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素质的评价

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素质的评价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素质的评价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中,劳动力素质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据推算,全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者平均学习年限仅有4.8年。实证调查表明,这种情况已对农业劳动力的利用和转移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二节 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素质的评价

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中,劳动力素质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农业劳动者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文化构成水平低

1986年,全国各种职业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中,农、林、牧、渔劳动者的大学毕业和肄业、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分别为0.01%、5.21%、21.12%、37.16%和36.53%。其中,前三项的比重指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指标低0.86、5.36和4.89个百分点,后两项指标则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8和8.33个百分点。[2]这些说明,在约3.1亿农业劳动力中,有1.1亿左右的劳动力是完全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有1.2亿左右的劳动力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两项相加的劳动力人数占到总劳动力的73%左右,说明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据推算,全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者平均学习年限仅有4.8年。[3]另据我们1986年对全国11省(市、区)的222个村177524名劳动力的调查,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情况如下:大专占0.04%,中专占0.13%,高中占8.4%,初中占25.3%,小学占38.5%,文盲和半文盲占27.6%。这一调查的结果,基本上与上述情况一致。

(一)分年龄考察

全国青壮年农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仅占总劳动力的0.1%,受过中等文化教育的占30%,受过初等文化教育的占4%,而文盲半文盲程度的农民占30%。[4]青壮年以上的和在未来将要跨入劳动者行列的潜在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因最近几年中小学生的辍学率不断提高,文盲和半文盲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略有增加。近三四年全国中小学流失学生5000多万名,平均每年有1500多万名青少年辍学。[5]

(二)分地区考察

由于各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在地区间的反差很大(见表7-1)。我们以上海市和江苏省代表发达地区,以山西省、河北省代表中等发达地区,以广西自治区和青海省代表不发达地区,它们之间人口文化构成统计的直观反映是:发达地区大学毕业、高中、初中毕业的比重均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小学毕业的比重则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最低的上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93个百分点;中等发达地区的各项指标均在全国平均水平指标的上下波动;不发达地区的前三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后一项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广西小学毕业的相对数指标比全国平均指标高9.09个百分点。

表7-1     1987年各地区人口文化程度构成状况

img4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年)第114~115页整理。

(三)从纵向、横向考察

从纵向比较,改革后的教育事业确实得到了比以往明显的发展。按文化程度划分,全国每100人中有大学和相当于大学毕业的人口由1964年的0.4%上升到1982年的0.6%;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由1.3%上升到6.6%;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由4.7%上升到17.8%;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由28.3%上升到35.4%;文盲和半文盲(12周岁以上)由38.1%下降到23.5%。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上升13个百分点;文盲和半文盲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

从横向比较,我国劳动力的文化构成仍然相当低。据统计,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高达31.9%,不仅远高于苏联的0.2%,美国的0.5%,日本的1.0%,而且明显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的17%,巴西的25.5%。[6]在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受完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人数,中国远不如南朝鲜(见表7-2)。由于农村教育事业远低于城市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当高,故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比城市和全国水平低。以上说明,经济越发达,人口受教育的程度相对就高,反之亦然。

表7-2     中国、南朝鲜按年龄组、性别列出的教育程度

img42

资料来源:《“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世界银行1984年考察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第162~163页。

二、劳动者生产技术单一、缺少非农业生产领域的技术培训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指导思想与现实发展和农民的需求脱节,只懂得农业生产的技术,而不了解和掌握非农业的生产技术。即使是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终因无法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不能接受先进的、不断更迭的生产技术,而使原有的技术逐渐落后。这是因为,以牺牲农民利益,严格确定城市与农村分工,即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形成的城市与农村两个有着明显界定的板块构造,一方面阻断了先进生产技术由城市到农村的传递,另一方面排除了农民学习和掌握非农业生产技术的可能性。即使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非农产业有了较大发展的今天,传统发展战略的惯性作用,使农民要想了解和掌握某一非农业生产技术仍很困难。据调查,1987年调查样本户每户平均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仅0.3人,占7.4%;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劳动力0.1人,占2.5%。[7]另据我们对上海等11省(市、区)的222个村的调查(见表7-3),在已转出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中,有将近80%的人没有受过任何生产技术培训。实证调查表明,这种情况已对农业劳动力(包括已转移出农业领域或将要转出农业领域的劳动力)的利用和转移产生了不利影响。

表7-3     1986年调查村转移劳动力接受生产技术培训状况

img43

三、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增值中,反映劳动者知识和文化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推进的量相对微弱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经过对美国1948~1982年的经济发展研究后指出,在这段时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2%,其中1/3是通过提高美国劳工队伍的教育水平取得的,大约1/2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提高技能取得的,这两者都依赖于教育。[8]这说明教育对经济的增长是有重要作用的。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以教育和改善农民健康状况为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积极的技术变化对农业产量有很大贡献。但是,有的人将中国的数据处理后发现,1952~1980年,中国农业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中,约有80%以上与上述所说“舒尔茨推动”无关,而主要是通过使用目前投入量和劳动来实现的。[9]

人力投资的影响是很微弱的。另据报道,尽管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资金、资源以及人力数量的高投入取得的,[10]这一点在乡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明显。

四、部分劳动力身体素质差

我国农村人口的卫生保健条件相对较差和非合理的近亲婚配导致了部分地区、部分人口的身体素质下降。据1987年对全国残疾人口调查,在我国总人口中,残疾人口占6%,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由此推算,农村共有残疾人口约5000万人。另外,我国农村的弱智儿童约有2000万人。这些人,有的已在劳动年龄段内,有的将要在今后的若干年加入劳动大军队伍,不能不说上述情况将会给农村劳动力队伍的素质带来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