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项物流费用分摊比例表

各项物流费用分摊比例表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物流成本管理一、物流成本概述有学者将物流成本定义为“产品在时间、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的货币表现”。2.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构成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配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企业实际物流成本的支出往往要超过企业对外支付物流成本的五倍以上。图6-10 物流成本“冰山”示

第二节 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概述

有学者将物流成本定义为“产品在时间、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的货币表现”。

200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成本”定义为:物流成本是指伴随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必要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狭义的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过程中,物流企业为了提供有关物流服务,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是物流服务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物流成本是指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物品的时空、价值变化而发生的全部费用。

简而言之,物流成本就是完成各种物流活动所需的费用。

在生产企业中,物流成本是除原材料成本之外最大的成本支出项目,如今的企业物流管理者通过学习、实践和总结,正在探索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物流成本的绝对数值必然是一直上升的。因为,随着企业通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不断追求,必然会对物流系统注入更大的投资,从而提高了物流成本。高的物流成本是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的保证,这是物流系统效益背反性的体现,企业很难既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同时又降低物流成本,除非有根本性的技术进步。但是物流成本上升的幅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所以物流成本占的比例是在缩小,从而成为经济效益提高的源泉。

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反映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获得客户持续满意的能力上。这个能力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和反应速度上,通过对市场先机的把握去创造更大的需求市场,这就是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最终表现是价格,价格竞争的本钱是成本,成本下降的空间取决于物流成本。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二、物流成本的构成与分类

(一)物流成本的构成

总地说来,物流成本由以下七项构成。

(1)物流过程的研究设计、重构和优化等费用。

(2)物流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如固定资产的磨损,包装材料、电力、燃料消耗等。

(3)物资在保管、运输等过程中的合理损耗。

(4)用于保证物流顺畅的资金成本,如支付银行贷款利息等。

(5)在组织物流的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如进行有关物流活动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等。

(6)从事物流工作人员的工资及各种形式的补贴等。

(7)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由物品空间运动(包括静止)引起的费用支出,如原材料、燃料、半成品、在制品、产成品等的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费用。

也有学者按其所处企业的领域不同进行划分,把物流分为流通企业物流和生产企业物流,相应的物流成本分别是流通企业物流成本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

1.流通企业物流成本构成

流通企业物流成本是指在组织物品的购进、运输、保管、销售等一系列活动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货币表现,其基本构成如下:①人工费用,如企业员工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费等;②营业费用,如运杂费、能源消耗费用、设施设备折旧费、保险费、办公费、差旅费,以及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消耗,如商品损耗等;③财务费用,如支付的贷款利息、手续费、资金的占用费等;④管理费用,如行政办公费、差旅费、税金等;⑤物流信息费,如硬件、软件费用,维护费等。

2.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构成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配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与流通相比,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其基本构成如下:①人工费用,是指企业从事物流工作的员工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费用;②采购费用,如运输费、保险费、合理损耗、采购人员的差旅费等;③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的维护保养费、搬运费;④营业费用,指在物流活动中的能源、材料消耗费,办公费、差旅费、保险费、劳动保护费等;⑤物流设施、设备维护和折旧费,仓库的折旧费;⑥产品销售费用是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费用,如销售活动中的运输费、保险费、搬运费、装卸费、仓储费、配送费等;⑦物流信息费,如物流硬件费用、软件费用、维护费用等;⑧财务费用,如物流活动中的贷款利息、手续费、资金占用费等。

以我国家电企业为例来分析其物流成本的构成情况,如图6-6所示。

img47

图6-6 我国家电企业物流成本构成

(二)物流成本的分类

按支付形态分,物流成本分类如图6-7所示。

img48

图6-7 物流成本按支付形态分类

按物流职能分,物流成本分类如图6-8所示。

根据物流管理目的分,物流成本分类如图6-9所示。

img49

图6-8 物流成本按物流职能分类

img50

图6-9 物流成本按物流管理目的分类

三、物流成本控制

(一)物流成本控制的含义

物流成本控制就是采用特定的理论、方法、制度等对物流各环节发生的费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管理。

根据李建丽教授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观念,要做好物流成本控制,要按照以下步骤来逐步实现。

第一步,要了解服务的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不要因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服务质量。

第二步,要了解物流成本的组成,并将各项成本细化。

第三步,要了解业务的分布区域以及当前的服务、成本等。

第四步,按照现在的客户布局,安排最佳的货物流向,分析不同组合的成本与服务情况。

第五步,将第四步细化成企业的业务流程与操作规范,同时制订各类监控、分析报表。

(二)物流成本的特征

1.物流成本“冰山”说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传布于世。从此各门学科也开始引入“冰山理论”这一学说。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物流成本学说权威专家西泽修提出:人们对物流成本的总体内容并没有掌握,提起物流成本,大家只看到露出海水上面的冰山的一角,而潜藏在海水里的整个冰山却看不见,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成本的主体部分,如图6-10所示。

