开刀,首先要求彻底废除并禁止一切出口补贴,进而提出大幅度减少任何贸易援助措施和降低关税税率,但是欧盟仍然坚持己见。美国最好的选择是加大自己的补贴,于是在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美国的补贴数额是1900亿美元。
在工业品方面,其他国家进口的门槛放低后,美国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坐享规模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在其原有技术优势上增加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从而既保住美国的科技领先地位,又创造更多的高收入就业机会。在过去的5年里,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使美国的出口增加了2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内的实际工资增长了6%,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说到服务业,美国更是风骚独领,仅1998年一年出口就达2460亿美元。
2001年11月,多哈,中国的历史将记住这一重要的时刻,中国就是在这一次世贸组织的部长级会议中被世贸组织审议通过加入世贸组织。但是,我们在庆祝的同时,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在中国加入之前抓紧时间在制订新一轮谈判的议题,下面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袁铁成、杨得志在2001年11月15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新闻,题目是《最后时刻扭转乾坤——透视多哈多边谈判》:
卡塔尔当地时间11月14日晚上,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第4届部长级会议在几经周折后,终于落下了帷幕。多哈《部长宣言》经过无数次讨价还价,经过4次重大修改后被正式公布。该宣言号召,发起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
现在看来,多哈会议开始前后的日子颇值得回味。最大限度让别人妥协,最小程度使自己让步。如果不成,各退一步,并使出无数谈判花招。美国、欧盟、日本都有共同的做法:先留住机会,别堵住退路,只要能谈起来,一切好商量。“破坏世贸组织大家庭”的帽子谁也不敢戴,谁也不想戴。即使印度的立场非常强硬,并高调做出反对发起新一轮谈判的姿态,但最终还是做出选择——支持新一轮全球多边谈判,自发声明不满多哈谈判内容。
多哈这几天,各国部长们非正式磋商的就是一份于11月14日晚上发表的文件——《部长宣言》,共有10页,52条,主要涉及6大内容:农业议题、执行议题、规则议题、环境议题、“新加坡议题”(主要是指WTO新加坡部长级会议上讨论的议题)、知识产权与药品准入议题。尽管每一议题看上去都是抽象的,但都涉及各个国家的切身利益。
多哈:不眠夜一波三折
11月12日晚,在中国台湾加入世贸组织签字后举行的记者会上,WTO总干事穆尔只呆了一会儿,匆匆说完几句话后就紧急赶往谈判室。12日整个晚上以及13日凌晨,秘密磋商一直在继续。
当晚,本报记者深夜赶回住地时发现,仍有大批发展中国家代表匆匆赶往会场。13日,原本是大会结束的日子。前一天夜里,记者还获悉,美国代表团预定13日下午6时离开多哈。从当时谈判后各方对媒体吹风的情况看,13日,形势应该比较乐观。
然而,记者13日一大早来到会场并得到通知说,美国代表团记者会将于当晚7时45分开始。1个小时后,记者会时间就改在下午4时45分;两个小时后,又改回当晚7时45分;3个小时后,新闻中心贴出通知:“原定7时45分的记者会推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13日一整天,记者看到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在大批保安保护下,多次出入会场。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众多记者一整夜都是在新闻中心度过的,但截至14日记者发稿时,也没见到美国代表团的记者会。
整个13日,新闻中心里的各国“老记”对会议前景还非常乐观。美国高级代表在接受记者询问时表示,对会议前景的看法是积极的,“我们不想要消极的”。比利时贸易部长告诉记者:“事情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4日开会前,记者溜进会场获悉“有戏”。因为,一方面,权威人士在现场告诉记者,基本没有问题了,印度已经妥协了;另一方面,记者看到印度贸易部长正在与属下磋商自己即将发表的声明。
