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代中期以来的战略调整

年代中期以来的战略调整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和石油危机的冲击,巴西经济结构中新的不平衡弱点明显暴露,经济发展阻滞,增长速度下降。自70年代中期以来,巴西一直处在“过渡阶段”,经历着一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1975年以后,政府在制定新的经济调整政策时,明确将农业生产置于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巴西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农牧业”,“只有农业发展了,巴西经济才能重新得到发展”。

第四节 70年代中期以来的战略调整

一、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在过去的45年发展进程中,不论是“进口替代战略”还是“高增长战略”,实施结果都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有成功和不足之处。当然,从客观效果看,巴西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推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和石油危机的冲击,巴西经济结构中新的不平衡弱点明显暴露,经济发展阻滞,增长速度下降。至80年代初,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陷入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中。1981~1983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3%。1984年开始回升,年增长率达4.5%。[42]巴西经济陷入困境的国内外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一,在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择手段地转嫁经济危机,金融领域高利盘剥,贸易领域交换关系恶化,使巴西这个历来受制于世界市场的国家承受严重损害。由于利率剧增而多支付的利息和出口商品跌价,使巴西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例如,1978~1982年期间,因基础利率提高多支付的利息共计145.5亿美元,为巴西中长期外债总额的21.2%,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状况严重恶化。

其二,如前所述,近十多年来,周期长、见效慢的大型项目上得过多过快,与国家经济力量不相适应。公共部门投资过火(占总投资的50%以上),其中一部分是靠国外贷款补充的。公共部门欠债占外债总额的70%。70年代下半期巴西国内资金积累率降为20%左右,内债猛增,1981年债务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通货膨胀高达100%;对外贸易连年逆差。从而导致政府财政状况恶化和内外债务负担过重。这也表明片面追求高增长战略而导致财政严重不平衡的后果。

其三,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宏观经济缺乏综合平衡。政府对能源战略的决策失误、对农业发展的忽视、对生产资料部门投资不力,导致严重的比例失调,在国民经济总供给方面,造成物资供应严重不足。

自70年代中期以来,巴西一直处在“过渡阶段”,经历着一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调整的目的,一方面努力使巴西经济适应世界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新形势,另一方面,着力使巴西工业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43]巴西决策者和经济学家都在探索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既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又面对当今现实,“不拘泥于某一经济学派的既定模式”,而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寻求“解决巴西问题的新步骤”。[44]

二、战略调整的方针与步骤

70年代中期以来的两届政府,基本上都执行了“经济调整战略”,但其策略手段前后有较大反复。

盖泽尔政府(1974~1979年)经济政策的重点是:①为保障就业和社会稳定,力求保持均衡的增长速度。②把发展重点放在某些薄弱的经济部门,调整经济结构。③重新强化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发展资本货和能源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强调发展动力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部门。菲格雷多总统执政后,其“调整战略”未变,但具体做法前后有变化。初期,计划部长西蒙森提出“减缓增长”的方针,强调“在存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问题的经济中,计划应该适应所拥有的资金条件,而不是使资金适应计划”,鉴于财政状况拮据,因此实行“紧缩投资”政策。[45]1979年下半年,德尔芬·内托任计划部长,强调“加速增长”,主张在发展中解决面临的经济问题,1979年年底采取了刺激需求的“一揽子”政策。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8%。然而伴随着高增长率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110.2%)、外贸逆差(28.3亿美元)、国际收支赤字(35.8亿美元)和巨额外债(588.5亿美元)。自1981年起,巴西政府才对经济政策进行切实的调整。

巴西每年有150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只有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不低于4%时,才不致形成严重的失业压力,才能有助于社会稳定。为避免出现“危及安全”的社会动荡,巴西政府采取“逐步调整”的方针,一方面注重中长期见效的经济结构改革,同时实施应急措施,力争当年见效,以解燃眉之急,稳定社会局势。

调整的重点为以下三个方面:

