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模式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模式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模式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完成。二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阶段。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坚持坡耕地改造和小流域开发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而且该地区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因此其生态环境建设应当以预防监督为主,以保护促发展。

三、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模式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完成。根据当前西部大开发的主客观条件,可以设想,把21世纪前40年的生态环境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战略阶段。即从现在开始,用15年到20年的时间,到21世纪20年代,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治理与保护相互结合,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脱贫致富相互结合,保护西部地区的天然林、天然草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西部地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荒漠化,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农业,遏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二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阶段。即从21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这一期间,西部的大部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地区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整治,黄河与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区面积逐步扩大,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在西部地区基本得到普及推广。整个西部地区各种主要类型的生态系统将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使西部地区在40年时间里获得生态环境建设的这一巨大成就,必须认真总结西部多年来在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探索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具体模式。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较大。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模式。在多年来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以下几种主要模式被证明是比较有效的。

1.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的模式

水土流失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但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水土流失在形成原因、特点和治理方法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治理的模式也要有所不同。

(1)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的模式。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加快治理和建设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不但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缓解农村贫困问题,而且对从根本上治理黄河也至关重要。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坚持坡耕地改造和小流域开发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要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实行坡改梯和在沟道建设淤地坝。要利用坡面、沟道径流以及地下水资源,兴修水窖、涝池等雨水集流工程、小水库和引水工程,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在生物措施上,要草灌先行,扩大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减少入黄泥沙量。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的种植比例,并注意解决群众燃料、饲料、肥料短缺的问题。

(2)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的模式。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应当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着手,进行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以小型水利设施为主的水利建设,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要禁止滥垦乱伐,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坚决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必须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天然林区森工企业转产,停止天然林砍伐。同时要注重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要优先建设一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分期分批使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缓坡坡地可以改修梯田或种植经济林和用材林。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工程,推广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通过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截水沟、排洪沟、蓄水池、引水渠及沉沙池等,构成从坡顶到坡底的蓄、引、排系统。采用沟头防护、谷坊、拦沙坝等沟道工程,拦截泥沙,控制沟底下切、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有条件的地方可修建蓄水塘坝,用以灌溉农田。为了保障长江流域安全通畅,要重点建设嘉陵江流域、金沙江流域和三峡库区等地区的生态环境。

2.以抵御风蚀沙化为主的模式

西北大部分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风沙面积大,沙漠和戈壁较多。其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主要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生态环境建设要与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结合起来。以增加沙区林草植被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互配套。采取植物固沙、建立农田保护网、改良风沙农田、采用绿肥改土等各种有效措施,减轻风沙危害。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实行围栏、封育和轮牧,遏制荒漠化扩大的势头。在条件适合的地区,通过封禁,并辅以人工补播补种的方式,积极推行封沙育林育草,加速植被恢复。在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可推广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在草原区,应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加强草原鼠虫灾防治。根据草场的载畜能力,确定合理的牧群数量和轮牧制度,实行划区轮牧和舍饲相结合,提高牧业生产水平,实现草场永续利用。

3.沙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西部地区的沙漠绿洲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甘肃的沙漠边缘地带。为了制止沙漠扩展,必须对沙漠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应当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展节水工程建设,整修管理防渗渠道,有计划开发地下水,以解决地表水灌溉的不足。全面治理开发沙漠资源,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为指导,在沙漠前沿与绿洲边缘建立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阻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防护林网,以营造防护林、经济林为重点,建立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注重生物治沙,大量种植耐干旱、盐碱、寒冷、生长快、可以防风固沙的树种,如沙枣等。经过综合整治,建成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使沙化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条件的绿洲可以开发沙漠旅游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由于青藏高原在世界上的平均海拔最高,它拥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而且该地区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因此其生态环境建设应当以预防监督为主,以保护促发展。要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增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同时,要加强天然草场、长江及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严格禁止各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特别要培养当地农牧民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逐步提高牲畜出栏率,减轻牲畜对草场的压力,防止土地沙漠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