企业向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大头是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物流费确实犹如一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企业实际物流成本的支出往往要超过企业对外支付物流成本的五倍以上。

img51

图6-10 物流成本“冰山”示意图

2.“黑大陆”学说

著名管理学权威专家德鲁克于1956年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的流通是泛指。但是,在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所以,“黑大陆”说法主要是针对物流而言的。“黑大陆”即我们尚未认识、尚未了解的部分。

物流成本在财务会计中被分别计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外费用等项目,因此,损益表中反映的物流成本在整个销售额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物流的重要性没能被认识到。

3.“第三利润源”说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这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们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

4.“效益背反”说

效益背反是指在物流系统中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也即物流系统中的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系统中的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往往导致整个物流系统效率的低下,最终会损害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的利益。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这种现象。

(1)包装问题。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如果简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从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减少库存据点并尽量减少库存,势必使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必然增加运输次数。

(3)将铁路运输改为航空运输,不但减少了各地物流据点的库存,还大量减少了仓储费用,而且运输速度也大幅度提高了,但是运费增加了。

各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因而就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化。物流系统是达成物流目标的有效机制。物流的各项活动如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都各自具有提高自身效率的机制,也就是,物流系统具有运输系统、保管系统、装卸搬运系统、包装系统、流通加工系统等分系统,并且各个系统以实现其最佳效益为目的。这些系统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因而物流系统就是以成本为核心,按最低成本的要求,使整个物流系统化。也就是说,物流系统就是要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使总成本变为最小,以追求和实现部门的最佳效益。

5.“成本中心”说

“成本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产生影响,是企业成本的重要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追求合理化、现代化,主要不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能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6.“利润中心”说

“利润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于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个利润源”。

7.“服务中心”说

“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三)物流成本控制的内容

1.运输费用的控制

运输费用是承运单位向客户提供运输劳务所支付的费用。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的比重较大,日本通产省对六大类货物物流成本的调查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占总物流成本的40%左右,是影响物流费用的重要因素。

可采用的控制方式包括:加强运输的经济核算;防止运输过程中的差错事故,做到安全运输。

2.储存费用的控制

储存费用是指物资在储存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

可采用的控制方式主要是加强仓储各种费用的核算和管理。

3.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

装卸搬运活动是衔接物流各环节活动的关键,它渗透到物流的各个领域。装卸搬运费是物资在装卸搬运过程中所支出费用的总和。

可采用的控制方式包括:对装卸搬运设备的合理选择;防止机械设备的无效作业,合理规划装卸方式和装卸作业过程,如减少装卸次数、缩短操作距离、提高被装卸物资的纯度。

4.包装费用的控制

包装起着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的作用。据统计,包装费用约占全部物流费用的10%。

可采用的控制方式包括:选择包装材料时要进行经济分析;运用成本核算降低包装费用,如包装的回收和旧包装的再利用;实现包装尺寸的标准化、包装作业的机械化;有条件时组织散装物流。

5.流通加工费用的控制

在物资进入流通领域以后,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加工活动,称为流通加工,由此而支付的费用为流通加工费用。

可采用的控制方式有:合理确定流通加工的方式;合理确定加工能力;加强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制订反映流通加工特征的经济指标,如流通加工建设可行性指标、流通加工日常管理指标。

(四)物流成本控制方法与策略

1.物流成本控制方法

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包括绝对成本控制法和相对成本控制法。

绝对成本控制是把成本支出控制在一个绝对金额以内的成本控制方法。绝对成本控制从节约各种费用支出、杜绝浪费的途径进行物流成本控制,要求把营运生产过程发生的一切费用支出都列入成本控制范围。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是绝对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

相对成本控制是通过成本与产值、利润、质量和功能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寻求在一定制约因素下取得最有经济效益的一种控制方法。

2.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1)混合策略 混合策略是指配送业务一部分由企业自身完成。采用混合策略,合理安排企业自身完成的配送和外包给第三方完成的配送,能使配送成本最低。

(2)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策略的指导思想是:产品特征不同,顾客服务水平也不同。当企业拥有多种产品时,不能对所有产品都按同一标准的顾客服务水平来配送,而应按产品的特点、销售水平来设置不同的库存、不同的运输方式及不同的储存地点,忽视产品的差异性会增加不必要的配送成本。