1.调整战略方针。①不以追求高增长率为其发展目标。②不以借贷资本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投资资金,只作为外债还本付息迫不得已的周转手段,生产发展投资要以低息资助和直接投资为主。③实施面向出口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2.调整经济结构,将农业、能源、出口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部门。使失调的比例关系趋于平衡,争取在中期内实现国际收支根本好转。

3.紧缩财政。采取开放利率,紧缩银根,以控制需求;削减公共开支和补贴,以制止通货膨胀;大力鼓励出口和严格限制进口,以改善国际收支等。

三、主要的调整措施

1.注重发展农业。70年代初,巴西政府已开始注意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1975年以后,政府在制定新的经济调整政策时,明确将农业生产置于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巴西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农牧业”,“只有农业发展了,巴西经济才能重新得到发展”。[46]新的农业方针以粮食生产与出口作物生产并重,要求提高“餐桌上的”农产品的产量,计划到80年代末达到粮食自给;促进新的出口作物生产,使出口农产品结构多样化,鼓励将农产品加工出口,减少原料出口。

巴西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有:

(1)加强国家对农业部门的支持作用,大幅度增加农业投资和贷款。巴西农业生产的资本积累率低,农业技术落后,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薄弱。私人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不愿在农业部门投入过多的风险资本。巴西政府必须借助国家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指导农业发展方向。其办法是:①建立官方管理和援助机构,制订各项农业发展和地区开发计划,引导和协调全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开发。为保证开发计划的实施,建立农业投资银行和农业合作信贷银行以及农牧业开发公司,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②增加农业投资和农业信贷。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投资,由1974年占联邦预算总支出的1.5%提高到1982年的5.1%,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兴修水利,资助农村电气化,修筑道路,发展农产品的收购网点和供应中心,提高仓储能力和加工能力,使农产品迅速进入国内外市场,沟通工农业产品的产、供、销渠道。

(2)积极鼓励和调动中小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巴西农村所有制关系极为复杂,为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结构。然而,农产品产量主要来源于中小农户。中小土地所有者经营的农业,在巴西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巴西官方统计,占地在50公颂以下的农户(占注册农户总数的83.9%,仅占注册土地总面积的15.5%),提供巴西农业总产值的47.7%。[47]为了更有利于调动中小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政府改革了农业税收制度和农业信贷制度。1979年年底颁布的新土地税收法规定,土地利用率在90%以上、占地在25公顷以下的小农户,可免交农业土地税;中等农户根据土地利用率高低,分级征收土地税;对闲置土地则课以重税。新贷款制度改变了过去以占地多少确定贷款金额的办法,实行按生产成本的实际需要提供贷款,规定中小农户可取得相当于生产成本70%~100%的低息贷款(年利13%~15%);对大庄园主只提供约为生产成本50%的信贷,其年利为21%。为引导农民向薄弱的农业部门投资,规定给予急需的谷物生产提供相当于生产成本100%的优惠贷款。

(3)根据本国人少地多的特点和工业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等现实情况,巴西选择了以“开发农业边疆”扩大耕地为主、提高集约化程度为辅的农业发展道路。巴西拥有可耕地2.8亿公顷。1980年已耕地面积为5000万公顷,仅占可耕地的17.9%。按人平均,每个农业经济自立人口拥有21.4公顷可耕地,目前人均已耕地只有3.8公顷。政府制订了在中西部稀树草原、亚马孙平原和南部河滩地开发200万公顷土地的庞大计划,在这些处女地上建立新的出口农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以及发展农牧业产品加工工业。其办法是:①政府提供开发资金,建立国营垦殖公司。②向志愿前往垦殖的农户提供土地、资金和技术援助,减免税收,鼓励移民,建立新的经济中心。③与外国公司合资,建立大型农业生产基地。

