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一)山西省煤炭工业简介世界煤炭看中国,中国煤炭看山西。(三)山西省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虽然,煤炭工业对山西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山西省煤炭工业的诸多问题便凸显出来。然而,多年积累下来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一)山西省煤炭工业简介

世界煤炭看中国,中国煤炭看山西。山西省煤炭探明储量2600多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3。山西省目前拥有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沁水六大煤田和大同、阳泉、潞安、晋城、霍州、华晋、平朔和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山西省焦煤等十大煤炭生产、供应基地,包括各类小煤矿2640多个,总体产能突破5亿吨,为国内第一产煤、输煤大省。在探明储量中,炼焦煤占53%,动力煤占26.8%,无烟煤占18.7%。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全省118个县(市、区)中,有90个县(市、区)地下有煤。尤其是极为宝贵的炼焦用煤的探明量达到1506亿吨,占到全国炼焦用煤探明储量2646.4亿吨的56.9%。山西省煤炭按我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有14个品种,主要有气煤、肥煤、瘦煤、无烟煤、弱黏结煤、贫煤、不黏煤、长焰煤、褐煤等十大类。近年来,煤乡的资源优势正从国内向国外不断延伸。山西省煤炭除满足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需求外,还远销亚洲、欧洲和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西省的“黑色骄傲”让多少山西人曾引为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在经历了“六五”时期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七五”时期的突飞猛进发展和“八五”时期的快速增长之后,以能源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资产存量已成为山西省经济十几年来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成为山西省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2005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10亿元,实现利润138亿元,占全省经济的40%左右,依然是山西省经济的龙头。

未来的50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量呈上升趋势。因而,山西省作为全国的产煤、输煤和出口大省的地位将得到巩固和加强。进入21世纪以来,煤炭作为山西省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未来几年,大环境下中国GDP增长仍将保持在8%左右,经济的增长对能源产业的依赖性还将进一步显现,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投资能源产业,赢利空间巨大。

(二)山西省煤炭工业具有的优势

山西省作为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有成熟的投资环境与投资政策,是进行煤炭行业投资的绝佳之地,因此,与全国其他煤炭调出省份相比,山西省煤炭工业有着明显的优势:

(1)探明储量大、服务年限长。按照2005年山西省原煤总产量5.5亿吨,动用消耗资源14亿吨测算,目前已探明的2000米以内的储量可以服务130年以上。

(2)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应用前景广阔。在山西省已探明的储量中,国家标准14个牌号的煤种都有储存,以炼焦煤居全国之首。煤炭开采条件优于其他富煤省,煤炭各类成分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断言,在未来国内外煤炭市场中,山西省煤炭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竞争力。

(3)主体地位依然存在,对全国煤炭市场大局仍执牛耳,特别是在焦煤、无烟煤市场中,极具竞争优势,这极有利于山西省煤炭发挥垄断优势,左右市场运行格局。

(4)多年合作已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产、运、需各方无论从感情到信誉,从交易渠道到质量品种都已沟通,特别是在经历了数次煤炭市场波动的考验之后,双方的联系更加巩固和牢靠,这是建立长期稳定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历史基础。

(5)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仍具有客观优势。从全国来看,同我国煤炭主消费地之间的距离,山西省仍处最佳地带,再加上国家和地方多年来在交通运输上的倾斜投资,使山西省煤炭在运输成本、保障供货等方面仍占地理之优。

(6)多年煤炭产运销的实践,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理论研究、信息分析、政策咨询、经销管理的队伍,这是山西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的重要财富

(三)山西省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煤炭工业对山西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山西省煤炭工业的诸多问题便凸显出来。

1.山西省煤炭产业集中度低

山西省煤炭工业生产总体上处于“多而散,散而乱,乱而差”的局面。由于山西省大部分地区都储存有煤炭资源,各地都分布着许多煤矿,其中不乏一些规模很小甚至是乱开乱采的煤矿,特别是近年来煤炭需求量大增,更加剧了这种情况,由此会带来许多问题:

