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贸易增长引导

对外贸易增长引导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汇率水平引致产业结构调整传导路径Ⅱ:对外贸易增长引导在本书上篇的分析中,引致产业结构变革的重要路径之一是通过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促进资本积累的加快形成,为适应要素供给优势转化的产业结构变革做铺垫。本节将比较详细地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外贸易如何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第四节 汇率水平引致产业结构调整传导路径Ⅱ:对外贸易增长引导

在本书上篇的分析中,引致产业结构变革的重要路径之一是通过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促进资本积累的加快形成,为适应要素供给优势转化的产业结构变革做铺垫。本节将比较详细地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外贸易如何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有关的分析涉及一定的计量经济方法,下面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有关的路径。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传统的国际经济学认为,汇率(本书中的汇率指一单位外币的本币价格,即直接标价法)的上升导致本币相对外币贬值,将导致:一方面,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上升;另一方面,该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降低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进而刺激出口规模,抑制进口规模。相反,汇率下降,本币相对外币升值,则抑制本国出口规模,刺激进口规模。

然而,理论界多年来汇率与出口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完全肯定这一传统观点。如Clark(1993),Dellas和Ziberfarb(1993),Hooper和Kohlhagen(1978)研究结果显示,汇率的上升有抑制贸易的作用。Bailey,Trvlas和Ulan(1986)以及Gotur(1985),Hooper和Kohlhagen(1978)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汇率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Asseery和Peel(1991)以及Kein(1990)发现汇率对贸易量有正面作用。Frenkel和Wei(1993)使用了63个国家1980年、1985年、1990年的数据,发现1980年的汇率对贸易的影响是负面的且显著;1985年影响是正面的但不显著,而1990年的影响是正面的也显著。沈国兵(2004)运用协整方法研究了中日贸易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发现1997年以来数据并不支持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观点。谢建国和陈漓高(2002)通过对中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的协整分析及冲击分解,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的贸易收支不具有显著影响。欧元明、王少平(2005)运用了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多元回归方法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对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内资企业出口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的结果显示,汇率并不是中国出口的Granger原因,同时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不支持汇率对内资企业出口有显著影响的观点,而证明国外消费需求对本国出口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当前国外因为中国出口顺差问题而指责人民币汇率制度是错误的。出现汇率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没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原因,其一是中国内资企业出口产品大多是低需求弹性类型的产品,汇率波动对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其二是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廉价优势十分突出,并且汇率的波动也很难有效削减这种优势。

虽然理论界对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对我国对外贸易发挥关键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在1994年汇率改革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将汇率变动图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图(图7-4和图7-5)相对比,可以看到这一点。目前,不论内资还是外资产业,均构成我国的GDP来源,对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全国来看,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有较大影响的。

仍然回到1994年的汇率改革,观察改革的绩效。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交往日趋活跃。对外贸易作为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我国资源结构的不平衡局面、引入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改革探索也始终在朝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向阔步前进。利用国际市场就是考虑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距离,在经济发展中很可能出现有效消费需求的不足,需要利用国际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利用国际资源就是考虑到我国的资源结构不平衡,需要大比例地和国际市场进行交换,同时引入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物资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等。从这两个方面看,利用国际市场需要在我们的对外贸易中保持一定的顺差,以满足宏观国民经济等式的要求,弥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不足;利用国际资源需要我们持有引进这些资源所必需的外汇储备。总的来说,保持一定数量的对外贸易顺差的局面以充实外汇资源的储备是实践开放经济战略的重要保障。

图7-4 对外贸易差额状况

资料来源:1978~2003年统计公报。

图7-5 中国的外汇储备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然而,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前半期,我们的对外贸易交往在大多数年份都处于逆差的局面,外汇资源的储备仍然不够丰富。面对此种形势,我国政府在1994年实行了外汇体制的改革,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水平由1993年的1美元兑换5.762人民币一次性调整到1994年的1美元兑换8.6187人民币,贬值幅度近50%(即使考虑到1994年汇率改革并轨前人民币汇率的双轨情况,即外汇牌价和贸易结售汇价的差异,有关学者的研究也显示贬值幅度接近30%)。此后,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并一路小幅攀升至8.27左右。