喜来登:“四巨头”苦斗
来多哈谈判之前,美国、欧盟、日本和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在相互指责谈判对手。10月底,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强烈抨击日本在农业问题上的“不妥协”立场,并对日本的立场表示“极度失望”。在多哈,几轮谈下来,美国不仅与日本达成谅解,还与日本联手孤立欧盟。这可能与小泉致函布什有关。日前,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致信美国总统布什时就明确表示,要在多哈谈判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展开十分有效的合作。日本人的惯常做法就是,单独与美国打交道时,会设法与美国较量一番,但当美国需要日本在国际上出场时,日本一般都是言听计从的。这次多哈谈判也不例外。
欧盟来多哈前也立场强硬,还强烈呼吁其他国家采取“灵活性”,到了多哈也仍在一遍又一遍地大谈“灵活性”。可是,在多哈谈了两天后,欧盟就与美国、日本和发展中国家有了巨大分歧。在环境、农产品补贴、反倾销、纺织品、贸易投资等议题上,欧盟总是主要谈判的一方。
截至11月14日开大会之前,印度的立场仍然非常强硬,甚至可以说,是整个WTO成员里立场最强硬的一个。来多哈前,印度就已摊牌:“不满足我旧的,就不跟你谈新的”,强烈要求WTO成员切实执行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一揽子协议。就在人们担心,如果印度拒绝,会否成为其他141个成员批评和指责的对象时,从磋商室传出好消息:发达国家已就药品专利问题与发展中国家达成妥协,发达国家对专利的保护不阻止印度等处理大规模传染病或艾滋病的爆发。这是对印度的巨大让步,也是巨大的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发达国家在这一“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贸易协议”(英文简称TRIPS)上对印度做出很大让步,以换取印度在某些方面的妥协。
12日晚上,印度驻日内瓦资深记者与本报记者聊天时透露:“对印度来说,今天晚上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14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官员说,对多哈会议的结果,印度可能会做出非常强硬的姿态,但最终会与对手妥协。其预料的与会议结果没有出入。
美日联袂孤立欧共体
在农产品补贴议题上,欧盟本来就有些孤立。美国和凯恩斯集团——以农业出口为主的国家——极力反对欧盟的农产品补贴政策。在整个欧盟内,法国的农民问题最多。因此,既想与美国等成员妥协,又要顾及法国利益,欧盟的处境其实很尴尬。实事求是地说,欧盟在谈判中的妥协与灵活性还是很有信誉的,就在两天前,欧洲委员会(欧盟的权力执行机构)呼吁欧盟在多哈做出一定的妥协。然而,法国的农民问题是欧盟所搞不掂的。因此,欧盟即使想妥协,那也得先看看法国农民的脸色。
日本担心农业问题有两点:第一,担心自己农产品市场开放过大,引起国内农民的不满,因此,日本总是以反倾销的理由来处理农产品进口问题。中国就是日本农业政策的最大受害者;第二,担心WTO在谈判中把自己的渔业问题置于环境议题下进行讨论,这会使日本在农业问题上显得很被动,因为日本的捕鱼政策,特别是捕鲸等一直遭到国际社会的猛烈抨击。
不过,日本人心里很清楚,在与美国较劲时总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据透露,11月7日,小泉给布什写信说,希望日本与美国在多哈就农业问题能够展开合作,并认为日本一直在扮演建设性的角色。11月11日,日本官员在多哈放风说,日本可以最低限度地支持农业谈判,也支持《多哈宣言》草案中的就这一问题的立场。11月14日,在记者获得的《部长宣言》最新版本中,其第31条已经正式表明,渔业补贴问题与环境问题分开讨论。就在13日的版本中,这一条还是需要讨论的重要内容。这显然是日本在多哈会议中取得的重大成功之一,且是获得美国支持的。
13日,本报记者在多哈向日本外务省经济局局长北岛信一询问,《部长宣言》第31条款中的这种说法是否就是专门为日本准备的?北岛没有予以正面回应,而只是说,这是WTO成员所作的承诺。北岛的这句话可以解读为,这是WTO成员专门为日本所作的承诺。
美国质疑欧盟“红线”不明
