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的类别及特点

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的类别及特点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1.1 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的类别及特点盈余管理的程度是指有多少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以及将盈余提高或降低了多少。但是到目前为止,各种实证研究结果对如何计量盈余管理还存在争议,尚未找到一个完善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

3.1.1 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的类别及特点

盈余管理的程度是指有多少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盈余管理频率)以及将盈余提高或降低了多少(盈余管理幅度)。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总的来说,提出了三种检验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和频率分布模型,这三种模型之间关系图如图3.1所示。

但是到目前为止,各种实证研究结果对如何计量盈余管理还存在争议,尚未找到一个完善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下文拟通过对这三种计量方法优缺点的比较,选择一种最适合引入财务危机预警领域的模型。

图3.1 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方法

1)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及其特点

(1)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概述

分析盈余管理的主要困难在于其非可直接观测性及难以直接测量性,应计利润分离模型主要采用估计操控性应计利润来检验选定样本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是最常用的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方法。这种模型假定在权责发生制会计模式下,公司的会计盈余[1](Earnings,E)包括经营现金流量(Cash Form Operations,CFO)和总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TA)两部分。所谓应计利润是指那些不直接形成当期现金流入或流出,但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收入或费用(或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部分)。陆建桥(1999)[142]认为理论上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操纵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额两条途径来实现,但由于经营现金流量一般与公司销售和收款政策等密切相关,与会计政策选择关系不大,所以经营现金流量的可操控性不强,而应计利润项目相对弹性较大,因此盈余管理主要通过调整应计利润来实现。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可以从总应计利润中分离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并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来度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Kaplan(1985)[143]指出总应计利润随企业经营状况而改变,分离模型应该能从总应计利润中分离出由外生经济状况决定的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NDA)或期望应计利润,而剩余的部分被称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DA)或异常应计利润,并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应计利润分离模型通常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看作总应计利润的数学期望,并通过各种回归模型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而把总应计利润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之差作为操控性应计利润。

根据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计算的不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应计利润分离模型,主要包括Healy模型(Healy,1985)[144]、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145]、行业模型(Dechow,Sloan,1991)[146]、Jones模型(Jones,1991)[147]、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等,1995)[148]、截面Jones模型(Defond,Jiambalvo,1994)[14];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Defond,Jiambalvo,1994)[14];K-S模型(Kang,Sivaramakrishnan,1995)[150]和前瞻的Jones模型(Dechow等,2002)[151]等。

Thomas和Zhang(2000)[152]比较了前六种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的检验能力,发现只有K-S模型具有较好的检验效果,而Jones模型对流动性应计利润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McNichols(2000)[135]统计发现1999年之前在领先的公司财务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盈余管理的文章中,有45%使用各种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来衡量盈余管理,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在关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2)时间序列模型和截面模型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

在这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中,有些属于时间序列模型,例如前五个模型;有些是截面模型,例如两个截面Jones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往往根据每个公司估计期时间序列上的数据,给每个公司估计出一个总应计利润和主导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因此,使用时间序列模型需要样本公司具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同时要求样本公司在估计期没有系统性的盈余管理。截面模型往往根据事件期(假设的盈余管理发生期)每个行业的公司数据,给每个行业估计出一个总应计利润和主导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截面模型不要求样本公司具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与时间序列模型相比,截面模型能够得到更大的样本量,而且可以用来考察那些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因为上述截面模型相对时间序列模型的优点,许多学者开始使用横截面数据来估计模型中的参数,从而改进了研究方法和检验效果。针对美国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截面Jones模型以及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比其时间序列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出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Subramanyam,1996[153];Bartov,Gul和Tsui,2000[154])。Bartov等(2000)发现横截面模型比时间序列模型在衡量盈余管理方面具有更好的能力,其优点在于将经济环境导致的应计利润变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行业内企业的投资机会具有密切关系,并且横截面模型每个行业每年估计一次,从而消除了特定年份经济状况变化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造成的影响。Batov等(2000)的研究结果还证实,截面Jones模型和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也优于DeAngelo模型、Healy模型和行业模型。Teoh等(1998)[130]运用横截面Jones模型检验了股票再发行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流动性可操纵应计利润更能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另外,Kang和Sivaramakrishnan(1995)[150]的研究表明,他们基于工具变量法建立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简称“K-S模型”)在揭示盈余管理时比时间序列的Jones模型效果更好。

总体而言,虽然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存在一些不足,但在实证研究中依然是最重要的盈余管理检验方法。而基本的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型,自Defond等人(1994)[14]后,大部分学者采用了横截面数据而不再采用时间序列数据。Peasnell等人(2000)[155]实证研究表明,横截面数据可以提高模型的检测能力。

对于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盈余管理研究来说,目前使用时间序列模型还不太可能。其原因有三:第一,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还很短,大部分上市公司上市时间不到10年,不满足使用时间序列模型的条件;第二,时间序列模型内在地假设样本公司在估计期没有系统性的盈余管理,而根据国内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中国股票市场上上市公司存在着普遍性的盈余管理(蒋义宏,2003[156];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157]);第三,如前文所述,中国股票市场上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处于一个不断的变更和完善过程中,而会计核算制度的变更会给使用时间序列模型计量盈余管理造成混乱。因此,在目前情况下,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盈余管理研究不宜使用时间序列模型。