(4)实行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政策。目前,受最低保证价格资助的农产品有近30种。最低价格每年调整一次。如1981年规定农产品的最低价格不得低于生产成本的166%,而且生产成本可随着物价指数的浮动而调整。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旨在保障农民的收益,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政府还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趋势,适时调整不同产品的最低价格,以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调节市场,使供求结构保持平衡。

(5)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在政府的资助下,巴西已基本建起一个农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体系。目前,全国有118个研究中心(115个为官方机构),负责指导全国农业科研。研究中心在全国建立了1800多个农科试验站,为2900个市镇提供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集体化程度,政府采取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提供补贴、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办法,刺激现代化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使用。

2.加强能源建设。70年代中期,巴西面临的能源形势是严峻的。首先,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能耗大的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本国的能源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1970~1975年期间,能源的生产增长速度比其消费的增长速度低27%。1975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比例为1∶2.3,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靠进口。其次,能源消费结构偏重于石油,与本国的资源条件不相适应。如前所述,由于这一决策失误,造成能源的需求与供应、生产与消费的严重脱节。最后,国际石油价格猛涨,进口石油的巨额花费,成为巴西沉重的财政负担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1979年巴西成立全国能源委员会,由副总统直接领导,并制定了新的能源政策。新能源政策的基本方针是:开源与节流并重;开辟新能源途径,改变偏重于石油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本国能源生产,提高能源的自给能力。根据上述方针,巴西确定了五个发展重点:①优先发展石油生产,提高本国石油产量,减少进口。②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电力生产以水力发电为基础。③确保核电站发展计划的实施。④大力发展酒精生产,以替代燃料油。⑤制订非常规能源的发展计划,使能源多样化。

新能源计划规定,到1985年,石油进口由1979年每天96万桶减为50万桶,水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煤产量达1700万吨;酒精产量达到107亿升,替代40%的汽油消费,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消费比重由1976年占43.3%降至35%,水力发电由23.8%提高到34.6%,煤由3.5%增加到6%,酒精和核能比重各为2.1%。

自1974年以来,巴西在促进本国能源生产发展方面采取的重大步骤有:

第一,改变关于石油资源开发的政策。1975年,巴西政府采取“风险合同”形式准许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巴西的石油勘探和开发活动。“风险合同”规定:外国公司可在一定时期内(合同期一般为15年),在巴西政府指定的地区进行勘探和开发,一切开支费用由外国公司自负。在合同期内,如果没有找到石油,外国公司将承担一切费用和损失。如果找到石油,巴西将给外国勘探公司以现金或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购买一定份额的石油作为报偿。这一政策的实施改变了1953年有关“石油由国家垄断,禁止外国公司参与勘探和开发”的法律规定。巴西政府修改石油政策,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为本国石油业发展服务,这是为了克服国内石油严重短缺而采取的一个“既灵活又实际”的办法。目前有数十家外国公司在巴西执行“风险合同”,这对巴西石油勘探工作,尤其是沿海大陆架的勘探工作有较大推动。

第二,大力发展核动力。1974年底,巴西政府创建国营巴西核公司,负责对核燃料矿的勘探、开采和提炼,并协调全国核工业生产和促进核技术的发展。1975年,政府制订了一项庞大的核能发展计划,规定到20世纪末巴西将拥有63座核反应堆,总发电功率8100万千瓦。核计划的中期目标是在1975~1990年的15年间,建成9座核电站(每座功率120万~180万千瓦)。1975年7月,巴西与联邦德国签订的核合作协定,是这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协定规定联邦德国在15年内向巴西提供8座核电站的全套设备、一家铀浓缩工厂以及全周期核燃料加工设备和技术。目前有3座核电站和一家铀浓缩工厂正在兴建。巴西铀矿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在20万吨以上)。核能生产的发展不仅标志着巴西能源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且将大大促进巴西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的发展,有助于制造业结构改革。然而核发展计划投资大、周期长、工艺要求高,全部计划能否兑现,这还有待于实践。巴西第一座核电站于1982年竣工,投入运行调试,投产期比原计划推迟了5年,这也反映出巴西实施这一计划的难度。

