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概述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概述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概述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特点,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发展的历史。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发展,是数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实际应用特点,模型的研制者都强烈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宏观经济计划的制订和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概述

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特点,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发展的历史。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发展,是数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数量经济学研究在中国也经历了起伏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数量经济学界的权威人士一般都将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初步发展时期”;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挫折时期”以及从70年代中期以来的“重新发展和蓬勃兴起时期”。

在第一个阶段中,由于我们遇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如社会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及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发展速度与产业部门比例结构的问题、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以及经济核算与经济效益问题等,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经济工作者除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深入的定性分析研究之外,都越来越感到引入科学的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理论工作者逐步在自己的工作中开始以数学手段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2]虽然这些研究使用的数学方法还是比较初级的,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国民经济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尚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它们在宣传、介绍、引进数量分析方法方面的意义却是十分明显的,为我国后来数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宏观经济模型的使用奠定了基石。当时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如孙冶方,大力支持这一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这也是“文革”后数量经济学及经济模型方法能够在中国迅速兴起的原因之一。

在第二个阶段中,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刚刚在中国萌芽的数量经济学研究被当做“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进行批判,使中国的数量经济学研究蒙受了严重损失,基本上陷于停顿状态。然而,在这期间人们仍以顽强的精神在可能的范围内继续这方面的工作,1973年61种产品的全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就是一个例子。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数量经济学研究以及宏观经济模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重新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使得数量经济学研究以及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名正言顺的事情。国内数量经济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既有原来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开始使用数量方法从事经济问题的研究,又有大批原来从事其他研究工作,特别是一些从事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研究的人将自己的研究范围扩展或转移到经济研究方面来,他们除向国内介绍引进国外较成功或较先进的理论方法外,还注意到了将这些理论方法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不仅数量经济学本身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中一门不可缺少的独立学科,而且数量经济方法也广泛地渗透到经济学的各个不同领域。

第二,数量经济学研究和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研究单位,而是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工作部门工作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那里,数量经济和经济模型方法具有更强烈的实际应用特点,与具体的国民经济问题结合得十分紧密。大到全国,中到各地区、各产业部门,小到一个县、一个企业,都有较为成功的使用数量经济方法和经济模型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例子。

第三,数量经济学以及作为宏观经济模型方法论基础的经济计量学的教学工作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得到蓬勃发展,有关院系、有关专业的设立已经相当普遍。不仅培训了大量专业人员,而且这些院系专业的教职员队伍也成为数量经济学和经济模型方法研究和应用的一部分重要力量。

第四,国际支流不断加强。我国数量经济和经济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又饱受挫折,因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对落后于其他许多国家。在重新兴起阶段,注意引入国外已有的能为我国所用的成果,是一条避免重复工作,加速自我发展的捷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量经济学界不断地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并且成为一些有关国际学术研究组织的成员,对促进我国数量经济和经济模型方法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重新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宏观经济模型的实际应用在中国尚属空白,而在第三个阶段,则发展得相当迅速。有人曾列表归纳了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主要宏观经济模型。[3]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发展过程较明显地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是模型规模从小型到中大型、模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第二是从单纯的经济计量方法到多种经济数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以致最近出现的建立数据库、模型库的探索工作。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实际应用特点,模型的研制者都强烈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宏观经济计划的制订和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当然,我国的宏观经济模型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作用已是不容忽视的了。正如一位高级领导人所指出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要求我们根据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原理,采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计算工具和测试手段,把静态的典型的调查研究同动态的系统分析和测算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决策的民主化同科学化结合起来。过去凭个别事例,不作定量分析,就对重大问题作出判断,这是吃过很多苦头的”。[4]

在简单地回顾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发展历史后,我们可以总结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主要特点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第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第二,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过程目前仍在继续深化中。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是以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经济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国地域辽阔,这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而且也增加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协调发展的难度。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些具体国情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模型反映的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因此,就中长期经济发展来说,中国模型特别注意对生产供给方面内容的描述,表现出较明显的供给导向特点。同时,也不能忽视反映需求对短期经济稳定以及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想方式是持续稳定协调的经济发展,因此无论是在长期发展还是短期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注意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平衡。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都比较注重反映有关的综合平衡关系,例如产业部门结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资源的分配关系、财政金融的平衡关系、进出口及国际收支的平衡关系,以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等。

第四,由于中国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而中国宏观经济模型表现出明显的计划因素特点。不仅在模型中包括较多的经济计划的外生变量,而且在模型结构关系中力图表现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各种决定作用。同时,努力将模型用于经济计划的制订、执行和反馈修改的各个环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宏观经济模型越来越重视反映市场调节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财政金融价格等内容逐渐得到了加强。

第五,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绝大多数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都是年度模型,极少季度或月度模型。模型基本上具有与国家的五年计划相匹配的长度特点。多数模型是经济计量模型,特别是用于经济预测方面的。而研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或以为经济计划的制订提供政策建议为主要目的的模型,则带有不同种类的优化模型的特点。

第六,由于宏观模型方法引入中国仅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中国又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因此,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应用特点,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分析、中长期经济预测、宏观经济政策评价、地区或国家的综合规划等方面,而对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弱。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目前仍在继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确实使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以样本期数据为基础估计参数的宏观经济模型方法,面对这一新的环境,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继续发挥作用的形式。这一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因此,模型仍应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不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面,通过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使国民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因此,中国宏观经济模型越来越注重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客观规律的探索,以及对怎样有效运用各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探索。这主要表现在模型中的财政、金融部分,特别是价格部分逐渐得到加强。一方面是对这些内容的运动形式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另一方面是研究怎样通过模型方法分析和模拟财政、金融、价格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第三,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对外经济联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部分也显著地得到加强,出现了一些侧重于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宏观经济模型。这类模型具有较大的长期的潜在的意义。

第四,目前,我国从单纯计划经济机制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的转换过程尚未完毕,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总的来说显著高于改革以前,同时经济发展波动又比较剧烈,因而要求有相对稳定的样本期的经济模型方法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方面是模型参数估计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外生变量值的确定比较困难。这就使宏观经济模型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不断探索适应改革时期特点的经济模型理论方法,寻找使用经济模型方法的最佳形式和范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推动改革时期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数据资料的积累与丰富。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在目前条件下尚很难全面地论述。本章以下两节仅就本人考虑较多的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