2)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及其特点

特定应计利润法是通过一个或者一组特定的应计利润项目来建立模型,以此来度量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158~161]。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如银行业中的贷款损失准备、产险和意外险保险公司的索赔准备,因此能够强有力地在目标盈余数字狭小的范围内描述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行为特征。特定应计利润模型是集中研究特定产业环境下应计利润的特征,研究者事先能够知道盈余管理可以在特定应计利润或一系列应计利润中反映出来。例如McNichols和Wilson(1988)[162]研究了利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他们选择测试样本的方法是,首先计算所有企业的应收账款与总资产的比率和坏账准备与收益的比率,然后选择比率较高且样本企业数量较大的三个行业。这样可以保证坏账准备的计提对盈余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美国SEC要求保险企业单独披露它们的损失准备,研究者可利用这种单独披露的数据对比事前估计与事后结果的差异。Petroni(1992)认为财产和意外保险公司是一个应用特定分离方法的理想环境,发现财务状况较差的保险公司比财务状况好的保险公司具有较低的索赔准备。Gaver和Paterson(2000)[163]进一步检验了保险公司财务报告制度对盈余操纵的影响,发现财务状况较差保险公司的索赔准备明显不足。Marquardt和Wiedman(2004)[164]采用配比方法研究了几种不同盈余管理情形及其使用的具体应计利润项目,他们发现,发行证券的企业倾向于用提前确认收入的方法,有管理层收购的企业倾向于使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而那些为了避免亏损的企业一般倾向于使用一些交易规划方法。

张祥建等(2006)[160]认为,与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相比,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①研究者利用通用会计准则的知识可以通过直觉寻找影响应计利润行为的关键因素;②可以应用于那些业务活动容易导致大量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行业;③研究者可以直接估计特定应计利润及其相应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但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也存在一些不足:①所选定的特定应计项目必须能够可靠地反映管理当局所实施的盈余管理,如果对哪些应计利润项目导致了利润操纵不清楚,那么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的功能将降低;②应用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一般要比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具备更多的制度背景知识,并且由于具体的应计利润研究往往局限于小样本或具体的行业,提高了应用的难度;③与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相比,特定应计利润项目的操纵量更小,如果所选择的特定应计利润项目不够敏感,则会使某些实际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无法被检测出来。

正是由于上述限制,特定应计利润项目法在除银行业和保险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应用还比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在其他行业中,识别具体应计项目中的操纵性部分和非操纵性部分还比较困难,而且关键性的特定应计项目也不太明显。

3)频率分布模型及其特点

盈余分布法不是从估计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入手,而是从分析所有公司盈余的整体分布着手,来检验盈余分布函数在阈值处的不连续性以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165]

将盈余分布法运用于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最早是由Burgstahler和Dichev(1997)[166]提出并予以运用的。他们认为,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盈余分布函数在统计意义上是光滑的;而在阈值处存在盈余管理时,在盈余分布函数直方图中,阈值的左边相邻间隔内的公司会不寻常地少,右边相邻间隔内的公司会不寻常地多,从而造成在阈值处密度分布函数不光滑或不连续。因此,判断阈值处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便转化为判断阈值处盈余分布函数是否连续或光滑。如果所有的公司进行同样的盈余管理,那么,阈值就不可能存在,盈余分布法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和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表明,阈值左边和右边公司的行为是不同的,因而阈值肯定是存在的,因而盈余分布法能够成立。

假设公司有动机在阈值α处进行盈余管理,Burgstahler和Dichev将盈余分布函数以α为起点划分为若干个区间(阈值右边的区间向外依次计为区间I1,I2,…,In,类似地,将阈值左边的区间向外依次计为区间I-1,I-2,…I-n),假设观测值总数为N,区间Ii中的观测值数量为ni,如果n1=(n-1+n2)/2,那么,盈余分布函数在阈值α处是光滑的,即在阈值α处不存在盈余管理。判断盈余分布函数在阈值α处不光滑的统计量τ服从t分布,如式3.1所示:

其中:

如果统计量τ显著异于零,则表明公司在阈值α处存在盈余管理。

Burgstahler和Dichev(1997)[166]假设不存在盈余管理的盈余分布函数是以峰值为中心的对称分布,在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盈余分布函数的不包含阈值的那半部分不受盈余管理的影响。因此,可以用对称性来估计包含阈值的那半部分在不存在盈余管理下的观测值预期分布。这样,每一区间的观测值实际数与预期数之差,即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数。他们的研究发现,大约有0.4%~0.7%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避免盈余减少,约0.7%~0.9%的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了盈余管理。Degeorge,Patel和Zeckhauser(1999)[167]对公司在阈值α处是否进行盈余管理的检验,思路基本上与Burgstahler和Dichev(1997)相同,但对盈余分布函数是否光滑的定义不同。

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估计出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因而它能够广泛地被用于研究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但是,它不太适合于从整体上估计盈余管理程度。而盈余分布法正好可以弥补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的缺陷。

盈余分布法有两个显著的优点:①使用该方法可以不用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而只需检验盈余分布函数在给定阈值点是否连续来验证盈余管理行为,克服了应计利润分离模型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不够准确的缺点;②这种方法可以捕捉到操纵非应计利润项目的盈余管理行为,克服了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只能估计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而无法估计不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③这种方法能估算在阈值点盈余管理行为的普遍性。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缺点。由于该方法是对报告盈余进行研究,它所观察的是整个会计处理过程的结果,因此该方法无法识别企业管理当局的具体盈余管理方法。如无法识别哪些会计项目经常被用作盈余管理的工具,也无法分析有盈余管理行为的企业相关财务数据的具体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三种盈余管理程度度量模型主要特点做一个比较,总结如表3.1所示。

表3.1 三种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的比较

通过表3.1我们可以看到,能用于单个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模型的是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频率分布模型不适合用于对单个公司盈余管理;对不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估计只能通过频率分布模型实现。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常用于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行业,如金融保险等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不适合对所有行业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