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利用外资实践进程中比较优势变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演进

中国利用外资实践进程中比较优势变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演进

时间:2023-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中国利用外资实践进程中比较优势变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演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现代产业自身不断扩张,以及现代产业对传统产业不断渗透与改造的演进过程。

第四节 中国利用外资实践进程中比较优势变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演进

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现代产业自身不断扩张,以及现代产业对传统产业不断渗透与改造的演进过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根据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雷布津斯基定理,外资引致的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不仅会导致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资本要素的产品份额的增加,而且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出的绝对量的增加。这就暗示了作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国际资本流动引致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对发挥东道国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技术扩散和制度形成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活跃的国际投资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FDI)在国际产业转移以及承载资本与要素流动方面注入了新内容,而中国利用外资的独特实践构成自身开放经济的一大景观。中国吸收FDI的迅速增长适逢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尤其是企业微观结构调整和市场机制完善的关键时期,并且叠加了全球产业转移特别是国际分工实践的复杂变化。中国未来利用FDI的实践将在上述背景条件下持续显现的进程中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因此,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双重视角,综合审视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和功能显示,深入探讨FDI对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作用机制,以期适应在开放条件下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实践发展。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1992年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数额急剧增长,并连续14年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首位,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美国(见表4-7)。1996年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每年均超过400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每年超过了500亿美元。

在外资的地区投向上,外商直接投资来源集中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导致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向东部沿海,特别是向广东、福建、江苏、上海的过度倾斜,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比如,2005年,江苏昆山以占全国万分之五的人口,吸引了全国2%的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但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逐步得到扭转,从表4-8可以直观地看出,流向沿海的其他省份如山东、辽宁以及内陆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较快,而广东、福建等传统引资大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正经历着大幅度下降,外资投向出现北上、东进和西移的趋势。

表4-7 1979~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外经贸部编各年《中国外资统计》及商务部编:《对外经济贸易简要统计》(2000~2005年),2005年资料,商务部网站。

表4-8 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

img59

资料来源:转引自彭有轩:《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研究》,2003年,第45页。2002~2003年数据根据商务部规划财务司编《对外经济贸易简要统计》2002~2003年计算得出。

在外资的产业投向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投资最密集的行业主要有微电子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办公用品业、仪器仪表业、制药业和化学工业等,均属于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型行业。

二、外资推动下比较优势变迁与产业结构调整协同演进的过程描述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获得外国直接投资中,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国际化产业。综观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或流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相对集中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第一产业的石油业、采矿业,第二产业中的化工、汽车、电子电气行业,第三产业中非制造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推动和服务于国际商品和资本流动的贸易和金融业。[11]这就使得发展中东道国可以积极引导跨国资本投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将外国资本与本国的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相结合,实现本国产业部类内部和行业内部的调整,即由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由劳动密集(低技术密集)向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或服务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升级。

从东道国,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角度来分析(见表4-9),绝大部分投资流向了第二和第三产业,表4-9中除泰国[12]外,各发展中东道国的第二产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少。而第二产业中的汽车、电子电气、化工等行业即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又是制造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

img60

中国吸引外资的实践也印证了上述规律性。我国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如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与通信设备、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这四个行业的投资项目合计486个,占在中国投资项目总数的40%;投资规模占在中国投资规模的55%。[13]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公用服务业,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则较小(见表4-10)。

表4-10 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和行业结构

img61

资料来源:商务部规划财务司编2003年《对外经济贸易简要统计》和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从我国对外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内部变化看,其变动轨迹基本符合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雷布津斯基定理的描述,与外资推动下国际产业升级一般规律也基本吻合,这充分彰显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在1979~2005年的25年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5%、11.3%、10.0%。我们将第一、二、三产业在这一期间的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加以比较: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下降了12.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约半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则始终保持在50%左右,说明这期间中国的工业化正处于持续、稳定、高速推进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外资深度参与下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步关系;这一时期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则增加了18.8个百分点,达到整个国内生产总值40.2%,就业份额由1978年的12.2%上升至2005年的31.7%,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开始超过第二产业。这一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开拓和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开放条件下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导致的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从第一产业的比重和初级产品的贸易结构看,随着中国要素禀赋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的提升,进口初级产品的数量和比重也迅速增加。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房地产业、物流业、电信业等新兴行业增速加快。2004年电信服务业务总量实现6739亿元,增长了29.6%。交通运输、仓储等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已高达20.9%,2004年实现增加值7880亿元,增长10.5%。而这些正是外资投向较多的领域。

因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球性的产业国际间转移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主导和控制的。尽管在国际化产业的发展初期,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能够加快产业的发展,但不能过分地依赖外国投资。当产业技术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后,发展中国家就应当一方面努力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密集度和附加值,进行行业内升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相对较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