(1)煤炭产业过于分散,导致了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供应总量难以有效控制,不仅给煤炭企业自身生存带来了极大危害,而且给资源、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2)煤炭产业过于分散,企业规模过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造成了运输设备、开采设备和技术开发引进等许多浪费。

(3)产业的分散性还限制了煤炭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使得煤炭企业在同电力、钢铁、铁路等行业的价格谈判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2.山西省社会、生态环境付出代价高

改革开放20多年,山西省累计生产原煤有65亿吨之多,占到全国的1/4。然而,多年积累下来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山西省煤炭工业的粗放式发展让其付出了许多沉痛的代价:一是资源代价;二是环境代价;三是生命代价;四是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目前,山西省每开采1吨煤,就要消耗与煤伴生、共生的各种矿产资源8吨;全省原煤生产中的大多小煤矿资源回收率仅有15%左右。每年因采煤排放的煤层气(甲烷)约116亿立方米,接近于“西气东输”的输气量;每年挖5亿吨煤,便使1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受到破坏,相当于“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仅1993~2003年,山西省因煤矿开采就有40余万亩水地变成旱地,山西省每年因此而损失300亿元人民币。而山西省煤矿安全欠账更高达380亿元。资源枯竭问题严重,转产再就业压力巨大。预计2020年,五大国有重点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就须安置转产工人10万人。

以大同市为例, 1980~2004年,大同累计输出原煤16亿多吨,向京津唐地区输电1200多亿千瓦时,并出口优质动力煤1.45亿吨。成立55年的同煤集团共生产煤炭13亿吨,累计上缴利税150多亿元。然而,目前大同煤炭资源已面临枯竭的危机,不少煤矿已破产或面临破产。与此同时,采煤诱发的地质灾害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同矿区采空区叠加面积累计已达940平方公里,地下水系遭到严重破坏,水危机状况进一步加重。另外,职业安全和社会保障压力也在不断加大。55年来,仅同煤集团就累计有3646名矿工因工死亡, 3188名矿工致残, 38.78万人受过轻伤, 1万多名矿工患有硅肺病。而尽管大同等地为煤炭产业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但地方财政仍然十分困难,由于煤炭财政税收的60%要上交国家, 10%上交省,留给地方的已经微乎其微。据大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富文介绍,煤炭产业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导致该地区其他产业得不到合理发展。环境差、污染重这一弊病,又使得新型产业不愿落户大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以及全省各市的位置逐步后移。

3.山西省煤炭企业社会负担重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一直承受着许多不合理的负担。一方面,作为国家的财政预算单位,要交纳高赋税;另一方面,作为基层单位,还承担了超量的劳动就业任务,并赡养着相当数量的离退休人员。企业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过多的社会职能使煤炭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大部分煤炭企业靠国家财政补贴维持生产及职工生活,没有资金积累,煤矿自身难以退出或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移。绝大多数煤矿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且远离城市,剩余人员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4.山西省煤炭工业整体素质差

山西省煤炭工业整体素质低,缺乏竞争力,对煤炭工业的振兴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管理方式粗放。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手段陈旧,基础工作薄弱,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的国有煤炭企业虽经改制,但由于政府仍沿用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和企业“官本位”思想的束缚,难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职工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不够和对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煤炭企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低下。很多煤炭企业优秀人才引不进来,进来了也留不住。有的企业不少特殊技术工种人员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3)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安全状况差。山西省目前仍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特别是很多小煤矿仍采用原始手刨肩拉方式,给矿工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4)资源未能得到综合利用,产品结构单一,不利于搞活煤炭工业,不适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每年全国原煤入选比重只有38%左右。大量原煤未经加工直接燃烧,洁净煤技术开发及应用进展缓慢。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经济效益差。

(5)矿区环境综合治理进展缓慢。煤矿地表塌陷面积日益扩大,煤矸石堆积占地增加,部分煤矸石山自燃,矿区瓦斯排放量大,粉尘浓度高,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