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实践向人们提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在这一新的时代要求下产生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世界上破坏热带雨林的活动已经愈演愈烈。其表现是世界范围内的沙漠化地区日益扩大。

二、“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

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实践向人们提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同时也给西部大开发提出了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1.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生态时代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相互连接的发展阶段: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祖先,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条件下,过的是穴居野人的生活,生存靠采集渔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们开始懂得了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同时也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革命,建立了农业社会,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长期的农业文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重大的飞跃。我国的农业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整个世界文明的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一时代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不高。其主要特点是人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严重,自然界也没有对人类进行严厉的惩罚。

(2)工业社会阶段。到了18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发明了蒸汽机,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突破性的前进。由此推动了工业革命,从而建立了工业社会,并建立了近200多年的工业文明。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迅速,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创造了比农业社会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第二次重大的飞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更为巨大的贡献。

但是应该看到,工业社会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本身的局限性。在工业社会中,由于发展经济没有生态与经济协调的思想作指导,只注意迅速发展经济而不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问题就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来。

(3)生态社会阶段。针对社会发展实践中存在的日益尖锐的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在工业社会,特别是在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中,一种新的、具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即“绿色技术”,已经逐渐形成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既有很高的生产能力,又能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当代新的生产力代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新时代推动人类社会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正是这种崭新生产力的出现,孕育和进行着一场新的革命,即生态革命。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工业社会逐渐进入到新的生态社会,同时,一个新的、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高潮已经到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又一次新的更大的飞跃。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在这一新的时代要求下产生的。

2.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是当代的普遍矛盾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工业社会,经过初期促进世界经济迅速、稳定发展之后,其本身所固有的生态与经济相矛盾的问题就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而且愈演愈烈。它的表现已经遍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有:

(1)世界森林遭受严重破坏。随着工业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世界森林已经遭受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其中“热带雨林”的破坏,更给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经济生活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存在,不但能够向人们提供大量木材和多种林产品(有形产品),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向人们提供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等(无形产品),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森林的大量破坏从这些方面都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破坏了热带雨林的后果就更为严重。这不但因为,有些发展经济的重要原料,例如,一些特种木材、水果、干果和化工、制药、纺织、化妆品等重要原料是由热带雨林提供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向地球万物的生长提供大量的氧气,并调节着全世界气候的稳定。同时在热带雨林中,还保存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动物和植物的物种。热带雨林一旦被破坏,它的这些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将永远地丧失,也就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长期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已经遭到大面积的砍伐。据估计,近年来全世界的热带森林,每年被毁掉的面积已经达到1690万公顷,比1980年公布的数字又增长了50%。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世界上破坏热带雨林的活动已经愈演愈烈。例如,美国和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为了利用中美洲价廉物美的瘦肉型菜牛发展快餐食品,就去大量砍伐森林来取得土地开辟牧场。这就使中美洲成片的热带森林,包括上面生长着的60英尺高的大树和50种极为珍贵的树苗,都被夷为平地。造成“为了一只汉堡包,就跨国毁掉一大片热带森林”的悲剧。

(2)世界土地被严重侵蚀。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统计,世界上每年因为沙漠化及其他原因,损失的土地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世界上有30多亿公顷土地,几乎占全球陆地表面的1/4,都正在面临着土壤退化问题,很多地方的土地肥力变得越来越低。同时随着世界土地的严重破坏,全球沙漠化的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其表现是世界范围内的沙漠化地区日益扩大。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目前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经达到4560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以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相当于每年吞食掉一个爱尔兰的面积。

(3)全球工业“三废”排放越来越严重。近代以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速度加快,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迅速加大。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在50、60年代,在经济发达国家就陆续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它们是:1930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1935~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的“骨痛病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哮喘病事件”和1968年日本九州大牟田市的“米糠油事件”。这些事件造成的生态经济后果是极为严重的。目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方案的报告,在全世界城市中有6.25亿人是生活在有损健康的含硫烟气中,有占全世界人口总数1/5的10亿多人是生活在对人体有害的空气里。同时废水和固体废物越来越多的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同样十分严重。

(4)世界范围内酸雨、温室气体排放和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日益加大。这些危害的特点是大范围地破坏生态环境。它的破坏作用已经超出了一个国家的国界,因而对更大范围乃至全球,都将发生重大的生态和经济影响。其中酸雨是由于工业生产排放出来的大量含有硫的气体,在空气中和降雨混在一起,成为带有硫酸性质的降水,落下来对人、对生物、对建筑物等造成危害;温室气体排放是人们在经济活动和生活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使空气的温度上升,给人们带来各种生态和经济的危害;臭氧层破坏则是人们排放出大量的,例如氟利昂等气体,破坏了地球上空存在的臭氧层,使它挡不住太阳的大量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因此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使人们患上了皮肤癌,以及造成其他方面的危害等。以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为例,近年来人们已经看到,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和生活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已经引起地球气温的逐步上升。继续下去,就会引起北极等地的巨大冰山融化,从而使地球的海平面迅速升高。经过科学家计算,如果海平面升高30~50厘米,世界各国沿海地区的海岸线,有70%就将被海水淹没;如果升高1米,海水就会漫过日本东京30%的地面;如果升高2米,孟加拉国的1/4的土地和埃及的大面积国土都将成为一片汪洋;像马尔代夫、塞舌尔等这些洼地和小岛的国家,就将在地图上消失。正因如此,近年来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马绍尔群岛共和国政府,就已经考虑在全球寻找购买一片海拔比较高的岛屿,把政府和5.6万国民安排在可靠的地方,以避免遭受灾害,等等。