第三,优先兴建大型水电站。巴西可利用的水力发电潜能在2亿千瓦以上,占世界的7%,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中国。目前水力发电装机容量仅为可利用水力发电潜能的15%。为发挥本国能源资源优势,巴西政府采取大中小并举的兴建水力发电的方针。70年代中期,两项重点水电工程——伊泰普水电站和图库鲁伊水电站在巴西南北方同时动工兴建。伊泰普水电工程为巴西与巴拉圭合资修建,位于巴拉那河上,计划安装18台涡轮机组,设计总装机容量为126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750亿度。图库鲁伊水电工程位于北部托康廷斯河上,设计装机容量为380万千瓦。两项工程计划于80年代末完成。与此同时,巴西政府还计划改造全国的输电系统,使南北电网并联,协调全国电力生产与消费。

第四,发展酒精生产。1975年巴西政府制订全国酒精生产计划,规定在未来十年内,从甘蔗和其他植物中提取酒精,做汽车动力,替代汽油。1979年成立“巴西酒精公司”。该公司由原料和设备供应者、酒精生产厂家、石油生产者和汽车生产者联合组成,以协调各方面的生产发展。巴西不仅拥有提炼酒精的充分原料,而且在20世纪初就曾使用酒精做汽车燃料,在这方面富有经验,1975~1981年期间,巴西用酒精替代进口汽油节省了近50亿美元外汇。1982年酒精产量达52亿升,全国有70万辆汽车使用酒精(混合汽油)做动力。

3.加速本国资本货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的发展。巴西自70年代以来对制造业的投资重点放在资本货和中间产品等生产资料部门,力图改变由于60年代对这个部门的投资不力而造成的对进口的依赖。该部门的发展重点包括基础材料工业(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和机械制造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主要有飞机制造工业、军事装备工业(尤其是发展非常规武器,如导弹火箭、潜艇等)、核能工业和航天工业等。

为促进这些部门的发展,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1)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指令计划引导并加速生产资料工业部门发展。例如,在基础材料方面,70年代初制定钢铁工业十年规划。1975年执行钢铁发展的第二期工程计划,扩建米纳斯吉拉斯钢铁公司和圣保罗钢铁公司,新建图巴隆钢铁公司。1975~1980年期间,巴西钢产量提高84%。1976年,南里约格兰德化学工业中心(三大化工中心之一)动工兴建,计划80年代初投产。建成后将使巴西石油化工生产能力提高60多万吨。1975年实施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十年计划(1975~1984年),力图改变有色金属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在资本货工业生产方面也制订了多项发展计划,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75年的更新军队武器装备计划,要求用国产军需品装备本国军事力量。这项计划的实施,不仅直接推动了飞机制造、船舰、运输车辆、火箭、导弹以及运载工具和航天技术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部门,如电子设备、发动机制造、新型材料等部门的发展。十年工夫,巴西的军事装备工业不仅能满足本国军需的90%,而且军火出口已引起世界注目。

(2)增加投资比重。政府对资本货和中间产品工业部门的投资比重占制造业投资总额的66%以上,其中占第一、二、三位的是冶金、化学和设备工业部门,从而有力地推进了这些部门的发展。1971~1979年期间,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为8.8%,而资本货和中间产品工业部门年增长率分别为12.4%和10.6%,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年增长率分别为11.4%和6.2%。[48]

(3)强化进口替代政策。1976年,巴西重新强化进口替代政策,再次实施40年代末执行过的“同类产品法”,并采取限制进口措施。1980年颁布进口管制条例,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尤其是对资本货的进口实行高关税保护,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大幅度提高。1976年,巴西全部进口产品的关税率由1974年的7.2%提高到10%,其中资本货的进口关税率则提高了1.35倍,由6.9%增至16.2%。[49]对纺织、食品、饮料、塑料制品,以及那些替代进口过程已经完成、国内已能基本满足需求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器产品、通信设备等,或成倍提高进口关税,或明令禁止进口。对那些“以进养出”的资本货产品,如船舶和航空工业设备等,其关税率只为0.1%~2.1%,仍实行进口优惠政策。

