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

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4 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2.3.4.1 集体学习的内涵能力最终要靠知识支撑,不管这种知识是属于技术、组织、市场还是采购方面的。对于一般的学习,需要当事人进行有意识的合作,而对于集体学习,则存在“马歇尔空气”的动力。而集群内的企业存在相互学习机制。

2.3.4 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

2.3.4.1 集体学习的内涵

能力最终要靠知识支撑,不管这种知识是属于技术、组织、市场还是采购方面的。组织学习是创造知识的过程,而学习将导致动态能力的发展(Lawson,Lorenz,1999)。产业集群由于其地域性和网络性,为集群系统内的组织间学习提供了方便之门。随着组织学习研究的日渐成熟,学习与知识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其中一个重点学派是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区域经济学家的GREMI(Groupe de Recherche Europe sur les Milieu Innovateurs)(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理论界称之为“创新环境”学派。“创新环境”学派非常强调产业区的创新主体的协同行为和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

集体学习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关于集体学习的概念,不同学者有着内涵大致相同的定义。

Duru and Gilly(1995):集体学习指建立在允许个体之间的合作以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制和程序上,从而达到积累知识的社会过程。

Lorenz(1996):在个人之间创造或发展一个基础平台或分享知识,以便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从而解决面临的技术和组织难题。

Keeble,et al(1999):地域相邻的企业通过共同的知识和过程,从而促进学习和解决共同的问题。

Capello(1999):基于共有的规则、道德、组织和过程,成员间通过相互交往,自由而方便地积累知识、转移知识的动态过程。

通常认为,集体学习具有两大基本特点: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环境(milieu)(Capello,1999)。社会性是因为集体学习强调的是社会过程。社会文化环境(milieu)的不同体现在为了得到所需要的东西,是有意识的合作,还是当地环境所产生的外部性。对于一般的学习,需要当事人进行有意识的合作,而对于集体学习,则存在“马歇尔空气”的动力。正如马歇尔(1920)所说:“当一种工业已经这样地选择了自己的地方时,它是会长久地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同样技能需要的行业之人,相互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最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这种“马歇尔空气”意味着这样一种环境,即对区域外的成员很难享受其好处,而对区域内成员可无需刻意努力。沿着这一逻辑思路,可知没有这种空气,产业集群将不复存在,集体学习是创新性社会文化环境所天生固有的。而集体学习所产生的知识将促使整个区域系统的创新(Asheim,Coenen,2005)。

2.3.4.2 集体学习与一般学习的比较

通过集体学习与学习在持续性与互动性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对集体学习有更深的了解。

1)时间上的持续性

由于在时间上是持续的,学习是个动态过程,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从而发生知识的剩余与积累。

创新不可能凭空而来,而必须以现状为基础,因而创新成果都是以现有技术、组织、管理知识的持续性和积累性为基础的。在大型企业中,研发、技术部门在知识积累、隐性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中,由于规模不经济、未来的不可预期及小企业短寿命的原因,在大企业通过研发部门促进创新的模式不复存在。在这些集群系统中,信息收集、知识积累是发生在企业之外的社会中,主要发生在当地劳动力、中小企业的供应商、销售商的网络中(Camagni,1995)。

集体学习持续性、积累性之一表现在由于劳动力技能的专有性及众多企业业务的相似或相关,劳动力容易在集群内流动,但却不容易流到集群外。集体学习持续性、积累性之二表现在与供应商、消费者的稳定联系中。在这持续的联系中,产生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移,从而带来创新。在大企业,这种创新发生在企业内部,而在社会文化环境(milieu)区域内,则是中小企业强社会交往的产物(Capello,1999)。正如Aydalot(1986)所讲,产业集群的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突破与持续的过程。尽管创新是对现有状态的突破,但创新需以当地随时间推移的知识和怎么做(Know-How)为基础。

2)空间上的互动性

在知识创造的积累过程中,一部分新知识的产生是当事人和他人协调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

持续性是必要的,但并非知识转移的充分条件。第二个要素需要保证知识的转移,即动力系统。在大企业,信息收集和知识转移是通过研发、生产、组织和行政部门相互交往而发生的。大企业的创新发生在组织内,被层级所控制(Nelson and Winter,1982)。而集群内的企业存在相互学习机制。Brett Anitra Gilbert(2008)的研究表明,位于地理集群的企业能够从当地环境中吸纳更多的知识,并且有更高的增长速度和创新绩效。集群企业通过集体学习达到知识转移是通过以下途径产生:劳动力在区域内的流动、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创新、企业衍生(Capello,1999)。两种学习类型的比较见表2.8。

表2.8 集体学习与学习在知识转移的比较

img26

资料来源:Camagni(1995)。

不管原始发明者愿意与否,由于集群内共同的技术、组织及行为方式,方便了信息和隐性知识的分享,因而集群内的知识转移是社会性的。换而言之,创新迅速成为共有性收益。通过这种方式,创新性知识来自企业外,成为集体性收益(a club good):集群企业可方便使用,却排除集群外成员享用。这种特性对集群成员意味着正外部经济性(Buchaman,1965)。

2.3.4.3 集体学习产生的前提条件

地理相邻性、业务的同类将会有效促进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但不是充分条件。另外,共同的文化基础、语言背景、知识结构及互为信任也必不可少。Saxenian(1994)在比较硅谷与波士顿128公路时发现政治、社会、制度及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性。Keeble(1999)认为企业网络、非市场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对集体学习,进而对创新有着重要影响,指出集体学习是由文化、制度和地域相近性结合的产物,而这种学习又受到多年形成的历史、价值链上组织的交流及区内高校、研究机构的影响。Lawson,Lorenz(1999),Mesquita,Lazzarini(2008)认为集体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内部成员在探讨技术和组织问题时形成的共同语言、较严格的技术和工程类别的共同知识、共同的组织知识。Capello(1999),Albino &Carbonara(2007)认为通过集体学习形成富有活力的产业集群是诸多要素作用的结果,地理的临近性、产业专业化和企业聚集是基本条件。而中小企业间稳定的联系、稳定的当地劳动市场才能保证产业专业化,在此基础上,基于文化和组织的相似性,从而使企业聚集,企业聚集所产生的交往而带来的信任将当地雇主和劳动力存在的强有力而稳定的创新协同,使集体学习得以进行,隐性知识得以传播,促成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集体学习环境(见图2.8)。

img27

图2.8 不同产业区形成的前提条件

资料来源:Capello,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