就整个谈判规模和影响力来看,在本次谈判中,只有美国和欧盟两大对手在左右局势,因此,它们之间的较量就格外引人注目。仅在农业谈判中,双方较劲就可见一斑。这次农业谈判主要有两个内容:农产品补贴和反倾销。美国农产品出口成为很多国家用反倾销等手段反击的对象,美国为此十分恼火。凯恩斯集团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拉美国家(比如阿根廷)都表示,他们可以接受进行农业谈判的《部长宣言》文本草案。很显然,在农业问题上,他们与美国站在一起,这个阵营中还有一些是发展中国家。欧盟代表一再强调,通过减少农业出口补贴来呼吁谈判是不可接受的,农业协议应更多地考虑非贸易方面的关注,比如,农村发展补贴的保护等。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实际上就是欧盟在为其农业补贴政策狡辩。对此,美国高官则反唇相讥:“对欧盟来说,主要问题似乎不是出口补贴问题,而是出口补贴语言问题。”美国代表凯茜·诺威丽12日更是在记者会上说,美国在农业和TRIPS上已经走得很远了。现在对美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欧盟在农业和环境问题上的“红线”在哪里。她还说,尽管日本和韩国对《多哈宣言》是有条件地支持,但她证实,欧盟现在在三个最大问题上都已经被孤立起来。
11月13日下午,欧盟代表在吹风时口气已经好转,在农产品补贴上,欧盟已有所让步。为了对欧盟内部有所交代,欧盟发言人表示,他们尽量在《多哈宣言》中找到平衡,以便不给欧洲农民带来伤害。言外之意,欧盟在农产品补贴上除了妥协,就是谈判失败,没有第三条道路。13日晚上,欧盟代表再次吹风说,我们达成了一个“满意但不完美”的协议。这也间接地解释了13日法国代表为何愤然离开谈判桌的原因。
美国威逼利诱发展中国家
早在2002年9月26日,WTO总理事会推出《多哈宣言》草案,而其中注明需要讨论的只有两个问题——投资与竞争政策。此草案一出,立即遭到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猛烈抨击,并认为该草案简直就是在为发达国家背书,是在给发达国家签支票,而对乌拉圭回合协议的执行问题,该草案并没有给予“强有力的声明”。因此,直到11月13日,多哈会议新闻中心外仍有很多人抗议WTO的这份草案。
在多哈,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已明确告诉印度人,美国在纺织品上“不能也不会”有什么动作,纺织品的市场准入问题是不容讨论的。美国代表团来多哈前,美国国会已通过决议,要求美国政府代表在谈判中不许触及纺织品问题。不过,美国已对讨论倾销问题做出回应,表示有必要予以审议。
11月1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欧洲版)披露,美国为了让巴基斯坦支持美国的贸易政策,曾表示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但被巴基斯坦断然拒绝。此前,还有报道说,美国为寻求非洲国家的支持,曾威胁缩减对非洲的援助。“9.11事件”后,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已成国际热点。在最需要非洲和其他一些穷朋友支持的节骨眼上去得罪他们,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美国代表态度大变。美国对印度有一些许诺,但印度的立场很强硬,“只要美国在纺织品上不让步,印度就什么也不让”。更何况,巴基斯坦已与印度联手,美国政府的压力会打一些折扣。
这是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可惜的是,所有的国人和媒体都沉醉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喜悦当中,完全忽视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走向问题。
在我们开始思考以下问题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一段新闻和新闻的背景联系在一起了。
美国为什么这么急于发动新一轮的谈判?
美国为什么要在中国没有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之前确立谈判的议题?
在中国加入之前,美国主要的谈判对手有哪些世贸组织成员?
中国加入以后,美国制订规则的能力减弱了还是加强了?
为什么印度在世贸组织中是一个例外?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吗?