(4)实行财政刺激。1974年,成立基本材料资助公司和“巴西机械公司”,专门对原材料生产部门提供优惠资助。为促进本国资本货工业发展,巴西政府一般对这些部门还提供20%的财政补贴,对优先发展的部门,如发动机等,其补贴率在26%左右。为鼓励实施造船计划,政府给造船厂商提供相当于船只造价60%的优惠贷款和资助。为推进化肥生产计划,政府向化肥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提供资助。为鼓励资本货工业部门生产发展,政府还实行低税收制,为生产者创造一个低成本、高利润的条件。政府对这些部门征收的工业产品税率约为10%,而受特别鼓励的部门,如农机部门等,其最低工业产品税率为5.2%。

(5)积极创新和发展本国的工艺技术。近几年来,巴西民族工业的工艺技术获得迅速发展。其特点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和条件,大胆创新、改造,研制成功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新的工艺技术。例如,巴西自己设计制造的轻型飞机、轻型战斗坦克、装甲车、酒精汽车,以及炼钢轧钢生产线等,都是在引进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的,而且又能有所创新,做到高其一筹,独具特色,从而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大力促进出口。巴西70年代实施的出口战略是60年代出口战略的继续,但又有很大发展。在分析政府所采取的鼓励出口的具体措施之前,首先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自70年代中期起,巴西的对外政策有较大变化,开始推行所谓“负责的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对于巴西外交方针的这一转变,绝不可忽视。新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是为巴西民族经济利益服务的。如前所述,巴西政府推进其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旨在使其经济地位与其大国地位相一致。这一时期巴西宣布自己“属于第三世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方针,其背景有三:其一,要求在国际事务中享有与巴西大国地位相一致的“政治地位”;其二,随着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地位的不断增强,要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巴西经济大国的作用;其三,为实现外向发展的全球战略服务,使对外经济关系多样化,为日益增长的出口工业开拓市场,积极“参与争夺世界市场的竞争”。在这一政策方针指导下,巴西政府执行严格限制进口和大力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除继续实施前期扩大出口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外,为争取国际收支好转执行严格限制进口措施,如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进口配额制、提取高额进口押金,以及提高进口关税和取消进口补贴等。为扩大出口,巴西采取了多种办法:①免课出口税收,如1980年取消大豆、蓖麻等大宗出口农产品的出口税。②对工业品实行出口奖励信贷制度。政府对工业品制造厂商提供相当于出口贸易合同价值15%的奖励信贷,以鼓励工业品出口。③为客户提供出口信贷。巴西政府对国外进口商提供高达50%的出口信贷,以鼓励购买巴西商品。④执行“双向贸易”方针,调整进出口市场,努力扩大那些有能力购买巴西商品的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力求取得贸易结算平衡。⑤采取灵活的“以货易货贸易”方式,这既可以克服支付困难,保证“急需商品进口”,又可以保证本国商品的出口市场。这些措施为巴西对外贸易扭亏为盈作出了贡献。

四、经济调整的效益与前景

巴西政府实施经济调整战略,其目标是针对本国的薄弱环节提出来的,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基本对路,在实施中已初见成效,尤其是优先发展的经济部门形势很好。但为调整经济结构而制订的计划,许多正在实施中,能否奏效,尚待观察。经过多年努力,调整政策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方面:①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提高。1971~1981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5.6%,是自1930年以来五个十年中的最高指数。②粮食作物产量提高,进口减少。1977年,巴西粮食作物(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种植面积比1970年扩大46.8%,在全国种植总面积中所占比重由69.5%提高到78.5%。1982年与1975年比较,粮食作物产量提高了15.8%。国内消费的基本粮食供给能力增强,基本扭转了依赖进口的局面。③出口农牧产品结构多样化。近十年来,大豆生产飞跃发展,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而居第二位。大豆及其制品出口值已超过咖啡而居第一位。巴西为世界第二位的大豆出口国。柑橘是近几年兴起的新的出口产品,目前出口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此外,可可、冻鸡等的生产和出口都占有一定地位。