我国的情况,从全国来看,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也已经很十分普遍和严重。例如农业上的只用地不养地,过量使用化肥,不用有机肥,导致了耕地的质量严重下降;林业上的乱砍滥伐,出现了严重的“森林赤字”;畜牧业上的大面积毁草开荒和超载放牧,造成大面积草原的退化、沙化;渔业上的酷渔滥捕,使近海渔业资源急剧衰退。同时我国的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土地荒漠化的面积急剧扩大,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也日益加剧。此外,酸雨、温室气体排放和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在我国也已经愈来愈明显的发展起来。例如,在我国西部有些地区,酸雨的危害就已经很突出。1994年1月6日晚上10时至7日上午8时30分,在我国西南的重庆市6个区县、120平方公里的大范围内,就降下了一场罕见的“黑雨”。它的颜色墨黑,并有悬浮物,属于较高浓度的酸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很大震动。以上世界和我国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使我们看到了当代解决生态和经济矛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由此也就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经济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

3.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在我国的产生过程

作为世界发展经济的共同战略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正是近30年来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实践的产物。其具体产生过程包括了如下三个阶段:

(1)舆论准备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的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当时针对可能产生的生态经济危机问题,出现了一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大讨论。讨论中对立的双方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派”观点和以美国的赫尔曼·卡恩和朱利安·西蒙等人为代表的“乐观派”观点。“罗马俱乐部”的观点认为,当代世界经济任其发展下去,地球上的经济增长在100年内就要达到极限。因此主张不能继续增长。美国学者赫尔曼·卡恩和朱利安·西蒙等人的观点则针锋相对地认为,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无限繁荣的机会”,发展的“极限”不会到来。两派的长期激烈争论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2)全球保护环境的行动阶段。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世界保护生态环境的运动从思想准备转入实际行动。会议通过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行动起来,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会后联合国规定了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并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处理世界环境方面的事务。从此,一个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就蓬勃发展起来。

(3)全球环境与发展行动统一的阶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后的20年来,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各国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全世界范围的生态与经济矛盾并没有消除,全球生态环境的状况还在继续恶化,并且愈来愈明显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联合国于1992年6月,又在巴西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其突出的成就是把环境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这是人们从20年来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实践中取得的一个突破性的认识。据此,大会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新的历史时期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指出了正确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随即就被各国作为发展经济的共同指导思想肯定了下来。

我国的生态与经济矛盾是世界生态与经济矛盾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接受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发展经济实践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快速提高,经济与生态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因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政府率先响应,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且在1996年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此,可持续发展就作为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指导方针肯定了下来。这样也就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它的实施也必将引导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4.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这里需要看到两点:

第一,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的统一。这是因为:①它们的目的和任务相同。两者都是为了解决当代普遍存在的愈来愈严重的生态与经济不协调问题,通过指导人们端正自己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使当代经济从生态与经济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发展走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②它们的具体着眼点和内涵侧重点有所不同。“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是经济发展本身,具体是说明经济发展的动态状况和前途;其直接含义是指经济发展纵向过程的具体协调状况,强调的是在时间序列上当代人和后代人发展经济是否具有同等的生态经济条件,从而考察经济的发展在代际之间是否能够继续。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其着眼点则是经济与生态状况之间的关系,具体是看它们的存在是否互相协调,以及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相互影响;其含义则同时包括空间区位上的“横向”协调和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协调两个方面。前者通常指地区之间(包括国与国、省与省、县与县,以及一个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后者通常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即代际的协调。然而应当看到,以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两者的这些不同,只是在统一方向和任务下的具体差异。它们在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下,其存在和作用则是完全一致和步调统一的。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上。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作为理论基础而建立的。这是因为:①在实际经济发展中,“生态与经济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为只有在生态与经济实现协调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才能够继续进行。即生态与经济协调了,经济的发展才可能持续;没有协调,就没有持续。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上。如前所述,“生态与经济协调”包括纵向的协调和横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涵也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是侧重强调纵向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有的甚至只是指过去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单纯经济本身的协调发展),而广义的可持续发展(即本来全面含义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同时包括纵向的生态经济协调和横向的生态经济协调,其中横向生态经济协调又总是作为纵向生态经济协调的基础而存在。由此,生态经济学(具体通过它的“生态与经济协调”核心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是十分明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