下面的话作为本节的总结:
长远地看,减少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消除关税壁垒,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世界贸易体系,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法制化、透明化和公平竞争,每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美国主导制定一套有利于自己国家的利益、更加开放的贸易游戏规则,这在客观上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
面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其他国家除了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外,还应未雨绸缪,团结在一起,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附录1:诺贝尔奖得主眼中的国际经济秩序
2001年4月英国《观察家》杂志刊登了格雷·帕拉斯特介绍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观点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斯蒂格利茨批判性地描述了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的四个步骤,并得出了现在的自由贸易的实质。
斯蒂格利茨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团主席。他编著的新版《经济学》推翻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并形成自己的框架,被誉为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斯蒂格利茨认为,实际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这三个组织都是单一统治秩序下的可互相调换使用的面具。许多规则是由他们共同制订的。
在文章中,他首先抨击了世界银行的官僚作风。举例来说,世界银行几乎对每个穷国都有援助计划。据世界银行表示,这些计划都是在对这个国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后做出的。但作为一个内幕知情者,斯蒂格利茨说世界银行的考察研究主要依据对该国的五星级宾馆的考察。它包括会见一些乞讨般的、热情的、手持草拟的结构调整计划的财政部长。接着,世界银行会在每个国家身上实施它的“四步曲”。
第一步就是私有化,更准确地说,就是腐败化。当地领导人往往用世界银行的要求去压制对他们的批评以推行私有化。削价出售国有资产的回扣率会达到10%,而这些资产动辄价值数亿美元。最令斯氏痛心的是,受美国支持的寡头控制的俄罗斯政府的腐败计划剥夺了俄罗斯的工业财富。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近一半,带来了萧条和饥饿。
私有化之后,第二步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拯救经济计划”——资本市场自由化。理论上讲,就是对资本市场解除管制,即允许资本自由流进流出。
不幸的是,有时(比如印度尼西亚和巴西)钱只是单方向地不断流出。斯氏把这叫做“热钱”(Hot Money,指为获取高额利润或保值而由一国转移至另一国的流动资金)循环。现金以不动产或货币形式流入某国进行投机,一有风吹草动就跑。一个国家的储备在几小时、几天内就流干了。
而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为了吸引资金以恢复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会要求这些国家把利率提至30%、50%,甚至80%。结果可想而知:如此高的利率扭曲了资本的价值,打击了工业生产并耗光了国家财富。
在这关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这些国家拖入第三步:价格市场化——一个粮食、水、燃气价格飞涨的时期。这又可预见地走到了第三步半:斯氏称之为骚乱。
像199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削减对穷人的食品和燃料补贴后,印度尼西亚爆发了骚乱。玻利维亚2001年发生的水价的骚乱和2002年2月厄瓜多尔水、燃气价格的骚乱则是由世界银行引起的。不管怎样,你都能得到这样的印象,骚乱是计划好了的。让我们看一下对厄瓜多尔的“转轨型国家援助计划”。在秘密报告里,世界银行说他们希望他们的计划能激起“社会的不安定”。这并不奇怪。秘密报告显示:计划已经使厄瓜多尔51%的人口陷入了贫困。而世行只呼吁勇敢、坚定地直面国内的动荡,用“政治决心”来忍受高昂的物价。这些骚乱和动荡又引起了新的资本恐慌性出逃和政府的崩溃。当然,这种经济“纵火案”也有它“光明”的一面:对外国公司来说,他们可以以“跳楼价”买到那些价值连城的东西,比如矿山开采权或港口。
斯蒂格利茨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不是市场经济的循规蹈矩的铁面无私的追随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要求印度尼西亚停止对穷人的食品补贴的同时,筹措了数百亿美元去挽救印尼的银行家,实际上也就是挽救向印尼银行家贷款的美国和欧洲的银行。
把这些图景综合起来,我们发现:在这个体系中有无数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而明确无误的赢家只有一个——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和美国的财政部。
斯氏讲述了他在世界银行期间跟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任民选总统的一次不愉快的会见。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命令埃塞俄比亚把援助资金存入在美国的储备帐户中,利率只有可怜的4%。而同时,这个国家不得不以12%的高息借来美元为他的人民购买粮食。这位新总统乞求斯氏让他用这笔援助款来重建国家。但是这笔钱直接被“抢夺”进了美国财政部的保险柜。
现在就轮到第四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把这一步叫做“消灭贫困计划 ”:自由贸易。这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统治下的自由贸易。作为一个内幕参与者,斯氏把这种自由贸易比作鸦片战争。“那也是关于开放市场的,”他说,“与19世纪一样,欧洲人和美国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冲破壁垒打开市场,却阻碍第三世界的农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贸易。今天,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和世贸组织使用的金融和财政手段几乎一样有效”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