能源方面:近几年来,这个部门的生产形势一直比较好。石油产量逐年增加,进口量相应减少。1982年,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达到2.48亿吨和723.34亿立方米。1984年原油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2206万吨,比1979年增加1.7倍。石油消费量下降,在全国石油消费中,国产石油比重1979年占14%,1984年提高到24.1%;石油及其制品进口量减少855万吨,但由于油价再度上涨,进口值仍在100亿美元左右。能源消费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1973~1981年间,石油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由43.8%降为37.9%,水力发电由21.8%上升为27.2%,煤由3.2%增加为4.1%,其他能源由8.5%增至11.0%,薪材等由22.7%降为19.8%。但巴西的能源转换过程还在继续,怎样的消费结构才合理,才能既适应巴西的能源资源状况,又能符合工业发展需要,尚待深入研究。

产业结构:目前,巴西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从消费资料到生产资料的各种生产部门,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几年来,资本货工业部门生产能力提高,自我备装能力增强,如造船工业国产化指标已达82%,石油化工设备达71%,水力发电设备达64%,普通机械设备已达到自给。原材料自给能力提高,最突出的例子是钢铁产品,1974年国内消费量的39%依靠进口,目前除少数特种钢外,已能自给。巴西1984年的产钢为1830.8万吨,[50]在资本主义世界居第七位。从1979年起,钢铁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出现盈余,其进口值在巴西进口总值中所占比重1974年为12.2%,1984年仅占1%。1980年,在巴西制造业产值构成中,资本货所占比重为23.3%,中间产品为43.8%,传统的消费工业为33.2%,在巴西制造业部门结构中,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纺织、食品工业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居第一、二位的仍是食品(15%)和纺织工业(14.2%),钢铁和化工分别占第三和第四位。这表明巴西进入工业化的集约阶段,是遵循它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的。

对外贸易:70年代,巴西对外贸易持续八年逆差,外贸赤字累计达175.6亿美元。1981~1984年连续四年获得顺差。1984年盈余额达130.7亿美元。[51]这反映出如下特点:①巴西拥有巨大的出口潜力。新的出口商品,如飞机、车辆、橘汁、冻鸡、大豆及其制品等能很快打开销路,占领市场。②工业品出口具有一定竞争能力,出口比重大为提高。目前,巴西工业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60%以上。巴西由于劳动力低廉,工业品出口价格比发达工业国家要低。例如,巴西钻床的出口价格为862美元,比美国的(1363美元)低36.8%。巴西的织布机和轮式拖拉机的出口价格比欧洲同类产品价格低20%。[52]③在牺牲进口的条件下取得盈余。巴西为争取国际收支状况好转,竭尽全力压缩进口,使工业发展必需的进口部分压缩到最低限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发展。此外,近几年巴西出口量增加较大,而出口值没有相应增长。例如,1980~1983年间,巴西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增加10%,而平均每吨商品的出口值却下降了1%~9%。[53]

这一时期巴西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表明巴西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一旦跨过了目前的结构性障碍,巴西经济会出现新的增长。然而,经济中的结构性障碍和对世界市场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内克服。西方经济形势好坏仍将直接影响巴西经济的消长。长期采取压缩增长、紧缩财政的政策,导致国民经济连续三年下降,工厂开工不足,失业和通货膨胀加剧。1984年巴西国民经济已开始回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4.5%,不过,巴西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依然是严峻的,调整经济的过渡阶段尚未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