(3)合并策略 主要指配送方法上的合并。企业在安排车辆完成配送任务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载满装,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4)共同配送策略 共同配送是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集中协作配送。它是几个企业联合,集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设施的配送方式。

(5)延迟策略 传统的配送计划安排中,大多数的库存是按照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量设置的,这样就存在着预测风险,当预测量与实际需求量不符时,就出现库存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从而增加配送成本。

延迟策略的基本思想就是对产品的外观、形状及其生产、组装、配送应尽可能推迟到接到顾客订单后再确定。一旦接到订单就要快速反应,采用延迟策略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信息传递要非常快。

(6)标准化策略 标准化策略就是尽量减少因品种多变而导致附加配送成本,尽可能多地采用标准零部件、模块化产品。如服装制造商按统一规格生产服装,直到顾客购买时才按顾客的身材调整尺寸大小。采用标准化策略要求厂家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考虑节省配送成本,而不要等到产品定型生产之后才考虑采用什么技巧降低配送成本。

(五)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例较高,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反映出我国物流效益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近十年来,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0%左右,与世界有关国家物流成本相比较,相差8~10个百分点。

按照我国会计制度,企业物流成本可以分摊成以下三个部分。

1.营业税及附加

应缴营业税=营业收入×适用营业税税率

应缴城市维护建设费=营业税总额×适用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

应缴教育费附加=营业税总额×适用教育费附加费率

2.经营费用

2.经营费用

经营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广告费,营销人员人工费、差旅费。

3.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包括管理人员人工费、差旅费,修理费,办公费。

当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物流的体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建设、合理化改进、物流运作、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分别由若干部门完成,物流系统涉及成本方面的基础数据很难进行完整有效的统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

(2)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

(3)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无法直接得到各个物流成本项目的金额,缺乏比较的基础。

所以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还是停留在传统核算方法上,成本计算不完全,成本分摊不合理,成本归属不明显。根据“冰山理论”,由于难于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的现状,物流的利润源就掩藏在“冰山”之下,使得企业无法明确目标,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进而影响了物流合理化发展。

四、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述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作业成本法起源于美国,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

1.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

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

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的主要观点如下。

(1)作业(activity) 指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个规划或重要经营事项的具体活动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类活动。作业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时才第一次被运用到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之中。

(2)作业账户(activity account) 对每一项作业设置一个作业账户,对其相关的作用(贡献)和费用进行核算,对作业的责任人要能进行控制,即同一个责任人控制的作业活动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

(3)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 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一直到最高层的作业总账,类似于传统科目的明细账、二级账和总账。

(4)作业会计的假设 即所有的成本都是变动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够找出具体责任人,控制由责任人实施。

在会计史上,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第一次把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被认为是ABC法的萌芽。

2.斯拖布斯(G.T.Staubus)的会计思想

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分别在1954年的《收益的会计概念》、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

斯拖布斯会计思想的主要观点如下所述。

(1)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个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同时,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该明确其基本概念,如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2)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必须揭示报表目标。报表目标是履行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为投资决策提供信心,减少不确定性;报表中的收益和利润,与成本密切相关;ABC法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量

(3)要较好地解决成本计算和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应该是作业,而不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成本不应该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更不是根据每种产品的工时来计算分配全部资源成本(无论直接的或间接的),而是应该根据资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额,计算消耗的每种资源的“完全消耗成本”。这并不排除最后把每种产品的成本逐一计算出来,而是说,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从资源到完工产品的各个作业和生产过程中,资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产品这一结果。

3.20世纪卡普兰的会计思想

20世纪末,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明显突破了制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

制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严重扭曲了成本。另外,传统管理会计重要的立足点是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对实践的反映和指导意义不大,相关性大大减弱。虽然当时流行许多模型,但是除了所依据的信息相关性值得商榷外,还很抽象、难懂,甚至一些专家都看不懂,其实践意义就更差了。

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Robert S.Kaplan)在其著作《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中提出,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行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

由于卡普兰教授等专家对于ABC法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而完善,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论并广泛宣传,卡普兰教授本人被认为是ABC法的集大成者。

卡普兰会计思想的主要观点如下所述。

(1)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 产品成本是制造和运输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法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产量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资源导致成本,即对价值的研究着眼于“资源→作业→产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产品”的过程。

(2)ABC法的本质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 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是仅仅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使以往的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ABC系统中变为可控。

(3)作业管理法 ABC法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手段。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称为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传统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只包括制造产品过程中与生产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而管理与组织生产的费用则被当做期间费用处理。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具体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品种法 以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

