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的概念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会计学界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该定义认为从盈余管理的实现手段来看,它可以区分为两类: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实务工作者和监管部门根据实际观察到的案例,认识到盈余管理的严重性,并认为需要立刻采取应对措施。下文将通过对盈余管理和会计政策选择、财务舞弊概念的辨析来阐述本书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会计学界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总体来说,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包括以下几种:

(1)狭义的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认为只要企业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者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Scott,1997)[122]。这种定义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

(2)广义的盈余管理“是指‘披露管理’,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对对外报告进行控制。对定义稍加拓展将包括‘真实的’盈余管理,如通过改变企业投资的时间安排或其他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Katherine Schipper,1989)[123]。该定义认为从盈余管理的实现手段来看,它可以区分为两类: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披露管理可以出现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部分,有多种形式。但是在定义中,那些纯粹为了提高企业价值的投资和生产决策和仅仅为了管理盈余而采取的“真实的”盈余管理很难分清。

(3)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广义盈余管理定义是Healy和Wahlen(1999)[124]给出的:经理人员通过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相关利益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或者影响那些有依赖于会计数据的合同的执行结果。Healy和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也认为:盈余管理应包括构造交易,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将改变企业投资的时间安排和规划交易也包括在盈余管理的范围内,并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判断。

我国国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也同样存在分歧。例如,陆建桥(2002)[125]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而章永奎(1999)[126]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并特别指明“盈余管理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方法内”。

Dechow和Skinner(2000)[127]指出,学术界与实务界(特别是监管部门)对于盈余管理常有不同的看法,这可能与他们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盈余管理的态度不同有关。实务工作者和监管部门根据实际观察到的案例,认识到盈余管理的严重性,并认为需要立刻采取应对措施。在美国SEC官员的讲话中,虽然很少给盈余管理下明确的定义,但他们所指的盈余管理是广义的,既包括在GAAP[1]范围内进行的选择,也包括了明显违反GAAP的行为。而一些学术研究者从有效契约观和信息传递观等角度研究盈余管理,因此对盈余管理的态度相对平和得多,比较多的倾向于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也就是说合法的范围内进行的。在这种观点下,就有了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的区别。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对盈余管理定义的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是否是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二是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包括非会计方法,如时间的安排和交易的构建等。下文将通过对盈余管理和会计政策选择、财务舞弊概念的辨析来阐述本书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