对于1994年汇率体制改革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举扭转了对外贸易总体赤字的局面(在1979~1993年中,赤字年份9年,黑字5年,基本平衡1年,赤字年份明显多于黑字年份;在此期间累计贸易赤字达365亿美元)。而在1994年汇率改革后,对外贸易则持续保持顺差的局面,且有总体扩大的趋势。

其次,伴随持续顺差的是外汇储备的显著增加。1979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4亿美元,到1993年年末为212亿美元,在14年间仅仅增加了200亿美元。而在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后,从1993年年末的212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3年年末的4033亿美元,10年间增加了3800亿美元。[33]

从直观上判断,1994年的汇率改革成为对外贸易发展和外汇储备规模的分水岭。然而,1994年的外汇改革是否确实为分水岭,1994年前后关于对外贸易差额的回归模型是否存在结构差异,我们还需要建立有关模型来验证。

关于1994年外汇改革效果的结构检验模型。

1.系数结构检验

img181

1979~2003年的数据回归得到:

img182

2.截距项结构检验

仍然采用1979~2003年的数据,得到:

img184

结构检验模型分析的结论如下:

采用实际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后,有关的结果说明了以下问题:

(1)无论是系数结构还是截距项结构系数的T检验在0.05的水平上均显著,表明在1994年的汇率体制改革后,对外贸易差额回归模型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这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强烈支持了1994年前后贸易差额出现变化的观点。

(2)无论是截距结构虚拟变量还是系数结构虚拟变量,其符号均为正,表明了在1994年后贸易差额向顺差方向变化的趋势,与实践也相吻合。

(3)GDP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且在系数结构和截距结构上的符号不确定,说明对外贸易差额为结构原因所致,如美国GDP庞大,却呈现出巨大的贸易逆差,即差额主要是因为外部经济差额所导致。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研究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与GDP增长关系的文献主要关注两个问题:①出口是否能够显著地促进GDP的增长;②如何测算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学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甚至在采用类似方法时也会有相悖的结论,但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研究都认可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体来看,有关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过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恒等式计算

测算出口对GDP增长贡献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支出法。国内市场总值核算恒等式为:Y=C+I+X-M。进行一阶变换后得到:

dY/Y=(C/Y)(dC/C)+(I/Y)(dI/I)+(X/Y)(dX/X)-(M/Y)(dM/M)

其中(X/Y)(dX/X)部分即为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

这种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出口生产影响的引致投资和引致消费,也没有考虑到出口结构的不同对GDP增长的不同影响,所以计算结果相对比较粗略。在恒等式基础上,林毅夫[34](2001)建立了含四个方程的宏观经济模型,测算了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由于其考虑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其计算结果有了较大改进。

2.利用总量生产函数分析

利用此种方法的代表性研究有:Balassa(1978)、Feder(1982)、Haishun Sun(2000)、刘学武(2000)、李军[35](2001)等。杨全发(1998)利用Feder模型和1978~1995年的有关数据分析了我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结论有独特之处,即认为初级产品出口对GDP增长有正的贡献,而制成品出口对GDP增长有负的贡献(其研究结果可能是由于在1978~1995年初级产品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但在1995年以后,随着中国资本要素丰裕程度的不断提高,制成品出口大量增加,其对中国GDP增长的正的贡献将越来越明显,也符合本书的分析)。

3.利用多元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Ghirmay(2001)利用15个低收入发展中国家(LDCs)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ECM模型研究了出口、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Islam(1998)利用VECM模型研究了15个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ordan Shan(1998)利用多元因果检验的方法,研究了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宋泓明(2001)利用协整和VAR模型对1978~1999年中国出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检验,认为出口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4.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

沈利生、吴振宇(2003)利用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出口对GDP形成和增长的贡献,认为1997~2001年出口对GDP的贡献稳定在14%左右,同期出口对GDP平均贡献了约1个百分点,但贡献波动较大。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出口增长率的大幅度波动造成的。

不管用何种方法,一般的研究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确实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引擎的作用,对资本的较快形成、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的转化产生了影响,从而为产业结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