(2)分步法 以某一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3)分批法 以某一批的订单为成本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一个制造中心中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就都计入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下的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

(三)作业成本法中的相关术语

1.资源

作业成本法把资源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是要在价值形成的最初形态上反映被最终产品吸纳的有意义的资源耗费价值。

作业成本法的关键是区分有用消耗与无用消耗,只把有用消耗的资源价值分解到作业中去。此外,要区分消耗资源的作业状况,看资源是如何被消耗的,找到资源动因。按资源动因把资源耗费价值分别分解计入吸纳这些资源的不同作业中去。

2.作业

基于一定的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称为作业。

作业具备如下特征。

(1)作业是以人为主体的。

(2)作业消耗一定的资源。

(3)区分不同作业的标志是作业目的。作业目的不同于某一具体工作的目的,如采购作业,其内部包含若干具体工作。之所以把这些工作确定为一项作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作业动因,因为这些具体工作都因该作业动因而发生。

(4)对于一个生产程序不尽合理的制造业,作业可以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5)作业范围是能够得到本质上的限定的,因为作业区分的依据是作业动因,而作业动因对于特定企业是客观的。

3.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是负责完成某一项特定产品制造功能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它既是成本汇集中心,也是责任考核中心。

在计算成本时,应先在作业中心汇集该中心范围内所消耗的各种资源价值,然后,把汇集的资源价值按照资源动因分解到各种作业中。之所以要把资源价值分解到各作业中,是因为各作业对最终产品贡献的方式与原因不同。

4.制造中心

制造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实质上是指计算制造中心产出的产品的成本。

一个大型制造企业总可以划定为若干制造中心,其依据是各制造中心只生产某一种产品或某个系族的多种产品。多生产步骤的大型制造企业可以按生产步骤划定制造中心。

作业成本法既按制造中心计算产品的成本,又按作业中心考核生产责任。所以,作业既可能是多种产品的共同作业,也可能是某特定产品的专属作业。当把作业中心成本分配给作业后,要借助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分配给不同产品。

(四)作业成本法核算步骤

两阶段成本分配如图6-11所示。

img52

图6-11 两阶段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法第一阶段程序:

(1)确认作业;

(2)将成本分配至各作业;

(3)相关作业形成同质库;

(4)同质组内作业成本加总形成同质成本库;

(5)计算(制造费用)成本库分配率。

作业成本法第二阶段程序:

(1)利用第一阶段计算的成本库分配率和各产品所耗用的资源量指标(即各产品耗用的作业动因的数量),将各个制造费用成本库的成本追溯到各产品上;

(2)分配至各产品的制造费用等于成本库分配率乘以该产品耗用的动因数量。

1.物流作业的确认

(1)作业确认是成本计算与改善的基础。

(2)作业确认的基本方法是:询问经理人员和基层员工“你在做什么工作”。

(3)确认作业,列出作业清单。

(4)根据每项作业服务于产品的属性来对作业进行描述和分类。

2.作业分类的原则

同组的作业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相同的属性。

(1)作业水准属性即各作业必须在同一作业水准上执行。

(2)动因属性 即各作业必须使用相同的作业动因将成本分配至各成本对象上。

3.成本动因的分析

在成本动因的选择上至少要考虑两个因素:①成本动因的计量性及计量成本的合理性;②成本动因与作业中心消耗资源的相关程度。

4.物流成本动因描述

作业批次数量;购货单数量;发货单数量;销货单和用户的数量;物流职工人数和工作通知单的数量。

(五)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操作性差

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首先表现为,工作量太大。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部门和区域的成本核算、分析。在这种简单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其次,要获取作业成本法核算所需的成本资料是有困难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来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而应用作业成本法时,则需要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2.核算中作业划分难

首先,在作业成本法下,对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来进行的,而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则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存在但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会被忽略,这必然导致一些作业的划分不能够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其次,在作业成本法下,作业的划分无既定标准依据,只能依据经验进行,对于未来的作业,如果遇到新情况可能会考虑不周全。在当前订单式生产成为趋势的形势下,若是仍按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划分,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业划分准确,不但会增加许多工作量,其效果也无法保证。

3.核算过程中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来分配费用的,所消耗资源的费用首先是被归集到作业中,然后再分配到产品成本中。但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中心可能只存在一个成本动因,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成本动因,因此会产生多个产出计量单位。在将成本中心的费用分配到作业中时,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多个产出计量单位的存在,作业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时难以准确计量资源消耗的数量(仅限静态的货币指标),所以难于清晰地反映资源消耗情况,不能动态地强化成本管理,会影响最终产品成本计算和分配的正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